邓永明,尹海立,陈 璐,杨德军,刘晓黎,车艳丽
(1.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2.烟台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25)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城市居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仍然有超过一半的居民生活在农村,这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并结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建设新农村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体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任务、注入新动力;农村体育的发展也必将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手段、提供新载体、贡献新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广泛的参与性.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对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价值和特有的民族文化伦理功能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它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2004年工作主题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新体育、新农村、新生活"、"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并确立了以"体育三下乡"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以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对广大农民开展各种健身活动起到更加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受到我国农村地域大、经济落后、农民多这一国情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村领导对体育作用与意义认识不高,缺乏对体育工作的热情、支持、关心,不少村民对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在主观上制约了农村体育发展.二是体育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行政村还未真正建立体育组织,缺少热心且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人员(如管理者、裁判员、辅导员等),组织体育活动难度较大.镇(街道)没有配备体育专职人员,特别是村组一级的体育组织几乎是空白,这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三是体育行为.当前我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体育骨干力量流失,留守在农村的多是"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人员,虽有健身要求,却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形成体育运动氛围.四是农村体育活动开展不平衡,体育设施缺乏且社会化程度低.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左右分布在乡(镇)、村.农村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多样化需求,如游泳、室内羽毛球等公共场地,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多样化、多层次体育健身开展.此外人群之间,村与村之间由于各方面因素,体育活动开展不相平衡.目前,体育活动开展、体育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各级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社会参与程度相当低,这不利于农村体育广泛开展及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理念引导下,在全国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增加活动的场地、器材和设施,同时也需要扩大参加活动人群和活动的内容.因此,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对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精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囊括了广泛的日常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丰富,类别纷繁,这与他们分布地域广泛、居住环境多变、生活形式多样、风俗习惯各异等有着密切关系[2].自1986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民运会)后,在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的组织和支持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历时4年,出版了一部大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志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收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676项,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1项,共计977项[3].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反映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多彩和风格的迥异,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活动内容.
2.2.1 以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为辐射点推动新农村体育建设
"现代文明加剧了人的异化,加剧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疏远,加剧了功利主义的极端化"[4].于是人们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在节日中渴望得到的是休憩与放松,快乐与健康.我国的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民族节日或在时令中进行,与各民族的生产与休闲娱乐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述:"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谓之秧歌."迄今,每当节日和庆典,从农村到城市,老少皆宜的扭秧歌,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喜庆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在节日里既有一定的风俗模式,也有不同的礼仪活动,同时也掺入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便成为节日娱乐的重要方面,节日体育活动应运而生.
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民间体育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反映出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内容.从《荆楚岁时记》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至今仍沿用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里面蕴涵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如拔河、秋千、踏青、登高、高跷、放风筝、元宵观灯、跑旱船、舞龙、舞狮以及踢毽子等,这些都是一些很典型的民俗性的传统体育活动[5].作为人们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或社火等游乐活动得到继承与发展.如春节期间的元宵佳节舞龙灯,端午节龙舟竞渡,重阳节登高等民俗体育活动都早已定型.虽然民族的节日民俗在时间、纪念意义、活动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把传统体育作为节日民俗的一项重要纪念活动内容却是相同的,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瑶族达努节的跳铜鼓舞、鄂温克族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等.
2.2.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昌盛,民族传统体育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彰显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从全国来看,自1953年至2011年,每四年一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了9届(见表1).民运会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件盛事,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承办地从北到南,由西往东,民运会"走"遍了祖国五大民族自治区.民运会的项目设置、参赛人数和规模逐届增多,这对于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不少省、区也相继举办各地区的民运会,许多民族地区的地(州)、县两级的竞赛制度已成惯例,并正在形成从上到下互相衔接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网络.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和盛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推动全民健身和休闲娱乐的发展.
3.1.1 新农村体育建设对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设施的影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求健身",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在农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需要必要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然而场地设施不足(或者说单调)、经费短缺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让体育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强身健体、更新观念、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党中央、国务院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些政策措施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3.1.2 新农村体育建设对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观念的影响
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本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当前,农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农村的建设让农民脱贫致富,人们开始追求健康快乐的休闲活动,积极参与武术、摔跤、舞龙、舞狮、赛马、棋牌、放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
3.1.3 新农村体育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拓展了受众和传播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并流传于广大农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历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和深受喜爱.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体育为契机,在农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的措施之一.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参与到具有传统性、娱乐性、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中是可行的,有利于农村体育、农民健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的利国利民的举措[6].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带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拓展了受众和传播空间.
3.2.1 民族传统体育对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推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新农村体育建设,丰富和扩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村民们的文化素养,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民俗性、大众性、地域性、区域性、季节性、娱乐性、健身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可使不同地区的人民拥有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简单易行并在不同时令季节开展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象脚鼓"等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性,如彝族火把节、侗族的花炮节等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不断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性,如武术、舞龙、舞狮、秧歌、传统导引养生术等表现了人们共同的节日习俗和娱乐方式,演变成了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性,如太极拳、气功、棋牌类等项目突出了全民健身中社区体育的趣味性、休闲和社交为一体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如江南的竞渡、北国的冰戏、西南地区的芦笙舞等,丰富了人们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为全民健身活动注入了活力.
3.2.2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7].黔东南苗乡的赛龙舟、藏族的赛牦牛、维吾尔族的高空走绳、朝鲜族的跳板、布依族的丢糠包、京族的跳竹竿等项目可使各民族在娱乐氛围中获得身心健康,同时又增强了民族成员之间的了解,加强各民族的内聚力.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舞龙、舞狮、龙舟竞渡、跳竹竿、拔河等活动参赛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才能取得胜利,这种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在促进农民社会交往、沟通农民人际关系、培养和巩固农民情感、增强农民凝聚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8].
3.2.3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促进新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
体育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带动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而且还能带动消费,增加内需,发展经济.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广泛开展,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9].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地理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汉族的秧歌、东北二人传、信天游、武术、竹竿舞、骑毛驴等.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资源其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旅游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被一致认为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能促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增强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0].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如云南的"斗牛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岳阳"国际龙舟节"、潍坊"国际风筝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赛马"大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都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高端产品,能很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民族特征、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参与.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之一.面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建成具有中国新农村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新农村体育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7/055622129864.shtml.
[2]张斌.和谐社会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2):72-74.
[3]谷丙夫,蔡荣芝,孙小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杂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789-792.
[4]冯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34-37.
[5]于兆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5):33-35.
[6]田海军,饶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新农村体育中的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1):72-73.
[7]钱应华,谢翔.民俗体育与构建和谐村落[J].体育文化导刊,2008,(6):17-18.
[8]王丽丽,梁建平,刘蓉.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社会意义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58-59.
[9]张平.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价值与实践路径[J].搏击:武术科学,2011,8(3):90-92.
[10]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59.
[11]尹海立,谭清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以胶东半岛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44-48.
[12]周君华,于军.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