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德运
栏目责编:陈道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问题的战略部署。在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大国地位基本确立,国内国际传播水平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在提高民族凝聚力、经济支撑力、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推进广电宣传创新,加快广电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我国广播电视强国,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广电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释放广电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试点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部专门规划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最近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五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以上这些举措为我国广电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为广电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当下国内国际各种有利因素和发展条件,将会对我国广电行业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影响,并将为我国广电事业发展开启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的广阔空间。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实力、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也应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我国文化的协同发展,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一方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文化自身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增长极,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文化发展将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践彰显的优势。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实践证明,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为世界所瞩目,西方各国在反思自身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在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等。世界关注中国,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国际各类文化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广电创造了发展机遇,同时为从根本上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格局和舆论格局奠定了市场基础和用户基础。
世界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历史实践表明,科技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广电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当前,数字、网络、移动技术以及IT技术带来了传统广电的升级换代。传统广播电视借助新技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节目制作、发送、传输、覆盖、接收质量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视听新媒体新业态,传统广播电视的内涵外延得到了极大延展,同时它也为广大用户的自主选择、便捷使用等创造了条件。传统广播电视有着强大的内容优势,视听新媒体有渠道、互动、多终端等优势,两者可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这为我国广电发展与创新带来了契机。
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新需求。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等,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也由此发生深刻变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正逐步形成。面对新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条件,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要充分了解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文化诉求,要及时研发创新出一批高品质、高品位、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广电节目产品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这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来说既是挑战同时又是机遇。
一、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地位难以撼动。我国广电主流媒体地位的形成是由其特殊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也是广电在追求自身发展壮大中作出的客观选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广电媒体的生态环境——媒体融合化趋势明显,广电频率频道不再稀缺,传统收听收看方式彻底打破,受众不单单是被动接收者等。传统广电媒体尽管受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但它的主流地位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依然稳固而坚固。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广电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媒体是党的宣传舆论机关,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播电视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短时期内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二是广电媒体长期以来在群众中形成的较高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种独特优势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短时期内无法具备和拥有的。三是广大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消费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收音机、电视机的收听收视依赖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四是在融合化大背景下,我国广电媒体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在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上努力寻找差距、解决自身问题,以求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位置、赢得优势。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全国城乡。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基本完成了城乡传输覆盖网络建设任务,并已向重点工程、长效机制建设和内容服务扩展并重转型。新时期新任务重点在于:一是在全国基本建成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城乡群众看得到、看得起,真正能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把农村和基层作为广电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将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惠民工程中统筹安排,统一建设广电公共服务内容供给、技术支撑、服务保障、运行管理和服务评估系统,大力提高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在完善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标准,最大程度让广大群众能长时间看得好听得好。
三、广电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大等特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优质资源和产业,理应能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重要力量。一是创新广电产业体制,通过市场机制将形成一批兼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广电骨干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大力扶持中小广电企业发展,未来骨干广电企业在整合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分布在全国的影视产业实验区、动画产业基地、内容制作基地、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规模优势日益形成,广电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逐渐清晰,诸如龙头企业带动、大型项目带动的集聚发展、主题公园与产业园区互动、版权交易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日渐成熟,产业集聚效应和扩张动力逐步放大。三是电视剧、电视动画、纪录片等重点内容产业将逐步发展壮大,三网融合将推动广电网络产业转型升级,基于网络等新技术的视听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四是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从普通电视到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3D电视、智能电视的发展,技术的重大变革将带来传统接收终端的升级换代,以终端为主导的广电产业链将逐步取代传统广电产业链,新的文化消费形式将为广电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视听新媒体新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新的视听媒体新业态,是培育我国广电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视听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视听市场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之一。一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战略下,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传媒格局、丰富传媒形态、扩大舆论阵地,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建设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形成以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视听新业态,并将带动内容、版权交易、移动通信、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三是视听新媒体的业务发展模式、运营模式日渐成熟,整个行业将步入规范、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来。
五、广播电视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推动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旨在提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历史实践表明,谁的思想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接受的人群越多,谁就越能够掌握话语权、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广电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扩大,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但走出去的力度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与各方面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正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广电媒体,增强广电国际传播能力,广播电视将成为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大广电相关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重点瞄准国际文化主流市场和文化消费热点,整合开发国内优秀节目资源,提高广电节目本土化制作能力,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二是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走出去,创新走出去的新渠道新途径,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主体,扶持出口重点项目,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
六、广播电视宏大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广电宣传、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集聚和培养了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广电发展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随着广电事业产业发展,人才队伍的发展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全行业将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将在广电发展和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二是在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批广电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依托广电重点工程实施和广电公共服务建设,重点在城乡基层和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培养和建设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事业产业、新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三是实施人才开放开发战略,通过优秀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支适应广电“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
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一是确立正确的办台理念。当前应着力纠正模糊和偏差的立台原则和办台宗旨,彻底改变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的做法,扭转过分商业化、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和倾向,将广电媒体建设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主战场。二是坚持导向立台。真实是生命、导向是根本。坚持新闻真实、坚持正确的导向,这是宣传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与其他媒体相比,广电的特殊性在于覆盖面大、受众广泛以及播出后无法收回等,因此,它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引导责任相应就会更大。坚持广播电视导向立台,就是在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阵地意识的同时,将引导责任贯穿在广电传播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中,通过高品质的节目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唱响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和引导大众审美。三是坚持新闻立台。广电媒体喉舌性质决定着它不能成为娱乐场和大舞台。在媒体融合化大背景下,广电媒体应进一步明确频率频道的自身定位和功能,发挥自身新闻采集制作优势、广覆盖优势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优势,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导权,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大力推进新闻宣传创新。一是广电宣传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受众接收习惯和审美特点,准确把握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用源于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样式来宣传党的政策与主张,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服务于广大群众。二是建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宣传快速反应机制,利用新闻报道、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推送、跟帖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或回应社会关切,或消除各种疑虑、恐慌等,牢牢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三是传统广电媒体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注重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自身内容资源、人才资源、网络传输和接收终端等优势来发展新媒体、开展新业务,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全力推进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一是将农村地区广电公共服务以无线覆盖为主调整为以直播卫星覆盖为主、无线覆盖为辅,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广电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品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的重大转变。二是加大广电公共服务内容的供给,通过办好对农频率频道、节目栏目,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出,努力提高边远民族地区广电节目覆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技术研发,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建设统一联动、反应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控的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发挥广播电视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施精品战略和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健全广电节目创作引导机制,强化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样式以及制作技术手段,大力提高节目质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渗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二是强化精品意识,建立和完善节目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组织保障等机制,在追求电视动画、电视剧、纪录片等节目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高节目的品质。三是加强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建设,创造条件开门办视听新业务,进一步丰富视听节目类型和样式,打造一批有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名牌视听节目栏目,提高新媒体在新闻宣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广电节目评价体系,把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广电节目的最高标准,有效扭转唯收听率收视率的倾向,为各类节目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提高广电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创新广电科研体制机制,加大事业发展资金对科技研发的倾斜,推动广电核心、关键、前沿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促进关键设备国产化,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断提高广电科技实力和水平。二是重点推动广电内容制作,地面有线卫星协同覆盖组网,安全播出和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高清电视、3D电视、数字广播、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加快推动视听新媒体新业态发展。三是积极追踪科技发展新趋势,不断修订完善广电技术政策,建立系统内外开发合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新体制机制,以此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广电产品和服务“走进去”。一是实施广播电视本土化战略,在推动广电产品、服务“走出去”的同时重视广电产品、服务“走进去”,重点进入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主流市场,全面提高我国广电的国际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国有和民营广电单位或企业的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和长城平台等新技术手段、新方式拓展广播电视海外的落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国际影响力。三是积极参与广电领域国际对话和国际组织工作,通过参与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影视节展等多种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同时积极利用国外广电发展成果提升我国广电发展能力。
进一步提高广电管理效率和能力。当前,广电管理要积极适应高新技术发展、三网融合以及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努力做到管得住、管得好。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着力提高广电政策调节能力、市场监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发挥广电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建立完善频率频道、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等准入、日常监管和退出机制,以及建立完善影视创作引导机制、播出评价机制、扶持奖励机制以及优秀节目推荐机制,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进一步维护管理的权威性和一贯性。三是加强广电宏观调控,改进管理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着力加强对播出机构、频率频道尤其是上星综合频道,以及电视剧、广告播出的管理,优化结构、控制数量,确保广电媒体播出的正常秩序。四是积极推进广电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宣传文化主张和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着力提高广电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