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口”对接式校企互动科研平台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

2012-11-27 01:35王文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高职

于 静,杜 庆,王文杰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行业企业开办的中专技校强调学生参加实践,是实实在在的厂中校模式,工科院校也多与本部门、本行业的企业密切联系,下企业、下农村开展技术普及等活动,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与工农业生产的合作。可描述为产学研合作关系是以计划配置关系为纽带。

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将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自负盈亏、自主发展。但是教育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学校或多或少存在脱离社会需求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倾向。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体制的差距逐渐拉大,原先形成的联系逐渐松弛,甚至断裂,出现了囿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学校与活跃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间严重脱节的局面。

因此,90年代以来,国家正式启动了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期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同行业的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联合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等”与“职业”两重属性,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意识、较高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和 “校研合作(学研合作)”。

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和以谋求国家支持科研课题与教师职称晋升需要为目标的“校研合作(学研合作)”两种形式同时且并行存在,割裂了产、学、研三方的内在联系,也使产(追求利润)、学(实现就业)、研(改革教学)三方利益难以统一,有悖于市场化的发展规律,经常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学生旁观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

“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长期困扰并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办学场地不足,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急需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数量与规模不足的困难。

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人员的类型、水平、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规格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比较匮乏,特别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目标定位,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有全面推广。

三是由于校企双方在观念上、行动上的“距离”;在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在服务、合作上的“分歧”,制约了学校教学改革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以上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因为学校资金有限,不可能及时添置或更新校内学生实训实习设备,致使设备老化、匮乏,校内实训基地退化,学生得不到认识新工艺新设备的机会,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同时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科技前沿的新技术,影响教师实践操作的水平。校外实训基地的短缺体现在校企合作的渠道不畅通,一些需要得到专业技术服务或需要与职业院校联系达到其他合作项目的企业,对与本行业有关的职业院校并不了解,也无从广泛而细致的加以分析,而职业技术院校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产学研合作企业,达不到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的目的,阻碍了师生下企业实践的进程,甚至失去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就失去或削弱了就业竞争能力。缺失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技研发能力就会严重不足和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而产学研结合可以在这个方面提供治本之策,它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训基地的问题,解决产业界、学校合作办学的互动问题。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应是产学研三者基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 产学研一体化,且应将产学研一体化构建成一种稳定完善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整合和搭建现代技术、技能教育的平台,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并源源不断地造就和输出高质量的“银领”或“技术蓝领”。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市场经济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产学研一体化是要通过学院与企业相互服务、共赢合作,且利用学院和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共同培养人才,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高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及学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办学目的。

产学研一体化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本质规律,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熟完备的高级发展形式”。我们要在不断总结产学研一体化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新对策。

(二)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目标

1.职业教育定位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与应用性两个基本特征,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定位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学校产学研合作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2.产学研合作定位于对企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技术的开发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应是其培养目标实现的推动力,所以重点应定位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与应用技术的开发上,应着重于解决企业的技术疑难和管理缺陷,着重于对已有的工艺设备、生产流程、管理手段的改进,同时要培养学生将设计方案、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乃至物质财富的能力。而要做出卓有成效的专业技术服务,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只有教师从企业中找课题,具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或技术研发的能力,同时带动学生共同参与,才能通过“研”将“产”与“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才能加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步伐。

(三)构建高效、实用、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共赢体系

为了消除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顺利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目标,就应当尽快构建一种稳定、完善、高效、实用,并能及时互动的校企生三方共赢合作体系。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应抽出专门人员,共同从事产学研合作的推动、协调与互动工作,使产学研工作的相互脱节逐渐向有机结合的方向推进。

(四)建立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激励制度与保障措施

应当建立并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促进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推进产学研教育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结合管理机制的创新,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鼓励教师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之中。注重整合人才资源,“催化”广大教师的发现与发明潜力,使之发挥理想的效益。

(五)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手段搭建多方沟通平台

因为产学研一体化能够解决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我们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拓展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即构建产学研“三口”对接式的校企互动多方沟通科研平台,使之能够解决诸如资金缺乏、实训基地短缺、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师生科研开发积极性不高、信息闭塞等问题,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

由学院搭建的这种网络展示平台,通过学院调动教师与学生、行业内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学研究积极性。在平台上,校、企、生三方都可以充分展示科研、服务能力,达到沟通目的。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立起以产学研有机结合为目的,将学校、企业与学生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互动了解信息,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三、产学研“三口”对接式校企互动科研平台的建设方案

(一)平台的诠释

1.产学研“三口”对接关系

2.技术服务是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基点

第一,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与应用技术的开发上,着重于解决企业的技术疑难,和对现有工艺设备、生产流程的改进,培养学生具备将设计方案、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乃至物质财富的能力。

第二,通过从生产实际得来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推广科研课题的成果,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整合进教材及课程内容中,可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3.通过网站功能有效实现产学研“三口”的对接与互动

产学研“三口”对接式的校企互动科研平台,就是一种网站网页式的能够发布信息、搜索信息的实用互动平台,学校、科研所、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技能优势,如师资力量、研发实力、专业特色、办学水平、学生特质、就业倾向等展现到平台上,企业将自身的行业特色、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就业需求、用人需求、岗位特色、专业要求等信息发布平台之上,校企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及生产实践,并从中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二)产学研“三口”对接式校企互动科研平台的功能

1.技术服务功能

利用平台,展示教师、科研所、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与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展示学生及其社团的才能和参与技术服务的项目,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2.科研课题立项功能

对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学校、科研所与企业共同组成技术研发团队,通过申请科研课题进行技术性研发,解决众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研发资源和学校缺乏生产实践课题来源的问题。

3.知识信息共享功能

教师、学生、企业科研人员可以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工作经验、工作体会、培训及学习收获,发表在知识共享平台上,以飼各方读者,彼此汲取营养,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工作。

4.优秀学生推荐功能

通过平台,学生可展示专业特长,推荐自我,寻求实践、就业渠道。

(三)平台的运转模式

由学校科研处主持,各系部实训教学副主任、教学名师、科研所、实训中心主任、学生会共同管理,以服务学校上级主管集团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主要对象,通过网上自助、互动式的机制,保证平台长期、有效运转。

(四)平台的预期目标

1.搭建“随时面对面”沟通平台,缩短校企间的“距离”

平台以面向集团企业及下属数十家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辐射面向同行业企业、科研所和学校,通过“洽谈区”、“信息发布区”等版块,逐步搭建起学校、教师、学生、科研所与企业之间“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对话通道”,实现企业有问题随时问、教师解答随时说;学校有信息随时发,企业有需求随时应;未来目标通过不断扩大服务辐射面,实现同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联盟体.

2.及时获取企业实用技术需求,铺就校企合作的通道

平台“信息发布区”版块中“我有问题”等栏目设计的目标:

第一,成为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电子记事簿。企业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遇到问题会随时发生,通过平台实现随时记录、交流、发布,以及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同时通过本栏目还可以得到相关问题的对答信息;通过平台上“知识共享版块”得到相关专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第二,成为学校搜集企业技术信息的渠道。平台上积累的企业人员随时记录或提问的问题,经过后台的分类归集,可以形成企业技术问题的数据库。它既可用于为同类企业咨询、技术指导、专业培训,还可以编篡成学校实训教材或操作指导手册。同时提问人员的身份信息可用作学校联系企业的依据,据此拓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第三,成为学校挖掘技术研究项目的来源。对平台上企业提出的技术改进问题或技术难题,学校教师、学生或团队均可以以此为课题申请学校、省市、国家等级别的科研立项,得到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科研项目无技术课题、科研项目无来源等困境。

3.引导教师从实践中获取灵感,让职业教育的科研走下“神坛”

搭建校企互动科研平台,主要目标是推动教师接近企业生产一线、接近企业实践,特别是让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职学院的青年教师跨越障碍,从广泛的技术问题解答中获取企业信息,建立良好关系,寻求合作方向;从广泛的技术问题中产生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科学研究项目的火花。让教师有话要说、有问题要想,有创作的激情。不再视科研“高不可攀”。

4.强化服务功能,集聚众多“人气”

只有旺盛的“人气”,才能不断推动平台的有效、持续地运行。

第一,平台必须是网络技术与学院、企业、科研机构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有实实在在实用的内容;

第二,平台必须具有强大的服务支撑系统,方便于校企生多方的交流沟通。

第三,平台必须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措施,保证沟通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内容的合法性、保密性。

(五)平台的预期收益

一是拓展企业实用课题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二是挖掘教师、科研机构科研潜力,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三是推动教师下企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开拓学生实践基地,创新学院工学结合模式;五是拓展就业渠道,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六是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共赢”、“多赢”。

[1]张兆臣.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几个问题[DB/OL].科学网,2006—4—14.

[2]张森,张霞.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J].综合研究,2007,(04).

[3]庄西真.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4,(05).

[4]丁博.论产学研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猜你喜欢
产学研校企高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