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16)
刘 捷
我院消化内科于2004年7月至2010年3月收治36例再发性呕吐患儿,采用赛庚啶与丙戊酸钠配伍治疗,并与36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者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72例再发性呕吐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6.3±3.1岁;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11岁,平均6.5±3.2岁。两组患儿病程平均1.2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胃内容物32例,呕吐胆汁样物21例,呕吐咖啡渣样物19例。呕吐持续时间一般为3d左右,同时伴头痛16例,腹痛18例,头晕21例。其病因:感染诱发22例,劳累引起12例,情绪应激16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32例有轻度低钾、低氯、低钠,胃镜提示60例患有糜烂性胃炎,脑电图提示12例表现为双侧脑半球的慢波频带的功率逐渐增强,但未见癫痫样放电。诊断均符合儿童再发性呕吐的临床诊断指标[1]:①3个或者3个以上周期的严重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可达到数小时或者数日;②发作间期恢复基础健康状态;③通过检查排除代谢性、胃肠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并在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时均给予输液补充水电解质,预防脱水及纠正酸碱失衡,同时给予复方冬眠灵0.5~1 mg/(kg·d)镇静止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赛庚啶0.3 mg/(kg·d)及丙戊酸钠20 mg/(kg·d),分3次口服。患儿急性期呕吐缓解后,继续服用赛庚啶及丙戊酸钠,疗程为3个月,随访观察1年。
3 疗效评估 显效:患儿的呕吐周期逐渐小于1d,同时能够正常的饮食;有效:患儿的呕吐周期逐渐小于3d,饮食少于正常;无效:患儿呕吐周期未见减少或者减少不明显,呕吐期间不能正常饮食。
4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附表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附表。经过3个月观察,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呕吐再发比例明显低于低于对照组。
再发性呕吐又称周期性呕吐,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好发于学龄儿童,患儿发作期倦怠、衰弱,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偏头痛:病因包括神经性、线粒体、离子通道、激素等;②胃肠动力障碍;③自主神经功能不良;④食物过敏;⑤遗传等[2]。
再发性呕吐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联合治疗。赛庚啶治疗再发性呕吐的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防止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的超负荷,使得平滑肌得到松弛;另外其通过阻滞组胺以及抵抗胆碱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胃肠活动;能够兴奋摄食中枢,增加食欲,有利于患儿疾病康复。丙戊酸钠常常用于治疗癫痫,近年来主要应用于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其主要的作用机理是使谷胺酸脱羧酶的活性增大,进一步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最终合成较多的氨基丁酸(GABA),从而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得到降低。丙戊酸钠以及赛庚啶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能够调节胃肠道的中枢神经反应,有助胃肠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对胃肠功能中枢调节有协调作用。国外相关文献研究提示儿童再发性呕吐的发作周期时,其胃肠动力紊乱,直到呕吐停止后其胃肠动力才恢复正常[3,4]。本研究用赛庚啶、丙戊酸联合治疗儿童再发性呕吐,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呕吐的再次发作以及缩短发作周期。
[1]Haan J,Kors EE,Ferrari MD. Familial cyclic vomiting syndr ome[J].Cephalalgia,2006,22(7):552-554.
[2]董 梅,宋红梅,邱正庆,等.小儿周期性呕吐胃肠动力特点和发病机理探讨 [J].临床儿科杂志,2007,2l(12):770-772.
[3]Cheli msky TC,Cheli msky GG.Autono mic abnor malities in cyclic vo miting syndro me[J].J Pediatr Gastroen terol Nutr,2007,44(3):326-330.
[4]Li BUK,Balint JP.Cyclic vo miting syndro me:evolutio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 brain-gut disorder[J].Adv Pediatr,2007,47(2):11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