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琴
唢呐声声传佳音,锣鼓喧天奏凯歌。首届江苏省艺术中专校学生音乐技能比赛决赛在扬州举行,徐州文化艺术学校徐盼演奏的唢呐独奏《黄土情》热情奔放,深沉委婉,若柔若刚、娴熟飞点的指序、高难度演奏技巧和感人至深的音乐表演艺术相互结合,将乐曲演绎得尽善尽美,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视觉上的冲击,博得与会专家评委及观众的高度称赞和好评,一举夺得首届江苏省艺术中专学校学生音乐技能比赛器乐组演奏“一等奖”的桂冠。我也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的殊荣。
徐盼说起上第一节课时,仍至今不忘,她说:“当时的我专业基础薄弱,程度偏低,技术方法不规范,使袁老师授课时劳心费力。炎炎夏日小琴房内连个风扇都没有,酷热难忍,尽管上课条件很差,袁老师依旧非常认真地为我逐音纠正、示范,为了带动我的情绪,加强我演奏上的耐力,还亲自用笙伴奏。一节课下来袁老师已是大汗淋漓。”我非常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不放松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要想学好唢呐,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过硬的基本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音色控制能力强,力度变化幅度大,技巧全面而熟练;二是通晓不同风格的韵味,情趣和灵活多样的变奏手法。为此,我除对学生在演奏技术方面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在教唢呐独奏《黄土情》时,首先先讲解乐曲内容、风格以及创作背景,《黄土情》引子部分就把人们带到黄土地所特有的环境氛围中。乐曲从一个弱起渐强的低音开始,此音的吹奏难度在于“弱起吹”,有的演奏者在吹奏中,总是先出一个“头音”后再弱起渐强,或者先发出“嘶嘶”的气声,然后在带出弱音。为了实现这个低音“弱起吹”的良好效果,演奏者首先要做到挺胸收腹,唢呐要拿起端平,吸气时,气要往两肋下方及腰处吸,并且要做到吸气饱满,随着腔体因吸气而逐渐扩大,腹部也要有微微故胀的迹象,吹奏时力往下走,使本来就鼓胀的腔体继续保持鼓胀的状态,尤其是腹部更有鼓胀之感。此时的嘴唇一定要微含哨片,并体会接触小面积哨片的感觉。在训练中要反复体会,仔细琢磨,此音的“弱起吹”就会比较好的完成了。
在引子之后从第1小节到第46小节为第一段,是该曲的慢板部分,也是该曲的主要表现段落,特点是深情,委婉,属于典型的西北风格略带伤感的旋律。该乐段的速度缓慢,曲调深情、朴实,有鲜明的西北风格。乐曲的第一乐句要轻轻的奏出,为了使乐曲更加赋有韵味,随着情绪的发展,声音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当演奏到第17小节时,乐曲开始进入本段的高潮部分,所以气量一定要给足,让声音体现出阳刚的音质来,与前面的“柔”产生强烈的对比。当乐曲进行到第25小节时,一定要安静下来,弱奏出顿音,同时也可以加一些腹颤音,这样在弱奏中体现出更深情的情感。在次乐段中,吐音有其特殊要求,起初是弱奏出现,采用“软吐”特别强调舌身在运动中的控制,随着乐曲的渐强,舌身的运动力度也逐渐加强,舌尖接触哨口时一定要有力度。慢板进行到46小节便是一段较长的过门音乐,长达12小节,然后是6小节的慢板结束句,是典型的西北风格的旋律,把人带进黄土地的历史中。乐曲运用了西北民歌风情上下句对应和商,徴调式交替的旋律法,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曲调质朴,深情,表现了西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该曲的调式为西北音乐中常见的商调式,在须臾的停顿后,节奏突然由过门进行到快板部分,这种大起大落的节奏变化突破了我国传统器乐曲渐进渐出的原则,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突变,强调了乐曲的矛盾变化和情绪上的冲突。从133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高潮,表现了历尽沧桑的人们在世代繁衍的黄土地上奏响了向往未来的华彩乐章。
对那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特殊韵味,还要常常先教学生唱会乐曲韵味,再用唢呐作技术性一遍又一遍示范演奏,使学生能较快的获得乐曲风格、韵味和情趣方面的感性认识。对乐曲难度大的花奏,则先让学生在熟练乐曲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再按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层层深入,不断变化的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唢呐演奏的基本规律和演奏技法。为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演奏热情,我常常与徐盼一起吹奏。除了以我演奏的音色、音量的变化和风格、韵味的表现感染学生外,还经常用笙给学生伴奏,训练学生的音准概念,我平时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训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强化了教学效果,加快教学进程,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时上课时,我要求学生多看、多听、多实践,多吸收别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对学生不论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本着“取法于上、得乐其中”发展学生的种种优势、赏识其优点,使学生扬起奋进之帆,使其心灵的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不断取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