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笔者从2012年3月开始致力于应用文科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借助问卷调查、调研走访、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应用文科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深度、不能持久合作的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理工类毕业生面对的是第二产业,而文科类毕业生对应于第三产业,应用文科尤其如此。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如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围绕上述职业新开设的专业也层出不穷。应用文科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舞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文科专业的传统使命是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因此把文科教育当成一种通识教育,认为文科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而对文科专业学生毕业后所需的职业岗位(群)技能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文科专业学生的技能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文科教育中实践教学投入严重不足,实验实习教学条件严重短缺,校企合作困难重重。同时文科专业与理工专业相比在工学结合开展上也存在着先天不足:
1.应用文科类企业难于形成大规模用工。对于理工类企业所对应的动辄几十人的用工规模,文科专业只能望之兴叹。以货运代理行业为例,一个拥有10人规模的公司在业内已属较有实力的范畴,其接纳学生短期实践、顶岗实习的能力可想而知。因此,与工科类专业相比,应用文科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更广泛的人脉资源,更多的时间投入。
2.应用文科类专业难于直接参与实习工作。理工科学生的工学结合,最为典型也是为大家熟知的“金工实习”,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作,在“做”的过程中“学”。而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以会计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去到企业,由于商业秘密等因素制约,学生几乎没有实际参与会计做账过程的可能。因此,与工科类专业相比,应用文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范围更窄,困难更大。
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就其现实利益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能以学校为平台,扩大其社交网络,以期获取潜在客户;其次是招聘到优质毕业生,借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是其他校企共育模式,企业可以优先选拔人才,近距离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从而选取到较社会招聘更为心仪的毕业生;第三是使用廉价劳动力,企业的一些宣传活动、季节性活动中,需要临时的、大量的员工,与学校开展合作不失为一种经济的方式。应用文科对口企业多为中小私企,其最大特点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其获取了一定客户、招聘到了心仪员工、开展完了宣传活动之后,其合作热情必然降低,终将导致校企合作日趋松散,直至消亡。因此,应用文科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要从解决企业动力不足的根本问题入手,力保校企合作深入、持久。
在对文献以及商务学院校企合作实际研究中,发现校企合作的参与者——学生群体存在着德、才严重欠缺的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将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致命打击。以经贸类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本专业,将会成为衣着光鲜、出入高级写字楼、与电脑为伍的“白领”。因此,在新生一入校,学校就给学生灌输了一种思想“毕业后将成为人中翘楚”。受学校教育影响,加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娇生惯养,不愿干脏活累活,期望被安排从事管理岗位,导致有一些条件艰苦的企业、岗位无人问津。受社会现实主义风潮影响,90后的学生群体更为关注既得利益,使得报酬丰厚的岗位门庭若市,无薪岗位门可罗雀;短期实践趋之若鹜,长期实践兴味索然,若是占用假期时间则更是乏人问津,更有甚者,实习进行到一半学生便以种种借口中止实践活动。另外,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过硬,又不肯虚心学习,导致错误频出,使得一些合作企业心灰意冷,学校声誉受到影响;严重的还可能破坏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使其他同学失去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合作教育以来,产学研合作一直备受关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表明工学结合已成为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各高等职业院校借助精品课建设、示范校建设等契机,纷纷尝试工学结合新思路,校企合作新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社会上已有一些成熟的校企合作的方法与途径。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总结出适合高职应用文科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
考虑应用文科对口企业规模小、动力不足的现状,可考虑由政府牵头,组建专门委员会,形成政、校、企联动,在合作中达到各方利益最大化。如中国海关、国家质检总局均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可以选取其旗下的AA类企业与同类院校开展合作。通过合作育人,政府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社会声誉;企业方面,可以获得政府较高评价,从而享受绿色通道待遇;学校方面,可以获得学生短期实践、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与政企联动开发教学资源等诸多机会。功能方面,专门委员会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科研平台、职业教育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其中,信息共享平台可由企业提供基础数据,学院梳理分析、整理为数据库,为企业培训、学院教学提供一手资料,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科研平台可借由校政联手、校企联手、校政企联手等方式,为政府、企业研发横向课题,解决技术难题;职业教育平台可以由校际联手,创设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服务;社会服务平台由校企联手,提供行业培训,解决棘手问题等。合作中应注意,首先想让合作长期稳定,就要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建立有效的连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三方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调动三方合作的积极性;其次,要找到合作的结合点,这才是能否合作的关键。
考虑应用文科类专业学生难于直接参与实习的现状,校企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工学结合做实。学校主动与有实力的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企业提供实习、就业岗位,提供真实案例,提供待处理项目,提供兼职师资,提供实训条件等;学校借助真实实训条件,依托真实案例,为企业培养技能扎实、素质过硬的学生,为企业提供项目解决方案。合作中需注意,双方均要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从对方利益出发,从学生利益出发,育好人才。校方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学生“德行”的塑造,用企业文化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还要有配套的体制机制约束,确保学生不做“白眼狼君”。
“绿色实训基地”,即建立自身能够产生效益的实训基地实体,其利润可以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转,从而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更加充分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使行业企业专家更加真实有效地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利于形成一种长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如顺风速递先后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挂牌成立了“顺风速运学院营业部”。顺风店面由校方免费提供,顺风装修。顺风在该店设置日常工作人员1名,店内其他员工均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组成。对这些学生,顺风试行不固定工作时间制和计提工资制。店内顺风常驻专职员工会定期对他们进行操作指导。同时,顺风广州区也会不定期邀请其中的部分学生到区部参加基础培训,或组织顺风员工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座谈。对这些学生而言,顺风形象店既给他们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也成为他们的实习基地。合作过程表现优异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顺风正式员工。该实践基地的创建模式,即属于具有造血功能的“绿色实训基地”。对校方而言,可以获取行业的一手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培训基地;对顺风而言,合作不仅仅是增加了多少收益,更多的是为顺风吸引优秀大学生、发掘潜在员工或客户创造了机会。
企业与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及行为准则,校企双赢互动的合作模式必须是在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相互认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运营,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
[1]叶桂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借鉴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07).
[2]高进军.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01).
[3]洪贞银.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2010,(03).
[4]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N].中国青年报,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