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例含半夏门诊处方分析

2012-11-21 00:44韦平原杨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附子药典半夏

韦平原 杨军

生半夏作为28种毒性中药之一,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1]。半夏辛、温,有毒,使用不当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故内服一般使用炮制品,临床上多用的三种炮制品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外用适量涂抹患处。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半夏临床使用剂量进行了规定,其安全剂量范围为3~9 g[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超剂量使用的现象,鉴于半夏有效成分的毒性影响,其安全有效使用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医院含半夏门诊处方进行抽查,从而对半夏饮片在医院的使用情况有所了解。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本院自2011年2月1日来连续一个月的门诊处方,选取其中的含中药半夏饮片的处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半夏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

2 结果

本院所选一个月门诊处方共2018张,其中含半夏处方104张,其中生半夏使用1次,清半夏使用63次,姜半夏使用31次,法半夏使用9次。使用的总药物数量1987次。

2.1 处方中半夏剂量使用及分布情况 在104张含半夏的处方中,使用剂量在3 g以下的有1张,使用药物为生半夏,而且处方注明是单包,至于如何使用不清楚。在药典规定的3~9 g范围内共使用87张,清半夏使用51张、姜半夏28张、法半夏8张,超剂量使用共14张,其中9~30 g使用12张,均为清半夏,35 g使用一张,为姜半夏,40 g使用一张为法半夏。处方合理使用合格率为84.62%,每张处方平均使用半夏剂量为7.37 g,整体符合药典规定剂量。

2.2 单处方所开剂数情况 在随机所选的104张含半夏的门诊处方中,使用剂数小于等于7的有59张,占所查处方的56.73%;使用剂数在8~15之间的有41剂,占所查处方的39.42%;使用剂数大于15剂的有4张,最大使用剂数为30剂,平均每张处方使用剂数为9.49剂。

2.3 半夏处方使用药物数 在随机所选的104张含半夏的门诊处方中,使用药物数量最少的为1种,仅有一张,使用药物数量小于10的3张,具体使用药物数量情况见表1。

平均使用药物15.68种。

2.4 常与半夏合用药物情况 在随机所选的处方中使用药物种类共352种,其中常与半夏联合使用的药物有茯苓、陈皮、生姜、贝母、天麻、黄连、厚朴等,在处方中具体使用次数见表2。

表1

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半夏使用情况分析 在所选的含半夏处方中,半夏的四种应付形式都有所出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清半夏,清半夏是由8%白矾经过复制的方式炮制而成,主要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等,姜半夏主要由白矾和生姜炮制,主要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主要由甘草和石灰液复制而成,主要燥湿化痰,用于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等。在2010年版药典中三种炮制品均没有了生半夏的毒性,在使用过程中相对安全,但就《处方管理办法》而言,药典的规定量为3~9 g,超过9 g使用即为大剂量使用,无论其炮制品毒性是否存在,严格来说已经不是合格的处方,同时虽然药典言明无毒,但也可能由于其各地的炮制差异或其他某些原因,导致其毒性在炮制过程中不能尽除而有所残留,所以在规定剂量内使用还是有必要的。

3.2 半夏处方使用天数情况 随机所选的含半夏处方使用天数不大于7 d的有59张,约占含半夏处方总量的56.73%。含半夏处方平均使用剂数为9.49剂。《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处方一般使用应不大于7 d,从半夏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超过7 d使用的处方存在一定的比例,有的甚至使用30剂,即30 d的用量,如此长的时间的使用,且不说疾病可能从一个证转移到了另一个证,更可能会引起药物的富集作用,特别是对原本就含有毒副效应的中药来说,其效应的富集,很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半夏的使用过程中,长时间使用还是有一定的不利条件的。

3.3 处方中使用药物量情况 处方中合并用药数目主要出现在15种左右,并且统计所有处方的合并用药情况,其平均使用数目为15.68种。从本处方统计结果可知,单剂药物用量高者可达1000 g,每张处方使用药物高者可达29种,如此多的药物,如此大的药量,不但给人们煎煮服用带了不便,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用量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有些中药饮片质量下降,有效成分降低,在常规剂量使用时,可能起不到很好的疗效。

3.4 常用配伍药对分析 在所调查的半夏处方中,配伍使用最多的为茯苓,达到64次,超过含附子处方总量一半,其次为陈皮,甚至连合用起十八反作用的附子都出现了9次。半夏辛温,功擅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脾喜燥而恶湿,湿去则脾运,痰涎无以为生;茯苓味甘淡,长于补脾,利水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两药相伍,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症。《伤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汤以二药治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云岐子脉诀》中的半夏汤以二药治呕逆,寒在上焦,脉缓者。半夏辛温燥烈,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辛苦而温,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合用,半夏得陈皮之助,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陈皮得半夏之辅,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两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临床常用于痰湿上犯之胸膈胀满、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湿浊内困而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汤即以二药治痰饮、食积、寒痰停积,恶心呕吐、目眩昏闷及瘴疟。半夏附子为十八反药对,其相反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张璐《本经逢源》,然而半夏附子早在《金匮要略》中便有配伍使用记载,随之的《千金方》、《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等均有同用附子半夏的记载。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2]。郭长贵老中医则认为[3],反药同用取相反相成之功,它们彼此相忌,如将之畏帅,能各立其功,故临床疗效捷快,确能愈顽疾,起沉疴。而且有研究表明[4]: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中药饮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单味药材剂量使用大,天数使用长,单处方重量大,以及规定的禁忌用药现象,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找出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加强中药饮片使用管理,合理用药。同时加强医生与药师的业务素质,只有将院方、医师和药师三者有机联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0.

[2]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1049-1050.

[3]刘天骥,米云朋.反药配伍运用二则.四川中医,1995,(9):26.

[4]奥井由佳.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

猜你喜欢
附子药典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半夏入药多炮制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