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C-UV法应用于丹红注射液多个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研究*

2012-11-29 00:49:10刘海涛王跃飞
天津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糠醛丹红酚酸

杨 静 ,刘海涛 ,王跃飞 ,朱 彦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天津 300193;2.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天津 300457)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红花经科学配伍并采用现代制剂工艺制成的中药复方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预防治疗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1-2]。中药注射剂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等优点,但由于中药注射液化学成分复杂,在其整个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化学成分会发生诸多变化,中药注射液的稳定性成为临床安全性问题的潜在隐患,是阻碍中药注射液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工艺、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中药注射液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而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使用问题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3]。因此,本实验通过采用已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UPLC-UV)对丹红注射液中16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测定,研究丹红注射液在高温、强光照射,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情况,为丹红注射液的储运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Waters ACQUITY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元泵、在线脱气机、自动进样器、柱温箱、TUV检测器、MassLynx V4.1色谱工作站),Milli-Q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恒温恒湿箱Climacell 11222(德国,MMM 公司)。

1.2 试药 丹红注射液(批号:110420)由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腺苷(110879-200202)、尿苷(110887-200202)、苯丙氨酸(140676-200405)、5-羟甲基糠醛(111626-200906)、原儿茶酸(110809-200604)、原儿茶醛(110810-200506)、咖啡酸(110885-200102)、丹酚酸B(111562-201110)和羟基红黄色素A(111637-201106)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胞苷、丹参素、紫丁香苷、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C购于天津中新药业研究中心,其纯度≥98%;0.9%氯化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10120905),5%葡萄糖注射液(天津津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0122202),乙腈、甲醇和甲酸(色谱纯,德国Merck公司);超纯水(Milli-Q 净化,0.22 μm 滤膜),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影响因素实验 见参考文献[4]。

2.1.1 高温实验 随机取同批次的6支丹红注射液放入恒温恒湿箱中,于60℃温度下避光放置10 d,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分别测定其16个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

2.1.2 强光照射实验 随机取同批次的6支丹红注射液放入装有日光灯的恒温恒湿箱中,于强度为(4500±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 d,于5 d和 10 d取样,分别测定其16个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量取2.1.1和2.1.2项下的丹红注射液1 mL置于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50%甲醇水溶液定容。取2 μL溶液注入UPLC,测定含量。

2.2 配伍稳定性实验 见参考文献[5]。

2.2.1 丹红注射液与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的配制按照丹红注射液说明书要求,在洁净条件下,取1 mL丹红注射液,分别用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2.2.2 光照、温度对配伍后溶液的影响 将2.2.1所得溶液密封放入恒温恒湿箱中,于25℃或37℃温度下避光或强度2500 lx条件下放置,于0、1、2、3、4 h取样。取0.6 mL溶液与0.2 mL甲醇混合后测定其含量。

2.3 色谱条件及方法学考察[6]

2.3.1 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 RRHT SB-C18柱(4.6 mm×100 mm,1.8 μm),以 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2 min(97%A),2-5 min(97%A~96%A),5-6 min(96%A~93%A),6-13 min(93%A~88%A),13-15 min(88%A~86%A),15-29 min(86%A~79%A),29-31 min(79%A),31-34 min(79%A~75%A),34-37 min(75%A),37-42 min(75%A~64%A),42-45 min(64%A~50%A);流速0.5 mL/min;柱温40℃;TUV检测器,检测波长为:核苷类成分260 nm、苯丙氨酸和紫丁香苷257 nm、酚酸类成分及5-羟甲基糠醛286 nm、羟基红花黄色素A 403 nm。色谱图见图1。

2.3.2 方法学考察 已建立的UPLC-UV法经过系统的方法学研究,能满足稳定性实验的要求。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关系(r≥0.999)、定量限(0.038~0.756 μg/mL)、检测限(0.011~0.227 μg/mL)、精密度(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RSD≤2.3%)、重复性(RSD≤2.0%)、稳定性(4℃下8 h稳定)和加样回收率实验(91.47%~108.46%,RSD≤3.1%)。

2.4 稳定性实验结果

2.4.1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实验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讲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丹红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为参照(即稳定性研究中0 d的测定结果),计算不同采样时间样品各成分相对于0 d测定结果的相对百分比,结果见表1。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和丹酚酸C的含量在强光照射下有明显降低,其中丹酚酸A降低最明显。5-羟甲基糠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和丹酚酸C的含量在高温下明显降低,其中丹酚酸C降低最明显,而紫草酸含量明显升高。在高温条件下丹红注射液中紫草酸升高的原因主要是丹酚酸B在高温下其酯键水解脱去一分子丹参素后形成紫草酸,如图2所示,与文献报道一致[7]。

2.4.2 配伍稳定性实验结果本实验考察了丹红注射液与不同注射液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后16个活性成分含量变化情况,并模拟临床用药条件(温度:25°C和37℃;光照:光照射和避光)对其配伍后样品稳定性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混合后0 h丹酚酸B、丹酚酸A和丹酚酸C的含量均有明显降低,并且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上述成分下降更明显;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5-羟甲基糠醛含量明显升高,原因为5%葡萄糖注射液中含有一定量的5-羟甲基糠醛,结果见图3;其他成分含量未发生变化。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在4 h内丹酚酸B等14个成分的含量不随时间延长而变化;丹酚酸A随着时间延长不断降低;丹酚酸C随着时间延长不断升高。丹酚酸A和C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丹酚酸A的酚羟基和双键发生氧化环合反应生成丹酚酸C,这一现象与Xu等[8]的报道一致。不同光照条件(光照或避光)下丹酚酸A或C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温度下,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在37℃下丹酚酸A和C变化更明显。研究结果见图4。

表1 在高温、强光照射下丹红注射液1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Tab.1 Change of 16 main components in Danhong injec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or strong lighting %

3 讨论

高温和强光照射都会影响丹红注射液中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其中酚酸类化合物对热和光均不稳定,而酚酸类成分是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因此在丹红注射液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高温和强光照射。

葡萄糖注射液中含有一定量的5-羟甲基糠醛,当其与丹红注射液配伍后使5-羟甲基糠醛含量进一步升高。因5-羟甲基糠醛具有致敏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对其在葡萄糖注射液中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因此,从本实验结果分析,在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选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混合使用,减少因5-羟甲基糠醛导致的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1]魏艳阳,周明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95-96.

[2]卢军利,朱爱华,董 艳,等.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5):708-709.

[3]黄江虹.影响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71-1272.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99-201.

[5]王 冰,朱薇婕,曾晓丽,等.丹参冻干粉针中丹酚酸B稳定性研究[J].中成药,2007,29(10):1479-1482.

[6]Liu HT,Wang YF,Olaleye Olajide,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in vivo antioxidant constituents and dual-standard quality assessment of Danhong injection[J].Biomedical chromatogr,DOI 10.1002/bmc.2842.

[7]Zheng XT,Qu HB.Characteris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using an on-lin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system and multivariate curve resolution[J].Phytochem Anal,2012,23(2):103-109.

[8]Xu JZ,Zeng SH,Chen XY,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salvianolic acid A by NMR and LC-MS[J].Fitoterapia,2011,82(2):260-266.

猜你喜欢
糠醛丹红酚酸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不同糠醛抽出油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石油沥青(2021年6期)2021-02-10 06:15:34
憎水性ZIFs对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的吸附分离性能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4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2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催化合成典型5-羟甲基糠醛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7:0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烟用香精料液中的糠醛、5-羟甲基糠醛与5-甲基糠醛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1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