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却举足轻重。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收获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
一、在处理教材时关注教学细节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种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
举隅:“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3个……请填写表格并交流。
师:表中a×4的a表示什么?a×4表示什么?
生:a表示正方形的个数,a×4表示摆a个正方形所需要小棒的根数。
师:这里的a可要以表示哪些数?
生:可以是1、2、3……
生:a表示除零外的自然数。
师:还可以是其他数吗?
生:不可以。
师: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S表示正方形的面积,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你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C=4×a,S=a×a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
师:同样是a,为什么表示的数却不一样呢?
生:上题中的a表示的是正方形的个数,下题中的a表示的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对!用字母表示数,要根据特定的情境来判断,在不同的情境中,它所表示的数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它表示特定的数,有时则表示某一范围的数。
回味:对于这一内容,我在处理教材时作了这样的细节设计,将摆三角形改成摆正方形,这样就与后面的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统一起来,便于学生比较。同样是字母a,在例1中它只能表示自然数,而在例3中不仅能表示自然数,还能表示小数。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字母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的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想这一切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如果教师在预设中设计好这样的一个个细节,课堂教学就可以预约精彩。
二、在选择材料时关注教学细节
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善于精选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充分学习材料,达到数学内容吸收的最大化。
举隅:“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师:(投影出示①号、②号图形,①号红色图形是长9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②号黄色图形是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请同学们拿出①号和②号图形比一比看。
生:我通过观察发现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黄色正方形面积小。(教师板书:观察)
生:我把两张纸片重叠,红色的纸片多出来一些,所以,红色的图形面积大。(板书:重叠)
师:刚才的两个图形,我们通过观察和重叠,很容易地比较出了它们的大小。(出示③号和④号图形,红色图形是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白色图形是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这两个图形呢?
生: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生:白色图形的面积大。
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看来用眼睛观察是很难确定的。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你们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学生在小组里学习后交流。
生:我是先把红色图形和白色图形重叠在一起,发现红色图形露出一些,白色的也露出一些,把露出来的裁下来再重叠,从而看出白色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师:把两个图重叠后能一下子比较出大小吗?中间还要做什么?
生:还要裁剪后再重叠。
师:如果这两个图形各是一幅画,你觉得用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法不好。这样就破坏了画的完整性。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把两张绿色纸片放在红色图形上面,发现正好铺满,再把这两张绿纸片放在白色图形上面,发现未铺满白色图形,所以我觉得白色图形的面积大。
师:他借助了什么工具?
生:纸片。(板书:用纸片量)
生:我是用直尺量的。量得红色图形的周长是28厘米,白色图形的周长也是28厘米。所以两上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他比较的是什么?
生:周长。
师:他认为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就一定相等。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我先把这张方格纸放在白色图形上面,横着数有7格,竖着数也有7格,共49格;再把方格纸放在红色图形上,横着数有8楼,竖着数有6格,共48楼。所以红色图形的面积小。
师:他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数方格的方法。(板书:数方格)
师:采用哪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回味:探究比较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结构性的材料,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画各1幅(周长相等)、透明方格纸等,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比较思考,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在探讨中交流了不同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三、在情境导入时关注细节设计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导语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与内容结构的调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导语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举隅:“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是哪所小学的学生?
生:我们是凤鸣小学的学生。(板书:凤鸣小学)
师: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生:想!
师:我叫姜家凤。(板书:姜家凤)我觉得我和你们很有缘。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吗?
生:因为老师的名字和我们学校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凤”字。
师:黑板上一共有几个不同的字?
生:6个。
师:怎么是6个,而不是7个?
生:因为有一个“凤”字是重复的。
师:对!像这样的重叠生活中有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数学广角”,共同探讨重叠问题。
当教学完重叠问题后,我提出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校名和老师的姓名表示出来的要求时,学生都能用集合圈表示出来。
回味:教师的姓名和学生所在学校的名称联系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这一合情合理的细节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思想一下子活跃起来,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在探究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初线条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体现细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那份精彩。
举隅:“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材料画一个圆吗?(学生画圆。)你是用什么画的?
生:我是借助硬币画的圆。
生:我是用光盘画的。
生: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用实物画的圆与用圆规画的圆有什么不同?
生:用实物画的圆,它的大小与实物一样,是固定的,而用圆规画圆可大可小。
(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圆规画圆。)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画圆时,发生了一点意外,谁看到了?
生:针尖移动了一下。
生:他画圆时,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了,就画不圆,所以他又擦掉重新画。
师:你们知道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
回味:从上面的教学细节中,不难看出学生在用圆规画“圆”中已经知道画圆时针尖对准圆心,固定两脚间的距离。关键是画的过程中由于针尖移动使两脚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使画圆发生意外。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就成为本节课细节设计的切入点。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在画的过程中针尖移动距离变化”这一细节设计教学,才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五、在练习设计时关注教学细节
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活动。因此,在练习设计时关注教学细节,能更好地发挥练习的巩固与延伸功能、交流与反馈功能。
举隅:“认识分数”教学片段
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我将教材中练习题(如下图)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先出示第一条,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来表示,再出示第二条。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