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冀西北坝上地区为例

2012-11-29 03:27夏建军安宴菲王学军
关键词:贫困地区毕业生农村

夏建军,郭 飞,安宴菲,王学军

(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长期以来,人才匮乏是制约冀西北坝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该地区人才匮乏问题,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利用高校扩招的机会为该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本地人才。然而,目前不但该地区的人才匮乏问题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而且这些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又开始困扰我们。如何解决该地区的人才匮乏以及大学生就业难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基本情况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开放晚,开发迟,人们思想保守,观念守旧,文化素质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

冀西北坝上地区是指北京北部、内蒙古高原最南端区域,包括张家口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4县,承德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和察北管理区、塞北管理区,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坝上地形为丘岭、平原,东南高、西北低;河网密布,水淖丰富。坝上草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1 200~1 400m之间,最高在海拔2 500m以上。年均气温1~2℃,无霜期90~120d,年降水量400mm左右。大旱气候多,风沙大,气候特别恶劣。

(二)生产条件及生活水平

冀西北坝上地区商品经济起步和发展步履艰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犁具、锄头、镰刀等仍是主要的劳动工具,牛、马是田间劳作的主要畜力,拖拉机耕作并不多见,大型机械化作业在这个地区更是少见。农作物种类比较单调,主要有小麦、莜麦、土豆、亚麻、荞麦等,蔬菜类包括白菜、圆白菜、青椒、芹菜、萝卜和生菜等,果树栽培几乎为空白,农民人均耕地约6亩,但产量极低,仅够维持自家温饱,一遇旱灾,其温饱就成了问题。因为气候原因,农作物种植为一年一茬,农闲时间比较长,农田(主要为旱田)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二、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人员深入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生真实的就业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该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大学毕业生、高校和地方政府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调查的形式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生源地为冀西北坝上地区的2009至2011年毕业的农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共涉及农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经济管理、财会、统计、动物医学、兽医、畜牧、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检验、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艺术设计等60个专业,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就业信息。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设计。主要包括:待就业情况调查、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单位性质调查、专业对口情况调查、就业渠道调查、就业压力调查、就业的流向与收益调查、就业地域及行业的调查、创业情况调查等。

(四)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2年3月开始发放调查问卷,于2012年7月全部收回,主要方式为面对面发放、回收,网上发放、回收,邮寄方式发放、回收。用人单位共计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93.75%;毕业生共计发放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97.33%。

(五)统计方法

主要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环境条件差,聘用工资待遇低

冀西北坝上地区不只是气温低,风沙大,紫外线强,同时,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依然存在购买商品难,出行乘车不便,生活条件苦,办公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调查发现:在坝上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90%的毕业生对就业环境条件不满意;60%的毕业生对工资待遇不满意。该地区拖欠工资时有发生,100%的毕业生都被拖欠过工资。如图1所示,毕业生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占28%,月收入在2 000元至3 000元之间的占49%,月收入在3 000元至4 000元之间的占14%,月收入在4 000元以上占9%,平均月薪为2 301.5元。就业的收益情况是决定毕业生流向的关键。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苦,工作缺乏长远前景,多数毕业生对现有工作岗位不满意,跳槽现象时有发生。如图2显示,9%的毕业生对现有工作表示满意;25%的人犹豫不决,既有满意之处,又感觉有不尽人意的方面;15%的毕业生表示对现有工作不太满意;50%的毕业生表示对现有工作非常不满意。

图1 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图2 毕业生对现就业岗位满意程度

2.就业渠道窄,就业压力大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发展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奋斗,更需要好的家庭背景和丰富的社会资源。“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对50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在“211”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入学时以576分的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的557分,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得多。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而冀西北坝上90%的农村大学生家庭没有社会背景和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多数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缺乏社会关系资源,他们就业渠道窄,就业信息缺,就业机会少,就业成功率低。如图3所示,冀西北坝上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招聘会或其他招聘会实现就业的占9%,通过网上投简历等方式实现就业的占15%,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支援西部等实现就业的占20%,通过老师、同学介绍实现就业的占25%,其他途径实现就业的占25%,只有6%的毕业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且借助这种关系找到了工作。同时,冀西北坝上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企业少,用人岗位少,这种供大于求的矛盾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仅凭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越来越难。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同时还背负着父母的依托、乡亲们的羡慕和期盼,这大大加重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调查发现,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毕业生多数都有就业心理压力,感觉就业压力特别沉重的占16%,有就业压力的占41%。感觉就业压力一般的占22%,没有就业压力的占15%,感觉就业非常轻松的仅占6%。(图4)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村毕业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沉重的债务负担和乡亲们的不屑眼光,以及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的现实,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摧残着他们健康的心灵[1]。

图3 毕业生就业渠道调查图

图4 毕业生就业压力情况

3.就业地域集中,行业分布范围广

调查发现(图5),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就业的占5%;在本县城以外的中小城市就业的占30%;在县城就业的占44%;在乡镇就业的占15%;个人创业的占4%,在家待就业的占2%。访谈了解到,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家乡就业,他们向往到生活条件好,就业待遇高的大、中城市工作。即使选择在家乡就业的农村大学生,他们也向往城市生活,大多数人集中在本县县城就业。就业行业分布涉及范围较广,如图6所示,县乡党政机关的占19%;科研技术服务单位占9%;文化教育单位占16%;金融保险类单位占10%;企业单位占41%;其他行业占5%。在本县城以外大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私营中小企业。

图5 毕业生地域分布情况

图6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4.就业培训少,专业对口难

冀西北坝上地区社会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工商业都不发达,就业岗位少,就业所涉及的专业更少,多数毕业生不能从事对口专业工作,如图7所示,冀西北大学毕业生只有26%的人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他们从事非对口专业工作,企业或地方政府又没有岗前培训能力,多数毕业生没有接受过岗位培训,也没有进修的机会,他们只能边工作边学习,调查中发现,只有10%的毕业生接受过培训。

图7 大学生就职本专业情况

5.创业欲望强,政策支持力度小

大学生专业知识丰富,具备创业的技术条件和优势,所以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难的条件下,有很强的创业愿望。调查发现,对创业非常感兴趣、具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占30%,55%的人有创业愿望,但缺乏经验,没有资金,创业条件不成熟,不愿冒险。有15%的人表示,对创业不感兴趣,不会考虑创业(图8)。同时,调查访谈中发现,绝大数男毕业生都在考虑自主创业问题,渴望成功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女生要高得多,但在工作难找的情况下,不少女生也会考虑自主创业。不过,对创业没兴趣,不会考虑自主创业的女生要比男生多得多。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抱有较高热情,但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比例并不高,因为实现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很多因素,首先是毕业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勇气和胆魄;其二是需要创业的技术、门路及经验;其三是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支持;其四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对毕业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60%的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的是启动资金;23%的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的是经验和社会资源;14%的毕业生认为最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图8 毕业生创业愿望情况

三、对策及建议

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千万户农民的期望。在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早日就业

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制定与资金投入上,给予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造更优惠的条件,除去后顾之忧。这样既为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为贫困地区留住了人才,实现了贫困地区与农村大学生的双赢。

1.政府要深化体制改革,扫除就业体制性障碍

首先,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打破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限制,支持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为贫困地区大学生到发达地区及大城市就业创造条件。其次,是人事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通过制度制定,使企、事业单位用人规范化、合理化,防止拉关系、走后门等违规现象发生。第三是规范就业市场。一些企业对录用时承诺的待遇不履行,甚至以强欺弱,破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公平性;还有一些企业,依仗规模大、效益好、牌子响及工作条件好和工资待遇高,肆意侵犯被聘大学生权利,甚至无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政府要健全制度,建立法规,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在鼓励大学生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就业的同时,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敢于吃苦,勇于奉献,通过健全就业制度及相关法规,规范大学生及用人单位的签约行为[2]。

2.政府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贫困地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了解、熟悉家乡的贫困现状及原因,更易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作出成绩,各级政府要用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鼓励贫困地区大学生回家乡就业,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使他们更好地在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中实现自我。各级政府在实施“支援西部”“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的政策时,一定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为在西部、基层及边远贫困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待遇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从而使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其一,建立先进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加大现代化网络信息软硬件投入,为贫困地区大学生创造先进的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其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合作,为毕业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会,提供见习服务等;其三,各级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职业中介、人事代理等服务。同时,要对其加强管理,切实保障大学生利益不受侵害;其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要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对于创业大学生要给予资金帮助和政策扶持[3]。

(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

1.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高校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人才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

2.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大力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与生产第一线,到人民群众中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

3.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区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聪明才智。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此外,学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对农村大学生做到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避免走向自卑和自负两个极端。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最终实现就业。同时,要重视创业计划指导,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4]。

4.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个别座谈,了解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上的支持,减少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培养他们战胜一切的斗志和决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解困”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问题,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5]。

(三)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应提升综合素质,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1.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能力和素质的竞争。贫困地区大学生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接受未来的挑战。不但需要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因此,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训,将所学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升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贫困地区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贫困地区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生理念。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凭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的精神,在自尊、自爱中寻找自立,在自立中实现自强。其次,要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战胜现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工作岗位中成长、锻炼、完善自己。通过不懈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奠定基础。

3.贫困地区大学生要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实现职业目标

贫困地区大学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美好未来。勇于从基层做起,从艰苦的岗位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守时守信,脚踏实地,刻苦勤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要厚积而薄发。

4.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贫困地区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不仅是个人的谋生手段,更是人们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为己任,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的面貌,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奉献青春的远大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

总之,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的共同努力,只有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并全面落实,才能有效缓解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6]。

[1]李海珍.关于西部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3):33-34.

[2]孙玉贤,朱廷珺.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发展,2010,(6):29-30.

[3]燕芸,王建.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79-81.

[4]郝鹏飞,南金花,龚秀梅.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实现坝上经济跨越式发展——河北坝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38-39.

[5]王洪军.构建六大平台 做好十件实事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人才资源开发,2010,(3):25-26.

[6]李庆.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191-194.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毕业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