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沙 刘 亚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珠海 519085)
禾楼舞是古时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的演变,东汉时期的乌浒人,三国至唐时期的僚人,以及此后的瑶族人和汉人分别成为了“禾楼舞”的传承者和改造者。该舞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是古时百越乌浒人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同时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有关禾楼舞出现的具体年代说法不一,按照古越的年代推算,禾楼舞产生于距今2000多年前。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费师逊认为,禾楼舞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人祭祀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中的“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的内涵以及禾楼舞与葛天氏之乐的乐曲、舞蹈比较中发现禾楼舞的诞生有可能也是产生于这个时期;[1]《郁南县志》记载:“明代连年灾荒,偶遇风调雨顺之年,欢庆之余,以禾稿搭棚,于中秋之夜聚禾楼歌舞”;《郁南县志》(新本)记载:“据传禾楼舞源自明朝万历年间”;《台山县志》(新本)记载:“禾楼舞确切时间是清朝初年”;按照阳江民间山歌节“跳禾楼”的时间推算,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以上都是古文献中关于“禾楼舞”的只言片语的记载,确切的产生时间却无法考证。
禾楼舞起源于汉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乌浒人。[2]杨孚《异物志》记载:“乌浒,南蛮之别名”;《南州异物志》记载:“乌浒乃地名,于广州之南,高州之北”。[3]这说明古代的粤人便是乌浒人,他们的生活地区在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连滩,此地山高林密,险境丛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越非城郭邑里也,处见溪谷、篁竹、奇石,林中落叶淤积,多蝮蛇猛兽出没,水中充满瘴气。”[4]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和无法避免的危险。古越人只能以“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的方式,把希望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帮助和拯救上。因此,与其它众多民族舞蹈一样,禾楼舞生来就带有某种神秘的巫术文化气息,正像王国维先生所说:“歌舞之兴,始于巫呼。”禾楼舞表演者戴面具、穿黑衣、扎围巾、蹬麻鞋的衣着特点和舞蹈原始粗犷的表演风格,与身披红袍、执牛头杖、摇彩带铃的巫师做法的形式非常相似。
傩文化是起源并流行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一种祭祀文化,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傩舞。傩舞的表演方式为舞者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蹈边呼喊,边四处踢打,目的是为搜寻不祥之物,驱除疫鬼,祈福求安。[5]从禾楼舞巫师领唱、舞者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摆体踏足、唱调押韵等等的表现手法和驱恶、保安的目的看,均类似傩舞的早期形式和功能,这说明禾楼舞的原始雏形即为上古傩舞。禾楼舞虽然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长途跋涉、穿越时空、翻越山脉传到南江流域,并经过多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但其文化本质仍然是原始巫文化流变和傩文化结合的产物。[4]
禾楼舞的原始雏形是傩舞。傩舞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崇拜,是一种原自于祭祀的原始舞蹈。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傩舞者戴着狰狞的面具,持戈持盾,奔波踢打和跳跃,为驱除鬼疫,求取人生平安,农业丰收。[4]从禾楼舞的表演来看,它继承和延续了傩舞中驱魔、祈福、纳吉的原始舞蹈功能。
禾楼舞以舞蹈的方式酬神和祈福,庆祝一年的丰收,它完整地演绎了从请神到送神的整个过程,并在送神后蹬上楼台调雨,倒禾楼。这些过程和表现形式是禾楼舞区别于傩舞的独特之处。另外,作为上古傩舞的分支,禾楼舞受三教神话的影响较小,没有一味地逢迎三教神话,而是保存了基本的乡土元素,同时形成自身独特的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舞蹈的宝贵遗产。
岭南地区在秦代属于百越,秦平定百越后,西江流域中部的一部分西瓯人与汉人融合到一起,另一部分流落到两广地区,其遗民被称为“乌浒蛮”,也就是所说的乌浒人。乌浒人崇尚黑色,这与先秦时期服饰重黑的特点相符。《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始皇推终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2]另外,耕牛作为当时最高效的生产工具被从中原带到了南江流域,得到乌浒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于是便有了丰收时候跳舞和祈祷神灵之举,这种原始歌舞便是早期的禾楼舞。自产生之日起,禾楼舞便流传在高要与苍梧之间的南江流域,因而它成为古越文化在南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5]
中国历史上秦汉至唐代之间,行政区域进行了屡次重划,据《梁书·地理表》中记载:现在的郁南地域在南北朝时期被分为安遂、罗阳、晋化、都城和威城、贺江和南江一带地处山区,是当时岭南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区域,随着中原文化由北向南的传播,禾楼舞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随着文化传播到今天的高州、化州、台山和阳江一带。禾楼舞也逐渐被迁入此地的瑶族、越族和部分汉族所共同分享,祈求风调雨顺,稻禾满仓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主宰丰收的金花娘娘成为人们共同虔拜的神灵。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总兵张元勋率军征剿三罗地区的瑶人,征剿成功后,大多数瑶族人被赶往广西,留下来的一部分也逐渐融入到汉族,从此禾楼舞开始接受汉人的影响,并在汉文化的引导下稳定地传播。汉人按照汉文化和风俗对禾楼舞进行了改造,在酬神环节中加入了菩萨、雷公等。另外从近代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的与唐代人物刘三姐有关的传说也是汉人添加到禾楼舞中的。具当地文化部门称,汉人传承后的禾楼舞才开始真正进入发展时期,我们现在欣赏到的禾楼舞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发展过来的。2005年,罗定博物馆发现的清代禾楼舞手抄本中的唱词和跳舞时所请的神仙都是汉族的,这也就充分证明了禾楼舞在当时已经由瑶族歌舞彻底演变成了汉族传统歌舞。[5]
从历史角度看,清代是儒佛道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渗透的时期,禾楼舞作为民间酬神的歌舞也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并成为其宣扬教义的新载体。《广雅》记:“醮,祭也”;《广东省地方纪要·第七十五篇·郁南县》记载:“酬神建醮之举,一岁之中,果见不鲜。名曰调禾楼,于夜间进行”;《东安县志》清道光四年记载:“冬十日,田功告成,村落中各设醮报赛,另建一台,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这些相关记载中均提到“醮”,醮的本意为祈祷神灵的祭,后来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渗入和影,醮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专指和尚和道士为驱除灾祸而设的道场。另外,道光版本《西宁县志》中记载的“喃呒佬禾楼舞”也是道教和佛教文化渗透到民间文化的表现,从宗教的角度讲,喃呒佬应该属于道教,它与禾楼舞的有机结合是明清时期佛道文化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典型。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明清时期佛道文化已经深入到以禾楼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艺术中,并成为民间歌舞中主导祭祀功能的主流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禾楼舞最原始的宗教祭祀意味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娱乐功能。首先,舞者的表演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喃呒佬表演的禾楼舞已经基本绝迹,现代的禾楼舞表演吸取了原始禾楼舞的精华,保留了原始、粗犷的风格,扬弃其迷信部分,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郁南人民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的独特方式。其次,现代禾楼舞在面具和场地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令人恐惧的面具虽仍夸张却显得和蔼可亲,甚至还带有些许滑稽表情的,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亲近民众,增强舞蹈的娱人和悦人的成分。表演场地也从过去搭建的楼台搬到了普通舞台,这种改变看似丢失了原始表演的情境,牺牲了部分表演效果,但经过艺术的修饰仍然能够将禾楼舞的神韵表现出来,同时也保证了禾楼舞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壮大。
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禾楼舞经历了由畏神到敬神,由娱神到娱人,由神化到艺术化的进程,期间还不断吸收各种民俗、民间说唱和神话传说等文化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从神化到人化的过程中,舞蹈本身的文化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用于由原来祭祀的舞蹈转变成为现在独具特色的集艺术、音乐、舞蹈和体育为一体的综合类传统舞蹈。同时舞蹈内涵也由对自然和各种神灵的崇拜演变为体现郁南人民精神世界的民族传统项目,由表现客体的祈祷和祭祀方式过渡到反映主体健身活动和娱乐方式的表演和运动形式。
禾楼舞虽然是起源于祭祀仪式,但它却体现了现代体育的集体主义精神,禾楼舞在表达美感的同时也体现了南江流域的世代子民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凝聚的精神和团结奋进的意识。同时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来增强族人的向心力、群体生存能力和拼搏奋斗精神,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秩序。久而久之这种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就逐渐成为以禾楼舞为表现手法的南江流域群体意识的象征。另外,以“禾花夫人”等神话人物作为英雄的化身看,禾楼舞运用神话的方式表达着对造福施恩者的缅怀和颂扬,并以一种显性的符号在舞蹈中体现。这种表现手法与现代体育中尊重强者,敬重国手的观念不谋而合。也许这正是禾楼舞经历千年还能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唱腔独特,优美明快,曲调悦耳,歌词押韵,禾楼舞随着舞者的情感变化而抑扬起伏,浓郁的地方特色,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禾楼舞古朴优美,粗犷豪放,动作多以摇摆肩膀,举手抬足,四面运转为主。加上风趣幽默的舞蹈面具、禾杆与竹木搭成的楼棚,族人们手持火把围坐在河滩、竹林旁的火堆边,狂热豪放中尽情歌舞,激情浪漫中自由娱乐,尽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传统体育舞蹈的价值除健身以外,还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传统舞蹈形式古朴优美,技艺独特,这种外部的形态美和技艺都不可避免地与人体内部的精神情感相通。禾楼舞的表演过程,充分体现了舞者的心理状态,如喜怒哀乐,忧愁和烦躁等,同时舞蹈方式和情感还会随着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充分反映出舞蹈本身所特有的民族和个体的精神斗志。禾楼舞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融音乐、舞蹈、体育和表演为一体的文体项目,使观众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两条审美线同时进行欣赏,使“情”与“景”交融得更具动态情境,为观众从心态意境、生态意境和情态意境等方面全面地、立体地欣赏舞蹈提供了条件。
禾楼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而言,更能以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其特有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和易参与性可以从双方面满足游客求奇、求新的心理,满足其观赏和参与的欲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1]张双棣,张万杉.吕氏春秋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137-140.
[2]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卷[M].长沙:岳麓书社,2001:1-17.
[3]张富文.南江文化纵横[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250-280.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778,2779,3851.
[5]费师逊.“禾楼舞”——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J].中国音乐学,199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