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012-11-21 05:2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目标

金 萱

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金 萱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课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动力、途径、内容,进而提出改革课程体系的内涵、构架、步骤,以及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研究课改就是对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培养过程的核心——“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

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计;职业技能

为了满足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改革的动力

几年来,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原有专业进行了改革,特色专业设置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尚未根本改变,课程建设不能与时俱进,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建设仍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目标脱节——职业基础课臃肿,职业技术、核心素能课不强,职业拓展课匮乏。三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特别是高技能的培养。

因此,摒弃一切旧的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系统地对我国高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全新的课程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途径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2006]第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源于市场需求,源于生产一线,源于校企合作。把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置课程,把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过程,把工作目标作为课程目标,把任务标准作为考核标准。按照针对就业,改专业;针对专业,改课程;针对课程,改教学方法的途径,实现高职课程的根本改革。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核心

(一)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有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

2.经过职业培训,掌握职业技能,有相应的证书

3.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零对接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要求,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三)按照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改革的内涵

1.高职课程改革是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体系,使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核心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是理念、模式和技术的改革,是凝练、选择、重构和再发展的过程。

2.课程改革的作用

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程改革承载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的运行架构的使命;将工作过程、职业资格、教学改革融为一体;把素质与能力、开发与设计、研究与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3.课程构建的目标

教育部在2006第16号文件中指明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路,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即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要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最终结果是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人才与就业的对接。社会是验收者,零对接是目标。

(二)课程建设的构架

重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程体系是专业实施的整体战略,改革核心是课程排序和课程模块的重新构建。通过课程载体、内容、标准、学习情境等全面、整体的重新构建,使课程目标、顺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等达到统一、协调,完成课程建设。

1.根据就业岗位构建核心课程——“岗位课程”

学校依据企业涉及的就业岗位,以及毕业生在各岗位应具备的任职条件,研究各岗位教学目标任务,围绕就业岗位职业活动设置核心课程——“岗位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的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的体系。

2.按照工作过程开发课程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过程围绕工作过程展开,职业工作任务要贯穿教学环节,以达到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需要。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项目产品、工作流程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顺序,将“岗位课程”进行细化、补充,开发出支撑工作过程的职业技术、核心素能课程,制定课程目标。

3.按照职业特点拓展课程

按照职业特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序,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课程的开发、拓展与建设,形成职业拓展课程建设改革和创新,不断修正课程体系。

4.素质教育文化

按照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结合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礼仪,军事化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设计素质教育。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最终形成一个以“岗位课程”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职业基础够用,有开拓创新思路的合理布局,构成课程自身的教学过程体系。

(三)课程建设主要步骤

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步骤有: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岗位课程”→课程主体结构的开发与形成等。

1.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即整个课程(能力)目标

以就业行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标准,阐述完成所授课程任务后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有:

(1)就业岗位需求的培养规格要求,知识素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

(2)职业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工具使用能力;

(3)安全掌控及事故处理能力;

(4)团结协作及竞争能力;

(5)自学、创新、开拓能力等。

2.确定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课程”

围绕专业培养、市场需求就业岗位目标,设计、确定以职业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课程”和支撑课程的知识、能力内容。设课的主要原则:

(1)以专业目标、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课。特别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课程设置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

(2)按照真实工作任务、项目产品设课。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满足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突出能力目标和教、学、做一体课程设计。

(3)按照职业技能证书内容设课。实践课程与国家行业标准接轨,实行课证融合,满足毕业生持证上岗需要。

3.完成课程主体结构的开发

高职教育主体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活动的内容和顺序开发课程,课程主要内容,特别是案例、技能训练等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主要依据。

(1)按照工作过程细化“岗位课程”。通过分析工作任务或项目,对程序、流程进行分解,按照工作程序和各流程之间相互关联,以及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围绕“岗位”整合、细化课程,综合开发、设计主体课程,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构建主体课程结构。

(2)确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实现课证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专业认证体系,确定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紧密联系的职业资格证书,把证书课程纳入主体课程体系之中。把职业资格考证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课证融合。

(3)不断开发、拓展、创新课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保持职业特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共同开发课程的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4.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设课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整合全部课程。

五、课程教学设计改革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改革成功路径是真正实行以工学结合为源泉,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理论与能力实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职业性

课程改革主要改的是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就是职业性,学习目的是掌握未来职业执行任务的能力,毕业就能上岗。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当围绕职业情境、就业岗位,突出“能力目标”。

2.以工学结合为源泉,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贴近工作过程,并以工作过程的内容和顺序作为教学的内容和顺序,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3.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解决的是“能力训练”问题,实践证明提高能力最好最直接的手段是训练,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让学生做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知识为做事服务,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所以设计恰当的、实用的、可行的项目任务进行能力训练,是完成课程能力目标的关键。

4.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体化

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培养目标设置的,它与职业岗位最贴近,为了达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分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从教、学、做一体,课堂、实习(训)地点一体入手。

教、学、做一体就是将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融入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设计思路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集中理论、实践教学为做中学,学中做,边讲边示范、边学边模拟,渐进独创操作,归纳总结一体的教学模式。

设计知识理论与能力实训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将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方式,完成项目和任务,训练和巩固能力与知识,使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服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真正的互动,体现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学”到职业技能和实践知识,主动吸收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教、学、做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强化能力的培养。

用实际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常用的方法见下图:

5.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是高职教育长期的任务。

教师备教学,变传统的教师为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被动授课方式,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主动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动脑、动手双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情境不同,可设计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再现法、现场操作法、实训作业法、虚拟工作法、双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6.课程考核设计

考核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能力目标,改革的目标是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要结合课程的不同目标,针对课程性质设计考核方式。考核设计可考虑:

(1)加大日常过程考核力度,适当提高过程考核占课程考核的比例。

(2)用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标准。

(3)侧重任务考核。

(4)采用综合项目考核、职业现场考核等方式。

六、结束语

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发课程,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整合课程结构,重组课程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具有生命力。

Research on Curriculu m Refor 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Xuan

(Tianjin Marine Vocational College,Tianjin,300350 China)

The curriculum refor m is the key part of teaching refor m.This paper gives a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channels and content of curriculum refor m of vocational institutions,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str ucture and steps of curriculum refor m,as well as the teaching design refor m.The curriculum refor m research means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urse which is the core of enti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cess.

curriculum;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curriculu m design;p rofessional skills

G712

A

1673-582X(2012)02-0007-05

2011-11-25

金萱 (1958-),女,上海奉贤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国际邮轮乘务和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研员,主要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目标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