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儿童医院NICU(西安710002)
曹如梅 胡 萍
急性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化疗强度的增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明显提高,患儿无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然而其感染却日渐增多,其中口腔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口腔感染的问题,在其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模式构建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化疗过程中口腔感染的治疗效果。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口腔感染实施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30例患儿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血液科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并进行化疗的住院儿童6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13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4例(标危19例,中危4例,高危1例),化疗方案均选择BFM-02方案;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3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化疗方案均选择全国标准化疗方案。本组初诊患儿16例,缓解后化疗患儿1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14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6例(标危20例,中危4例,高危2例),化疗方案均选择BF M-02方案;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3例,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化疗方案均选择全国标准化疗方案。本组初诊患儿12例,缓解后化疗患儿1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化疗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时均行常规口腔护理,并采用饭前、饭后及睡前朵贝液漱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口腔护理干预:用品:无菌杯,p H试纸及比色纸;每日晨无任何口腔活动(如进食、饮水等)行清水漱口后吐在无菌杯中,然后放入p H试纸,0.5s后试纸变色,与比色纸对照后记录,根据p H值分类。当p H>7.1,选用2%~3%硼酸水(酸性防腐药,可降低口腔p H值,抑制碱性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当pH<6.6,选用2%碳酸氢钠(抑制酸性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当PH基本中性时,选用生理盐水即可,漱口及清洗间隔一般2~3h/次[1],但饮食前后及睡前必须漱口。两组均治疗2周。
3 评价方法 口腔感染均按口腔科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口腔黏膜炎分度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致OM标准,将OM分为0~IV级。0级:口腔黏膜无异常;Ⅰ级:口腔黏膜有1~2个<1.0cm的溃疡;Ⅱ级:口腔黏膜有1个>1.0cm的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Ⅲ级:口腔黏膜有2个>1.0c m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Ⅳ级:有2个以上>1.0cm的溃疡或融合溃疡[2]。
4 疗效评价 显效:从治疗开始到第3d时口腔黏膜炎分级下降Ⅰ级或以上者,如原来为IV级3d内降到Ⅱ级或Ⅰ级或消失,(原来为Ⅰ级,3d内变为0级);好转,治疗3~5d时口腔黏膜炎分级降到Ⅰ~Ⅱ级或以上,且无明显败血症征象,感染基本得到控制者;无效,治疗5d后口腔黏膜炎分级无变化或持续进展,原有感染、败血症征象未得到控制或死亡者。
5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1 两组口腔溃疡发生率对比 见表1。化疗后,观察组口腔溃疡发生8例,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化疗后15d两组口腔溃疡分级比较
2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15d后口腔溃疡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8例中显效5例,占62.5%;好转2例,占25%;无效1例,占12.5%。而对照组21例中,显效2例,占9.5%;好转14例,占66.7%;无效5例,占23.8%。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口腔溃疡患儿护理干预后疗效比较
口腔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影响患儿正常饮食,造成营养缺乏,水和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导致健康状态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加重全身性感染而危及生命[3]。本组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干预对比,观察组无论从口腔溃疡发生率及对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结果提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口腔感染,有利于口腔感染的愈合。正确的含漱方法、有效的分级护理措施、科学的饮食控制等干预,能够有效的遏制细菌的侵入和繁殖,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对口腔溃疡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1]杜俊英,荣凤菊.里亚金残液治疗白血病口腔溃疡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26):71-72.
[2]侯启华,张 进.紫外线(ZJ-5 A)治疗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42-1444.
[3]沈建箴,傅海英.应重视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