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褐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2012-11-23 05:56杨修镇
中国兽药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孔菌柱层析麦角

杨修镇

(山东省兽药质量检验所,济南 250022)

粗毛褐孔菌(Xanthochrous hispidus(Bull.exfr.)Pat.)是多孔菌科褐孔菌属药用真菌,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为了综合开发利用该药材,本实验对粗毛褐孔菌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经硅胶柱层析、大孔树脂柱层析,Sephadex LH-20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测定、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羊毛甾二烯二醇(Ⅰ)、麦角甾醇(Ⅱ)、齿孔酸(Ⅲ)、D-阿拉伯糖醇(Ⅳ)、十八烷酸(Ⅴ)。各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药材中获得,它们的结构见表1。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Nicolet 75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UV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AVANCE 4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

?

1.2 材料 薄层层析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产品,柱层析用硅胶(100~200目)为青岛化学试剂厂产品,大孔树脂为D101型,为天津海光化工有限公司产品。粗毛褐孔菌由山东省沂南县真菌研究所提供,经鉴定为多孔菌科褐孔菌属粗毛褐孔菌Xanthochrous hispidus(Bull.exfr.)Pat.。

2 提取与分离

取粉碎后的粗毛褐孔菌药材,加入5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3 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为浸膏。浸膏中拌入适量硅胶(100~200目),干燥,粉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索氏提取,得到不同的提取部位。石油醚提取部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到1个白色片状结晶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得到1个白色针晶Ⅱ和2个白色粉末Ⅰ与Ⅲ。甲醇提取部位经大孔树脂层析分离,Sephadex LH-20纯化得到白色针晶Ⅳ。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白色粉末,mp 182~183℃,L-B反应呈阳性,表示此化合物可能为三萜或甾体类成分。1HNMR(CDCl3)谱在高场区可见 δ 0.72、0.81、0.87、0.98和1.00 ppm处五个角甲基尖峰,这是四环三萜类的典型特征。0.95ppm处为20-CH31.65和1.74 ppm处分别为26-CH3和27-CH3两个烯丙位的甲基。另外,可见3.24 ppm处C3-H,3.65 ppm 处 C22-H,5.17 ppm 处 C-24H。13CNMR(CDCl3)谱δ 79.00和73.42 ppm为C-3和 C-22信号。121.39、134.24、134.63和135.08 ppm存在四个烯碳信号。其13CNMR(CDCl3)谱与文献报道的羊毛甾二烯二醇比较基本一致[1](表2)。综上所述,可证实化合物Ⅰ为羊毛甾二烯二醇。

化合物Ⅱ:白色针晶,mp 165~169℃,L-B反应呈阳性,表示此化合物可能为三萜或甾体类成分。紫外光谱有特征的三吸收峰分别为271、282和294 nm,属于三烯特征紫外吸收或环上共轭双键,并且在263 nm左右还有一个肩峰,与文献中报道的麦角甾醇紫外特征吸收一致[2]。1HNMR(CDCl3)谱在最高场0.5~1 ppm处有六个甲基峰,1~2.45 ppm处为甾体上CH2、CH质子的堆积峰,分子中三个双键共四个烯烃质子的δ信号处于较低场,5.37和5.56 ppm分别为环内双键C6-H和C7-H,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分别呈单峰,5.17 ppm处为C22-H和C23-H,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后又分别与邻位氢耦合,均呈四重峰。3.62 ppm处的多重峰为连有OH的C3-H的特征。13CNMR(CDCl3)谱 δ 139.796、119.609、116.309、141.372、135.585、131.997 ppm存在6个烯碳信号,其13CNMR(CDCl3)谱化学位移与文献麦角甾醇比较基本一致[3](表3)。综上所述,可证实化合物Ⅱ为麦角甾醇。

表3 化合物Ⅱ与麦角甾醇13CNMR数据比较(CDCl3,δppm)

续表

化合物Ⅲ:白色粉末,mp 290~294℃,L-B反应呈阳性,表示此化合物可能为三萜或甾体类成分。1HNMR(CDCl3)谱可见 δ 0.76、0.81、0.89、0.97、1.00、1.06、1.25、3.22、4.68、4.76 ppm 处有吸收,其中0.76~1.25 ppm为7个甲基吸收,4.68和4.76处分别为C31上α、β不饱和H的吸收,与文献报道的齿孔酸基本一致[5],13CNMR(CDCl3)谱 δ 134.48、134.07 ppm为环上C-8和C-9的不饱和吸收信号,δ 155.21、106.82 ppm 为 C-24 和C-31的不饱和吸收,δ 180.26处为 -COOH上的 C吸收,其13CNMR(CDCl3)谱与文献报道的齿孔酸基本一致[4](表4)。综上所述,可证实化合物Ⅲ为齿孔酸。

表4 化合物Ⅲ与齿孔酸13CNMR谱数据比较(CDCl3,δppm)

续表

化合物Ⅳ:白色针晶,mp 100~104℃,1HNMR(MD3OD)谱表明化学位移为3.5~3.9 ppm,为与-OH相连的CH吸收,13CNMR(MD3OD)谱有五个信号峰分别为 71.70、71.07、70.60、63.61、63.64,与文献报道的D-阿拉伯糖醇数据基本一致[5](由于与文献选取的溶剂不同,故数据存在整体的漂移),见表5所示。综上所述,可证实化合物Ⅳ为D-阿拉伯糖醇。

表5 化合物Ⅳ13CNMR(MeOD,δppm)与D-阿拉伯糖醇13CNMR数据(D2O,δppm)比较

化合物Ⅴ:白色片状结晶,mp 66~67℃,易溶解于石油醚、氯仿,难溶于乙醇、水。紫外光谱无吸收,示无共轭结构。IR νKmBaxrcm-1:3414(O-H伸缩振动),2918,2848(C-H 伸缩振动),1701(C=O伸缩振动),719显示有(CH2)n,且 n≥4。质谱m/z:284(M+),256,241,185,129,73 显示该化合物为长链脂肪酸,推定化合物Ⅴ为十八烷酸。

[1]Kahlos K,Hiltunen R.3β -Hydroxy-lanosta-8,24-dien-21-al,A New Triterpene from Inonotus obliquus[J].Planta Medica,1984,50(2):197-199.

[2]Shaw W H C,Jefferies J P.The determination of ergosterol in yeast(Part 1)[J].Analyst,1953,78:509-514.

[3]胡海峰,朱宝泉,龚炳永.微生物来源的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Ⅷ.抗生素SIPI-8917-Ⅴ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8;23(5):331-333.

[4]陈志辉,吴 萍,薛璄花,等.两株多孔菌属担子菌菌丝体中的三萜成分[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5(5):399-402.

[5]Jeanette G G,Williamm R.Altas of spectral data and physical constants for organic[J].2nd.Boca Raton:CRC Press,1975:185.?

猜你喜欢
孔菌柱层析麦角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藏在麦角里的爱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尼麦角林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泥炭组成成分的GC-MS分析
小蜡叶民间药用物质基础提取模式探索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厚朴酚中压硅胶柱层析纯化工艺的优化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