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林
(福建教育学院 体艺部,福建 福州350007)
在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就是通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提高师资质量,并以此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而另一方面,教育本身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或者说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概念。正鉴于此,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职业道德对于教师来说是其首要的和基础性的要求。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是引导和保障体育教育和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和论文。本文以近30年我国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为基础,重点在于提出新时期有待深入探究的若干问题。
一个科学的概念往往是科学思维得以开展的基石。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概念往往对人的认识取向和实践行为的确定具有潜在的制约性和导向性。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由体育教师、职业和道德三个概念有机结合而成的,同时它是体育教师职业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应当遵循的准则和规范。譬如:“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竞赛等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调节自身与学生、集体、其它教师及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判断自身行为是非、善恶的准则。”[1]这种观点仅仅是从狭义上理解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含义,其结果有可能把它当作是客观的、外在的规范和准则,而不太注意把它视为是自身应有的内在意识和品质,从而忽视这些外在的规范准则的内在性转化及其行为的自觉性表现。实际上,师德除了包含师德准则和规范之外,还强调与之对应的具备的品质、情操、道德观念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形成的稳定的观念、规范和品质的总和。譬如:“所谓体育教师的师德即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以及体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整自己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3]上述观点是从师德发生学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一种已然状态,而不是应然状态。事实上,“师德不仅应是人们已经形成的道德品质和师德规范,更应该是引导教师道德价值取向的规范和品质,也就是说,它不仅应当是现实的‘势’,也应该是未然的、应然的理想即‘道’,是‘道’与‘势’的统一。”[4]
第三种观点认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从道义上规定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5]这种观点既科学地界定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主体,又正确体现了它的道德性质,较好地表达了它的内涵。除了上述三种观点以外,研究中还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部分学者直接挪用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而没有考虑到体育教师鲜明的专业特点。
学者们大多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我国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在一些学校体育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在教书育人中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不强;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不能很好地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6]在日常生活中不求进取、盲目自信、心理错位;在课堂教学上烦教厌教、言行随意;对待学生缺乏公正、情绪急躁。[7]其次,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间题,如评职称时主要不看师德;在教师的培训上轻视师德教育;在考核时往往只重视教学和竞赛成绩,不注重思想道德的考察;在制定师德规范后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师德建设在许多学校还未被纳入工作议程。[8]
对于当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力求找到其原因所在。有学者提出,师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体育教师队伍的显性流失;金钱诱惑使其重功利性,从而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第二,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观念的束缚,致使部分体育教师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进取精神。第三,不够健全完善的体育制度的困扰,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弱化其教学责任感。第四,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间的失衡,使其事业心受到挫伤,职业追求停滞不前。第五,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平衡、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缺失;第六,学校对师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
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教育、舆论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提出,每学年或每学期,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动机和效果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一次全面考察。考评的结果应记入教师的工资档案,在评优、晋升职称、工资进档等各种利益方面要把师德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师德监督机构,发现违规乱纪的教师应立即进行处理,达到以儆效尤的目地。也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体育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师是具有自身需要、目的、情感、态度的人,如果仅仅被当作师德建设的工具性对象和一个纯粹的客体,就会丧失自身道德价值感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体育教师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如果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泛化来取代公民道德,会极大地限制甚至取消了体育教师道德主体自由活动的广泛空间,从而损害了体育教师道德主体的正当权益,使体育教师道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致使体育教师道德异化,使师德由美化体育教师的“项链”变成扼杀体育教师正当权益的“枷锁”,并最终影响师德建设的实效。[9]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综观相关文献,多数学者认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此外,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待遇不公会不同程度地削弱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提出了要提高体育课的地位和体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一方面,尽管近些年关于体育教师师德研究的论文数量所有增加,但高质量的论文较少。另一方面,在研究成果分布上,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师师德问题的探究较少。相较之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数更多,在实施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诸多课题,亟需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研究。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师德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涵义和规范的认识仍不够清晰,只是简单地在普遍意义上的师德前面加上体育两个字而已。在师德建设方面,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所提出的建议或措施如出一辙。因而研究成果显得比较零散繁杂,缺少系统性,这可能导致理论付诸于实践时会产生诸多的困难和矛盾。
在体育教师师德的现有研究文献中,绝大部分的作者都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思辨法,提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现状、失范的原因,然后给出一些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也有少数学者采用了调查法,但调查范围往往集中在某一城市甚至某一学校,调查对象只限于老师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及其家长,在设计问卷时没有考虑到教师填写时的“道德隐藏”现象,加之发放问卷的数量也较少,这就使得调查结果难以准确反映体育教师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德性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对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采用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才能挖掘出无穷无尽的道德资源。
不同的专业正是因为不同知识技术的运作不同,而更凝聚起特定的伦理承诺。目前,教师专业化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其核心特质的师德,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檀传宝认为“在教师专业化运动中,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转化是一个重要线索”,“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10]。当前,对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的全面把握;其次,厘清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再次,对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概念的界定,解析其内涵、结构与特点;最后,研制体育教师专业道德调查量表,开展广泛深入的问卷调查,结合质的研究方法,提出体育教师专业道建设的策略。
在研究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时,我们还需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1)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而道德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论及体育教师专业道德时,还应该探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师德和中华传统体育精神。(2)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多元与价值冲突同在,体育教师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致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基于此,关于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需要关注时代背景。(3)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道德。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又是什么特点。(4)在我们理清了体育教师劳动的特点之后,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视角,即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视角,关注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特殊性对其专业道德的影响。(5)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体育教师专业道德的职前教育、职后培养和职场反思,也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课题。
[1]杨占明,李润梅.浅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J].体育科学研究,2000,4(3):21-22.
[2]李建荣.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8(4):93.
[3]林花.浅谈海南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教师教育,2010:144.
[4]梁庆周.当前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D].南京:广西民族大学,2007.
[5]张晟.山东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6]邓国良.关于高校体育教师道德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70.
[7]尹建业.谈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4(7):93.
[8]李建荣.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8(4):93.
[9]王勇.高校体育教师道德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115.
[10]檀传宝.教育劳动的特点与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