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形象性、活动性,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被广大教师所钟爱。
一、表演,让文本理解更丰盈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
师: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他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
(小朋友纷纷发表意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的问题。本片断中,教师以表演为手段,巧妙地让学生愉快地“徜徉在语言之途”。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为了演好角色而自觉读书,自觉沉入文本。通过读书,“导演们”知道了狐狸、老虎及其他动物的位置,明白了“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词语内涵,读懂了小动物们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在表演中变得丰满,文本的内涵在表演中变得丰盈。
二、表演,让课文复述更扎实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
师:同学们,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第二天上朝,他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并阐释了其中的原因。下面请大家演一演,想一想吴王会怎么说,大臣怎么说。
(生自由练习后,指名一生表演,该生没有说得很好。)
师:(采访大臣)刘爱卿,你听明白了吗?
生:(摇头)不明白。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我没有听明白《螳螂捕蝉》的故事与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
师:嗯,我也有同感,看来大王得把两者之间的联系说得更清楚一点。
(又指名另一位学生说。)
师:(采访大臣)听了这位吴王的话,李爱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可老臣耳聋眼花,没听清楚,只听到螳螂啊、蝉啊什么的,李爱卿,你能告诉我,这些动物到底跟攻打吴国有什么关系吗?
生: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如果我们攻打楚国,就像故事中的螳螂一样,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这样我们吴国就完了!
师:老臣终于听明白了。(转向全班)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全体):明白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复述是提高言语智能的主渠道之一。本片断中,教师创新了复述的形式,转换了复述的角度,变学生说为“吴王”说,变同学听为“大臣”听。把本来有些单调的你说我听搬到了“朝堂”之上,赋予复述课文更丰富的意义。学生对于这种复述新式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参与热情超出以往。
三、表演,让课文背诵更有效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草》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本片断的情趣在于,教师将背书活动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到背书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游戏,一种展示。惟其好玩,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加之教师幽默的语言,多变的角色,使得教学高潮迭起,笑声不断。
总之,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如能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它将会给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而表演这种方式就非常形象、具体、直观,易于儿童接受。”精彩的表演,不仅使学生的热情得以释放,才华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在充满愉悦的课堂中,语言文字已悄悄地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