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210008) 徐 蓉 韩 真
我院在2009~2012年间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对比治疗效果,采用随机分组方法,设立对照组60例,仅给以依达拉奉治疗,不进行康复训练,并观察两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来诊先后间隔次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41~84岁,平均年龄62.1±3.1岁,发病后1~24h入院。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19例,多发性脑梗死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14例,脑干梗死8例。另一方面,对照组60例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在43~89岁,平均年龄61.4±2.1岁,发病2~22h入院。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24例,多发性脑梗死13例,大脑中动脉梗死10例,脑干梗死13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其他对症治疗等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两次,连用14d。
其中,治疗组在患者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h后,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具体方式为,将宽松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宽松的环境是指:病人在康复介入治疗期间全程指定专人治疗师进行康复治疗,并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量在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投入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康复训练器材。让病人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针灸、中药手足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min。在药物投入期间全程维持康复治疗介入。
对照组仅按相同方式投入依达拉奉,而不采用康复训练。两组中血压高者用降压药,颅内压增高者均用20%甘露醇常规快速静注,同时依病情给予适当对症及支持治疗。
3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IV~V级,生活自理。显著好转:自觉症状好转,瘫痪和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瘫痪和失语改善,肌力提高1级。无效: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的±标准差表示,分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间的疗效对比结果见附表。数据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附表 两组疗效比较
既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急性脑梗死时,自由基过量产生释放,诱导细胞凋亡致脑组织损伤,是引发脑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2]。依达拉奉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阻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防止由15-过氧化二十碳四烯酸脂质过氧化物(15-HPETE)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提高神经细胞抵抗凋亡刺激的能力,改善神经损害症状,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3]。自2004年投入临床使用以来,依达拉奉迅速成为目前国内自由基清除剂类的主流药物[4~6]。
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显示,对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的同时,进行全方位康复训练介入的治疗方式,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复水平。对照组间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施行康复训练的治疗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提升15%以上的结果表明,针对性药物治疗联合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综合康复训练的施行,有利于患者肢体、神经等运动机能的复健进程。其中,宽松并且多样化的环境构建有助于患者保持稳定与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而缓解紧张不安等高血压诱发因素。而运动机能康复及其他作业疗法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神经、肌肉等运动机能刺激,促进患者的康复水平。我们据此认为,依达拉奉等针对性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应成为进一步优化提升脑梗死临床治疗手段的重要思路。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宇卉.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4):214-217.
[3]印卫兵.在中国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 M eta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0):532-537.
[4]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sl scavenger,edara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ion.Randomized,plac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J].Cerebrovasc Dis,2003,15(3):222-229.
[5]狄 晴.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2004,17(3):184-186.
[6]贾志安.依达拉奉对对脑出血患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S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