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云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一种严重状态,其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济状态带来很大影响,病死率也很高,但其治疗长期以来无明显突破。我院自2006年至2010年以来,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6年至2010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诊断符合2009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自愿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并自愿承担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的6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55岁,肝硬化代偿期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2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肝硬化代偿期40例,失代偿期20例。患者HBsAg阳性与 HBV-DNA≥1 ×103拷贝/ml,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及抗一EBVIgM,抗-CMVIgM均阴性。做胃镜排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中度以上患者,凝血酶原时间<14 s,凝血酶原活动度均>60%,Child-Pugh评分在5~10分。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服阿德福韦酯胶囊10 mg/d,同时服用安络化纤丸(森隆药业有限公司出品)6 g/次,2次/d,每日大便保持2~3次,据此调整药物剂量,两组均给于硫普罗宁、门冬氨酸钾镁,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给予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基础综合治疗。
1.3 观察项目 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HBV DNA(用PCR法检测,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灵敏度<103。拷贝/m1为阴性),B超等项目,治疗前检查1次,前3个月每月检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观察时间为24个月,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组用药2周时乏力、纳差、腹胀、便秘等症状开始改善,8周时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对照组8周时34例症状明显改善,26例病情反复波动,经常腹胀、便秘等,生活质量差。
2.2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变化比较 见表1。
2.3 治疗组HBeAg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见表2。
表1 120例肝硬化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V标志物变化比较(%)
2.4 转归 治疗组:好转50例,8例再次发现腹水,原有肿大的脾脏恢复者16例,脾功能亢进缓解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1例。对照组:好转20例,26例病情反复波动,6例发展慢性重型肝炎,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代偿期肝硬化发展成失代偿期肝硬化,脾脏进行性肿大1 2例,脾功能亢进10例,肝肾综合征4例,肝癌发生6例,死亡8例。
我国每年慢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高达14.2%,肝硬化发生各种严生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1]。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活跃复制使肝病活动,造成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加重,因而抑制HBV-DNA及防止肝纤维化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2]。目前公认的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由于乙型肝炎肝硬化不能应用干扰素治疗,因为阿德福韦酯是口服核昔类抗HBV药物,在我国上市至今已有多年,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阿德福韦酯HBV-DNA转阴率高、持续抑制病毒、长期使用疗效递增、耐药率低、发生迟等特点,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毒治疗的一种新的选择。安络化纤丸主要成份为地黄、三七、水蛭、地龙、牛黄、白术等,有抑菌、抗病毒、改善肝脏微循环,活血化淤,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3]。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HBV DNA持续阴转率高,达到HBeAg转阴,肝功能持续正常,从而使已病变的肝组织处于相对稳定,延缓向失代代偿期肝硬化发展。从本研究的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联合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②联合治疗使代偿期肝硬化组病情处于相对稳定,能延缓发展成失代偿期肝硬化。③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率。④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安全有效。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流行病学调查支持HBV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本组资料显示,通过抗病毒治疗,HBV DNA载量降低,治疗组6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肝细胞癌,对照组有6例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提示持续低HBVDNA水平可能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本组资料样本量不够大、随访时间不够长等因素有关,我们将继续增加入组资料及延长随访时间。虽然本研究资料病例数较少,用药时间较短,未发现YMDD变异及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仍可预示,在应用阿德福韦酯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基础上,联合用安络化纤丸更有利于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降低失代偿期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4]。
[1]展玉涛,定国,王志荣,等.大黄索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76.
[2]许正锯,黄以群,张启华,等.大黄对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02.
[3]覃后继,周耀南,唐任光,等.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77.
[4]魏来.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