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 黄 琴
“范畴”理论概述
陈晶晶 黄 琴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范畴化是人类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依据这种相似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某一概念的非任意的心理过程。范畴化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畴理论经历了经典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时期。“家族相似”是范畴化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深化了人们对范畴的认识。
范畴;经典范畴理论;家族相似;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概念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范畴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整理。范畴化“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个类型的过程,或者说,是将不同的事物看作同一类事物的过程。”[1]20世纪50年代,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概念, 颠覆了范畴本质的“共相说”,是对经典范畴观的一次革命,深化了我们对范畴和语言本质的认识。Rosch等人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及人类学家Lenneberg(1967),Berlin和Kay的颜色范畴化尝试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严格来讲,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指人类认知事物的结果,是不同事物在人类认知中的归类,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普遍联系。范畴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中看到相似性,并依据这种相似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某一概念的非任意的心理过程。
范畴化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Labov曾说:“如果说语言学能做什么,那就是关于范畴的研究。”[2]Lakoff认为,“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3]
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问题,经历了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时期。经典范畴理论时期跨越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2500多年。[4]由于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Rosch[5]在之后范畴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及范畴理论的基本层次论。
1.经典理论。
经典理论建立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对范畴的系统论述基础上,内容主要有:
(1)根据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界定范畴,充要特征具有二元对立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实体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具备的充要特征,那么这个实体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否则就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既属于又不属于某一范畴的实体。
(2)范畴内的成员之间不存在典型性的差别,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3)不同范畴之间有清晰、明确的界限。[6]
经典范畴观的提出及运用,使人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事物不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的。该理论对人类的认知心理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如:
(1)局限了人类认知的范围,一些可能属于某一范畴的成员会因缺乏为该范畴的一种或另一种基本特征而被排除在该范畴之外,并且导致一些新的成员也无法进入该范畴。
(2)排除了属于和不属于某个范畴的第三种可能性。特别是抽象的二分法方式使人们习惯于用两极的,非此即彼的判断方式来认知事物,这种极端的理想化的认知方式是不准确的,有碍于人们准确地、完全地认识事物,使得事物中某些不突出的但确实存在的特征被淡化甚至被忽略。
除了经典理论本身的不足外,人们对该理论的主观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范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主流哲学及绝大多数学科并不是把该理论看作一种经验假设,而是把其作为一条真理来标榜。这就使得这种范畴观在以后的发展中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随着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还受到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挑战。
2.家族相似性。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为范畴研究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Family Resemblance:Members of a family resemble one another in various ways: they may share the same build or the same facial features, the same hair color, eye color, or temperament, and the like. But there need be no single collection of properties shared by everyone in a family.[7])(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可能在许多方面相象:或身材相似,面目相仿,或发色或眼睛颜色一致,或脾气性格相近,等等。但未必每个家庭成员都集所有家族特征于一身。)
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不能用充要条件来界定所有的范畴,因为在一些范畴中可能出现没有任何一种属性为所有范畴成员所共有,只是在部分成员之间存在共有,并以这种共有的交织联结成一个范畴。这和家族很相似:家族中的某些成员可能具有相似的容貌、身材、步态,其他成员可能拥有相似的发色或者眼睛的颜色,等等,但没有一个特征是全体成员所共有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游戏、数、语言都是这样的范畴。[8]
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使得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对范畴化问题进行重新审核,在此基础上范畴化研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为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70年代,Rosch和她的同事们提出了原型概念。原型具有最多的范畴特征,并且最能代表该范畴, 所有其他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该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9]如在“水果”范畴中,苹果可以充当典型代表。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其边界依据范畴成员的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10]原型在基本等级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基本范畴词也是儿童最易、最早习得的。[11]
在“家族相似性”的理论基础上,Berlin和Kay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不同语言中的基本范畴颜色等级,并提出了“焦点色”的概念。Rosch及其同事在此基础上,又对众多范畴的典型例子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中对范畴化研究较成熟且著名的原型范畴理论。Lakoff认为:范畴是一个“完形”概念,这个“完形”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范畴成员分为典型和非典型成员,成员之间有隶属程度的差异;具有相似性及共同特征的范畴成员之间可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新事物能否加入某一范畴不再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只需和该范畴成员具有相似特征即可,使得范畴成员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了,同时也扩大了范畴范围。范畴内的成员可依据其具有的特征数及特征的重要性分为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及边缘成员,各成员之间的位置关系见图1。[12]
图中阴影部分指代拥有共同特征的成员,是范畴内的最典型代表。随着交叉特征的减少,成员的地位也逐渐远离最典型成员。
日常生活中那些看来能明确分类和命名的事物,其特征与其他事物的特征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我们虽然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但难以界定其特征、范围,也不能明确地说出其决策过程。事实上,那些看来有明确界限的事物也不是一个个孤立体,而是连续体,试想动物与植物之
间有难以归属的生命体,狼与狗之间有叫做“狼狗”的动物。从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的内容及其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指导作用来看,原型理论比经典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使我们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此外,原型理论在词典编撰、外语教学、词汇分析,尤其体现在词汇定义、词义关系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型范畴理论是范畴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本身也存在缺陷, 如特征列表过于简单化,无法解释对语境的敏感性, 添加语境特征可以改变相邻范畴的边界;忽视范畴的边界问题;特征的来源问题——特征本身其实是其他的概念,因此概念应同非语言特征相联系等。因此范畴理论期待进一步的发展以解决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Labov, William.,“ 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in Bailey,C.J.and R.Shy,(eds.),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
[3]George Lakoff.认知语言学十讲[Z].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Rosch, E.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A]. In E. Rosch,amp; B. Lloyd(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C]. Hill-sdale, N J: Erlbaum, 1978.
[6]陈维振,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9-20.
[7]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38.
[9]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5:104-106.
[10]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Givon, T. Prototypes: 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 [A]. In Craig (ed.),1986:77-102.
ClassNo.:H0-0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eviewontheTheoryofCategory
Chen Jingjing Huang Qin
Category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It reflects the nature and universal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things. Categorization is a non-arbitrary mental situation for people to form some concepts. People summarize similarities existing to sort out the things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 Categoriz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being’s cognitive process. Categorization theory underwent the Classical Model of Category and the Prototype Model of Category. Family Resemblance is a critical concept in the categorical theory which helps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ategory theory.
category;classical model of category;family resemblance;prototype model of category
陈晶晶,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研究方向:语言学。邮政编码:330022
黄琴,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研究方向:语言学。邮政编码:330022
1672-6758(2012)01-0120-2
H0-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