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与诗意的完美呈现——王硕男新作《文史撷萃》之解读

2012-11-24 04:41邓溪燕
文艺论坛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史鲁迅

■ 邓溪燕

《文史撷萃》(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富有一定学术含量的散文随笔集。掩卷之余,总感到有一种被升华的沉醉与厚重。全书始于《〈诗经〉里的爱情》,终于《鲁迅小说札记》,作者以汪洋恣肆的笔墨,揽古衡今,书写出了这些经典之作的万千气象。

“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它从一方面肯定了读书对于“知道”的重要性,而深层的认知则离不开品鉴,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解读,是再度的创造与发现。我以为,《文史撷萃》是这种意义上知性与诗意完美呈现。

作者显然拥有比较深厚的文史底蕴,熟悉这些经典作品以及其中的经典之论,故而能够以阔大深邃的视野和角度另辟蹊径,旁逸斜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以其神交古人,心通圣哲的优雅情致,为我们舒展了一幅幅精彩夺目的文史画卷,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透过《诗经》里的爱情,虽然也有在春水方盛,芍药盛开的季节里少男少女相邀郊外的喜悦,但更多的却是弃妇怨女的血泪控诉。在那种礼乐崩坏的时代里,人们不可能获得浪漫的爱情。作者通过这一侧面,让我们窥视到了那个布满动荡风云的社会面貌。欣赏《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如何虚心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间中吸取养料并自制伟词,最终成为伟大诗人的真实原因。

作者寄身《史记》,见意篇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阶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物在回击和承受命运打击时所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气质和高贵超拔的品质是那样震撼人心。如一生颠沛流离,忍辱负重的孔子,为了坚持真理和信念,甘愿用自己的苦行去维护和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屈原放逐,投江汨罗,用生命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殉道精神作出回应;李广难封之谜,白起赐死之冤,李斯观仓鼠之叹等等无不以悲剧的命运收场。他们在垂死之际都曾把怀疑的目光投向给予他们不公平对待的昏君暴政,世间的无情与虚幻迫使他们对于自己短促一生所作的奋斗与挣扎产生怀疑。作者笔下关于《史记》人物的素描,几乎都是在绝望中怀有真诚的渴望,在绝对的失败中获得超升和跃进的激情,在黯淡的世界里追求生命的价值,走向昂扬和振奋。如项羽,宁愿输给无形的“天”,也绝不输给任何面前的敌人。“乌江自刎”—似乎以此证明:连死都是自己选择的,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的力量获胜。这种超越精神大多在毁灭和失败中越发得到显露。它是人类尊严和高贵的一道牢固的底线,使人无论陷入多么卑微的境地都能始终保持着一股凛然难犯的傲骨。

翻阅魏晋史卷,追寻名士的风流踪迹,作者探幽索微,表现了嵇康那种视死如归,桀骜得有点寒凉透骨的气宇;走进桃花源,体味陶渊明虽穷愁潦倒,却卓然标立于世的超凡入圣之境界,不禁令人钦佩和神往;讨论李白杜甫之优劣,作者旁征博引,言之有据,无不令人悠然心会。由岑参的边塞诗,遥想盛唐诗人挑战生命极限,浪迹大漠边关的雄姿,作者以自己曾经投笔从戎的深刻体验,感受着诗人笔下边塞军旅生涯的激情与浪漫。作者写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十分巧妙地从韩愈的《谏佛骨表》入手,揭示了这场运动赖以支撑的以儒家理论为核心的思想基础。表现杜甫的人文情怀,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影响杜甫和受杜甫影响的这种一脉相承关系,揭示了只有坚持为人民抒情和放歌的作品,方能经得起无情岁月的淘洗,而成为永恒的经典。感悟李贺,因其可贵的独创精神而摇人心旌;述说辛弃疾和陆游等,作者包含深情,叹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诗人那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孤愤和无奈跃然纸上。即使如柳永,尽管是那样怀有千种风情,万斛挚爱,也难以逃过时代的宿命,落得个仕途失意,“且去浅斟低唱”的可悲结局。

探究古希腊的艺术,作者从一般特征入手,指出古希腊艺术内涵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如“断臂女神”米洛的维纳斯,高大、丰满、健康、匀称,洋溢着一股喷薄欲出的青春活力,其内在的美好精神力量,动人心魄。作者对先秦和伊索寓言更是情有独钟,以睿智而温良的笔触,表现了中外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鲁迅小说札记》里,作者就“鲁迅小说与辛亥革命”这一命题,独抒己见,认为鲁迅当时提出的不是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问题,而是一般群众对待革命,对待革命家的态度问题。愚昧、麻木的群众对待革命的冷漠,甚至仇视的态度,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直到三十年代,鲁迅还痛心的指出“体质和精神都硬死了的人民,对于极小一点的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现在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习惯与革命》)。他们情愿在麻木和自欺中苟且过活,而革命者暴露黑暗,变革现实的革命行动“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并且为被欺者所深恶”,所以“暴露者只在有为的人们中有益,在无聊的人们中便要灭亡”(《朋友》)。鲁迅在小说和后来的杂文中揭露的这一事实,正是当时中国这个比沙漠还要可怕的人世的悠久世风。当然,鲁迅曾经诅咒过的“比沙漠还要可怕的人世”已经成为久远的过去了,但他所批判过的病态社会里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弊病并未完全绝迹,所以作者才一再提醒我们,在这告别了“沙漠”的今天,千万不要忘记鲁迅先生当年在荒原中的呐喊。这大概就是作者于漫漫生命征途上频频回望鲁迅的原因吧。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文史撷萃》在品鉴经典,解读历史的总体把握上,可谓取精用宏,不落俗套。面对卷帙浩繁的文史背景,作者以高屋建瓴之势,收放自如而新意自见。如《李广难封》、《李斯的“鼠论”》、《闲论嵇康》等篇什,均以画龙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物事件的真相。有些命题,如鲁迅的小说已经或者正在研究的专著恐怕早已汗牛充栋,但却不妨碍作者以几千字的短文,突破“重围”,现身于“灯火阑珊处”。此外,《文史撷萃》的语言可谓光昌流丽,意趣横生,宛如春风拂面,令人氲氤如醉。

总之,《文史撷萃》以其充沛丰厚的文化寄寓和精神内涵,显示出了深远的旨趣和形式的魅力。相信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欣赏,定能找到一种别样的快乐。

猜你喜欢
文史鲁迅
欢迎订阅《文史春秋》杂志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稿启事
鲁迅防窃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迅一族
文史春秋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