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龙
县级剧团是活跃在最基层的文艺团体,使在人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文化大餐,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指数。农村是戏曲的广阔天地,广大农民群众乃至县城区的居民,迫切需要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从历史的角度看,县级剧团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传承传统的戏曲艺术,使戏曲艺术在基层农村发扬光大。二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在娱乐中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人心。三是赞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活灵活现的舞台表演形式,歌颂历史的现实的好人好事,教育感化广大观众,同时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批判,从而不断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四是从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需要精神生活,而戏曲是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级以上文艺团体大都整合成了演艺集团公司,激发了内部创作演出的活力,使演艺力量得到了合理的使用。然而,在这次改革中,县级剧团却显出了先天不足,缺乏后劲的弊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受到了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投入不足和群众需求的矛盾。文艺节目的创作编排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县级财政大都不太宽余,靠政府拿出大量资金投入来满足剧团需要还不太现实,剧团自身基本无积累,而广大人民群众又迫切期望剧团出新戏、出精品、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好剧目,没有资金的投入群众的这些愿望就难以实现。因此,资金不足成了制约县级剧团发展的瓶颈。
百看不厌和不愿掏钱买票的矛盾,人民群众一方面对戏曲节目百看不厌,但很少有人愿自掏腰包买票听戏。原本买票听戏的传统规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淡化,只愿听戏不愿买票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因此,只能靠政府出钱、企业赞助等形式维持演出费用,这就大大限制了演出的场次,剧团的收入。
团队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矛盾,剧团是一个整体,互相配合协调是剧团的首要,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整体意识,很难想象一个剧团能演出好的节目,现实中由于县级剧团演出场次,找“台口”难,演员们纷纷去老百姓家红白喜事“办活”,这种“办活”虽能弥补演员个人收入不足的问题,但久而久之谈化了演员的团队意识,这种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形式,使演员养成了自由散慢的作风,给集体演出、创作排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演员老化与后继乏人的矛盾,由于近年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给戏曲带来了较大冲击,戏曲演员“没饭吃”、“吃不饱饭”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演员改行做了其他行业,现在坚持在演出第一线的演员也大都人到中年,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新生力量又无法补充,因此,演员队伍形成了断档,后继乏人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县级剧团应和市级以上演艺团体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要想使这支演艺队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政府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