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即:Acute coronary syndrome)是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一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统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心肌缺血是其发病的生理病理基础[1]。临床治疗多依据其发病机制确定治疗方案。阿托伐他汀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常用药,我院采用早期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ACS常规治疗方案对ACS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时诊断[2]均有严重的心肌缺血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显示ST段均有短暂的抬高或压低的动态变化过程,T波倒置。患者冠状血管CT造影影像显示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58.6±12.8)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9.7±11.5)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3]治疗组:确诊后药物治疗前2 h内先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配合ACS常规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d、依那普利10 mg/d以及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同样外观的淀粉片代替阿托伐他汀,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ACS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8周。
1.3 观察项目[4]两组患者治疗前和连续治疗8周后,分别对患者空腹采取静脉血,3000转/min的转速离心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RP、FG)水平。采用酶动力法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观察两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CRP、FG)水平和血脂水平的数据进行汇总,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算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下降幅度(%)。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χ2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CRP、FG)水平均有下降,具体数据如下,见表1,表2。
表2 血清炎症因子(FG)水平
结果统计: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FG)水平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检查结果显示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
实验表明ACS患者药物治疗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血脂水平显著降低。ACS发病原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是斑块中具有炎性细胞的浸润,因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以有效的防止ACS的发生。血脂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血脂水平降低也可以有效的预防ACS。我院通过对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再次发病。
[1]宋月彬.丹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08,3(4):70-71.
[2]李德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7,28(4):173-177.
[3]郑婕,田建会,丁思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炎症因子影响.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2):153-155.
[4]刘哲,周斐昊.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临床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