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技术分析

2012-12-06 15:12:34郭贤成李建英郑治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毽球起球接发球

郭贤成,李建英,郑治伟

(1.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技术分析

郭贤成1,2,李建英1,郑治伟2

(1.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冠亚军决赛的十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发球权得分率、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技术因素;发球直接得分率、防反得分率是取胜的重要技术因素;研究认为:发球技术与进攻技术的稳定性是毽球男子单人赛取胜的基础,内侧起球技术是取胜的制约。

毽球;男子单人赛;关键技术;世锦赛

世界毽球联合会于1999年正式成立,自2000年第一届世界毽球锦标赛举办。至今已举办过六届。越南在前五届世界毽球锦标赛上几乎囊括了男子项目的所有金牌,直至2010年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第一次由中国选手麦宇添以大比分领先获得男子单人赛冠军。本文拟通过对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冠亚军决赛的十项技术指标分析,以期获得毽球男子单人赛中的关键技术因素,为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对毽球男子单人项目的训练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冠亚军麦宇添、Nguyen Anh Tuan的决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背景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参照其它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研究所用的技术指标,结合毽球单人赛竞赛的竞技过程,拟定出十四项技术指标做出专家调查问卷。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14份,有效率达93.3%,问卷采用部分重测法,在一周后重测进行信度检验,两次调查相关系数为0.91,问卷相关的指标可用于数据分析。

1.2.3 影像分析法 对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单人赛冠亚军决赛的影像资料体现的基本单元竞技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依据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单人赛冠亚军决赛技术原始数据,按照胜方、负方进行统计,运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

2 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中,由毽球方面的专家筛选出能够代表毽球男子单人赛技术的10项指标(有效问卷排名前10的指标),最后确定发球成功率、发球直接得分率、发球权得分率、外侧起球到位率、内侧起球到位率、接发球失误率、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接发球进攻得分率、防反得分率、非受迫性失误率等十项为本文分析的指标内容[1]。

2.1 有关发球的技术统计

发球是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重要得分手段,也是唯一由运动员掌握而不受对方控制的击球形式。发球好可以直接得分,也可破坏对方的组织进攻,从而减少防守的压力。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中,胜方比赛发球权得分率为53.7%,负方为33.3%,差值为20.4%,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发球权得分率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胜方比赛的发球直接得分率为 29.3%,负方为21.2%,差值为8.1%,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发球直接得分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胜方比赛发球成功率为82.9%,负方为84.8%,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发球成功率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有关发球的环节上,胜方占有明显优势,分析视频的过程中显示,胜方连续三次及以上发球的次数为6次,而负方仅有一次连续三次及以上发球的次数;胜方在本方发球权时所获的分值占到总得分(42分)的52.3%,负方在本方发球权时所获的分值占到总得分(32分)的34.3%,胜方完全控制场上的比赛节奏,出现大比分领先现象。

2.2 有关接发的技术统计

毽球项目允许一名运动员连续两次击球的项目特征,使得接发球的环节,成为组织进攻最基本的保障[2]。与其它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相比,毽球单人赛不设左右接发球区,这为发球技术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接发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中,在接发球相关的技术环节上,胜方在与攻球技术衔接的正相关的两个起球到位率的指标上,均优于负方近5%,在与攻球技术衔接的负相关的接发球失误率上,胜方低于负方10.3%,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接发球环节的三个指标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从统计得出,胜负双方的内侧起球到位率(100.95.0)与外侧起球到位率(50.0,45.5)存在显著差距,这使得内侧起球技术成为限制运动员比赛中主动得分的重要因素,是胜负双方主动进攻得分的明显制约,任何一方在此技术上的提高,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显著影响。重视对该技术的针对性训练,并在该技术上的突破,将会对比赛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3]。结合影像分析中的实际情况,胜负方在发球落点的选择上,负方针对胜方在其劣势的内侧起球方面的选择上,占到其所有发球成功过网的86.7%,而胜方仅有32.3%。说明负方在发球环节的针对性上比胜方更强,胜方在接发球稳定性方面较负方有优势。

2.3 有关进攻的技术统计

进攻是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的主要得分手段[4],结合两次球的起球技术,使得毽球进攻主动性极强,由于毽球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进攻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网前两米的限制区内,而高于球网的攻击点使得球权方可选择的落点区域与对手控制场地范围存在极大的反差。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中,在接发球相关的技术环节上,胜方的接发球进攻成功率为92.8%,负方为58.8%,差值为34%,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胜方比赛接发球进攻得分率为69.2%,负方为85%,胜方低于负方15.8%,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接发球进攻得分率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胜方比赛的防反得分率为71.4%,负方为28.7%,差值为42.7%,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发球直接得分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进攻技术是接发球技术的目标性技术,因此我们在分析进攻环节时,应结合接发球环节来综合考虑[5]。

从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来看,胜方高于负方34%,说明胜方进攻技术的完成程度要远高于负方,结合胜方的接发球进攻得分率低于负方,说明胜方即使接发球不到位,也能完成进攻,并以此达到减少处理球,增加防反几率的目的。再结合防反得分率,胜方以高出负方42.7%的数据,还可以得到负方既使在发球环节对胜方造成威胁,经过比赛的相持最后仍然是胜方的得分占据优势。综合以上分析,胜方在接起球进攻稳定性方面及进攻控制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防反得分率方面,胜方占到防反得分的71.5%。说明在与防反得分相关的发球环节上,胜方迫使负方不能形成有进攻性击球过网的次数要多于负方,在与防反得分相关的防反进攻的主动性方面胜方更是明显强于负方。

2.4 其它的技术统计

技能主导类隔网竞技项目的项群特点,使得技术的完成受自身心理干扰较大,非受迫性失误在毽球男子单人赛中主要表现为急于得分的失误,非受迫性失误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比分趋向,所以,一般越少的非受迫性失误代表越好的竞技状态[6]。第六届世界毽球锦标赛男子单人赛决赛中,胜方比赛非受迫性失误率为11.1%,负方为8.3%,胜方高于负方1.8%,从非受迫性失误次数来看,胜方较负方多2个,经卡方检验显示,胜负双方在非受迫性失误率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受迫性失误体现为进攻失误,胜方一场比赛共完成36次进攻,负方完成24次进攻。再结合防反得分率,说明胜方虽然在非受迫性失误率方面与负方相比有微弱差距,但与此指标有相关性的发球环节与进攻环节的技术能力又远高于负方,说明胜方在技术运用的有效性方面要强于负方。

3 结论与建议

(1)从比赛数据统计和分析来看,胜负双方在发球权得分率、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发球直接得分率、防反得分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现出胜方在进攻技术的稳定性与发球攻击性要优于负方。分析表明发球权得分率、接发球进攻成功率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技术因素;发球直接得分率、防反得分率是取胜的重要技术因素。从分析结果来看,胜方在影响比赛取胜的四个技术指标方面均高于负方,胜方在发球环节、接发球环节、进攻环节的技术表现的主动性与技术体现的稳定性方面,胜方占有较明显的优势。

建议教练员在毽球男子单人赛的训练中在提高技术稳定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加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的比重,同时应重视模拟比赛节奏与难度辅助性训练手段的开发。

(2)除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四项指标以外,其它技术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数据分析来看,胜方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主动性进攻要明显强于负方,体现为胜方在发球成功率与非技术性失误率所体现的数据结果方面略弱于负方,但在防反得分率这一比赛相持过程所体现的最终结果方面却占有很大的优势,这说明比赛中主动性进攻的有效性是取胜的基础要求。建议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在毽球男子单人赛训练中,加强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发球与进攻的球速,增加控球能力的培养。

(3)胜负双方的内侧起球到位率与外侧起球到位率存在显著差距,说明胜负双方在两侧起球技术掌握方面极不均衡。这必将使该项技术成为运动员未来在男子单人赛中取胜的制约因素,并成为影响到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建议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在加强该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脚步移动训练的比重,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发球技术训练中加强准确性与发球速度的训练。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治伟.高校毽球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牛小洪.优秀毽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模式特征[J].体育科技,2002,23(2):25 -28.

[4]郭立亚,吕雪松,杨锋.对网球项目男、女单打比赛制胜规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52 -55.

[5]张博,王利平.2008年澳网男单半决赛、决赛德约科维奇技战术统计分析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3):103-105.

[6]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Technical Analysis of Men's Single Finals at the 6th World Shuttlecock Championships

GUO Xian-cheng,et al
(1.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6;2.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 030600)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s,imag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en data of men's single finals at the 6th World Shuttlecock Championship,with the result indicating that it is the key factor to maintain a high success rate in serving and receiving.It is the important technical factor for wining the game to serve an ace and to defend an ace.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stability of serving and attacking techniques constitutes the basis for winning the game and the inside serving is the restricting factor of winning.

shuttlecock;men's singles;key technique;World Championships

G849.9

A

1001-9154(2012)05-0069-03

G849.9

A

1001-9154(2012)05-0069-03

?

2011年山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2011100)。

郭贤成(1966-),男,河南内黄人,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

2012-04-17

猜你喜欢
毽球起球接发球
起毛起球评级用参照织物的可行性分析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织物起球客观等级评价
浅析排球接发球阵型思维演变
应用小波域高斯差分滤波的起球疵点客观评价
纺织学报(2017年9期)2017-09-25 02:39:14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8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1
毽球运动的推广模式研究
体育科技(2015年6期)2015-12-05 19:02:19
家用纺织品起球终于有“标准照”了
中国纤检(2015年9期)2015-06-02 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