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嘴山753200) 马 彦 樊继军 吕良德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但很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并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1]。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红素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其水平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2]。本研究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清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测,探讨血清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现脑血管疾病新的保护因素和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年1~12月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8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收集完整临床资料(包括个人生活习惯、嗜好、身高、体重、血压,既往病史及各项实验室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病例组)128例,年龄45~89岁,平均54.5±4.8岁;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159例,年龄39~81岁,平均41.7±5.2岁。排除标准 ①肝胆系统疾病、肝肾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②贫血者;③近1月服用影响胆红素水平的特殊药物者。
2 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 使用GE ViVid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MHz,请有经验的超声医师专人操作并记录,分别测量右颈总动脉(RCCA)、右颈内动脉(RICA)、左颈总动脉(LCCA)、左颈内动脉(LICA)及其分叉部。取距离颈总动脉窦口下1cm处为检测点,血管壁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突出厚度≥1.2mm为斑块形成。
3 试剂与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5ml注入含肝素的抗凝管中,充分混匀,以4000r/min离心10min,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钒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TBIL水平,正常参考值2.0~20.4umol/L。标本均在抽血后2h内分离血浆并完成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血清TBIL比较 对照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对照组与斑块组血清TBIL比较
2 不同水平血清TBIL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结果 血清TBIL的范围为2.0~20.4umol/L,根据血清TBIL的范围按四分位法分成四组(1组0~6.4umol/L,2组6.5~8.7umol/L,3组8.8~12.6umol/L,4组>12.6umol/L),分析血清 TBI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现实四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63),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降低趋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不同水平TBIL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比较(n%)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后者可导致重要器官尤其是心、脑、肾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从而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因此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近年有研究表明它是内源性抗氧化剂,是天然的血管平滑肌增殖抑制剂[3]。胆红素作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血清学标记物已被很多国内外学者提出[4]。有研究提示低血清胆红素预示将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高[5]。胆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其浓度低下引起体内抗氧化活性不同程度减弱,可能会促使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增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的研究[6]结果基本一致。血清TBIL水平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浓度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降低趋势,与Kimm[7]等低胆红素水平作为卒中独立预测因子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高血清TBIL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子之一。故临床升高血清TBIL水平可能预防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清TBIL动态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实用、方便、无创的有效方法。但提高体内胆红素水平能否预防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能否作为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尚需更深层次的临床观察和进一步的探讨。
[1]Geronlakos G,Graven TE.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a marker of the presence of severe 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ur Heart,1994,15:781-786.
[2]Wu TW,Fung KP,Wu J,et al.Antioxidation of huma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y unconjugated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s[J].Biochem Pharmacol,1996,51:859-862.
[3]Ollinger R,Bilban M,Erat A,et al.Bilirubin:a natural inhibitor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Circulation,2005,112:1030-1039.
[4]Schwerter HA.Association of smoking and low bilirubin antioxidant concentrations[J].Atherosclerosis,1998,136:383-387.
[5]Hunt SC,kronenberg F,Eckfeldt JH,et al.Association of plasma bilirubi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rse and segregation of bilirubin as a major gene trait:the NHLBI family heart study[J].Atherosclerosis,2001,154:747-754.
[6]李妍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实用老年医学,2008,22:358-360.
[7]Kimm H,Yun JE,Jo J,et al.Low serum bilirubin level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troke incidence[J].Stroke,2009,40:342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