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逊江·坎吉
颅脑外伤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多数预后不良,传统上一般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学习,近年来,国内外基本上推广应用标准的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重型的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了解其临床特点,以降低后遗症及并发症[1]。本文通过观察分析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总结其临床诊治意义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45例颅脑外伤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在(52.3±0.9)岁,其中受伤原因为坠落伤有17例,车祸伤有13例,暴力伤10例,硬物打击伤5例,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诊断方法 入院时均给予进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其中有19例3~5分,26例6~8分,单侧瞳孔散大有21例,双侧瞳孔散大有10例,经头颅CT检查显示合并有硬膜外血肿或者硬膜下血肿有18例,单侧出现额颞叶的脑挫裂伤合并有脑内血肿35例,双侧出现额颞叶多发脑挫裂伤合并有血肿10例,伴原发性的脑干损伤有5例。发生中线结构移位在5~16 mm。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皆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纠酸、降颅压、止血、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1.4 预后判断标准 参考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近期3个月的预后情况,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共分为5个等级,良好:经治疗后成年患者基本能恢复日常生活、工作,青年儿童患者能正常上学;中度残疾:经治疗后生活能够基本自理;重度残疾:经治疗后生活仍需要有人照顾;植物生存;死亡[2]。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临床特点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5例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中的各因素间比较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综合对症治疗后,良好27例(60.0%),中度残疾 7例(15.6%),重度残疾 2例(4.4%),植物生存 2例(4.4%),死亡 7例(15.6%)。见表1。
表1 45例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中的各因素间比较[(例,%),(n=45)]
本文统计发现,45例患者不同临床特点中的各因素间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包括受伤类型、并发症情况、复合伤情况、临床症状等部分,从以上的临床表现及临床特点统计中可以总结出:①在所有的致伤原因中以坠落伤和车祸伤最常见,在受伤类型中以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占22.2%。②颅脑外伤的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以生命体征异常最为常见,占100%,其次是昏迷,单瘫、偏瘫、椎体束征阳性虽然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但可明显或不明显,因此,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3]。③GCS评分6~8分有26例,占57.8%,可见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急、重,进展快,不及时诊疗会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甚至脑损伤,留下后遗症。④合并并发症较多,并发症中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占28.9%,其次还能伴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糖尿病、肾功衰竭、脊柱压缩性骨折等,通常也会合并多种复合伤,在复合伤中以骨盆骨折最为常见,占22.2%,其次为四肢骨折(包括锁骨骨折)、肋骨骨折、血气胸。
发生颅脑外伤时,必须及早考虑上述临床特点并通过CT、X线片、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结合体格检查,对症进行治疗,本文给予常规治疗,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良好率占60%,可见颅脑外伤的治愈关键是早期诊断,并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对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结合各项辅助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对症给予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治意义。
[1]欧阳义军.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6,7(7):53-55.
[2]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4.
[3]王金标,刘家传,张永明,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5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59-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