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2012-11-20 08:33任今鹏孙晓江赵玉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233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5期
关键词:丁基软胶囊基底

任今鹏 孙晓江 赵玉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233)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包括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治疗方法较多,但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丁基苯酞软胶囊的主要成分dl-丁基苯酞是一种新的化学结构母体〔1〕,能够促进脑梗死区的微血管增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2〕;同时可以保护线粒体,改善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减轻局部脑缺血所致的脑水肿〔3〕,重建缺血区微循环,从而减轻脑梗死的范围〔1〕。但目前未见其用于治疗PCI性眩晕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PCI性眩晕患者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共收集92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诊断为PCI的住院患者,根据中国的PCI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4〕筛选,同时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50岁。(2)以发作性眩晕或持续性眩晕为主诉,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等。(3)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后循环出血、颅内肿瘤以及心脏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4〕。全部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56~79〔平均(64.3±7.6)〕岁;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5~78〔平均(6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伴随基础疾病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丹参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基苯酞软胶囊(石家庄制药集团),200 mg口服,3次/d,各组用药疗程均为14 d。两组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抗感染、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等。全部病例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扩血管药物,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1.2.2 TCD检查 采用2000TCD检测仪(德国EME公司生产),通过颞中窗、后窗用2 MHz探头分别探测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记录各动脉收缩峰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以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情况〔5,6〕。

1.2.3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 参照文献〔7,8〕,采用 VISCOMETER R80型锥板式黏度计(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按照说明书检测血黏度。采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所用仪器为PEA 3200型血小板聚集仪(日本科学株式会社)。

1.2.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9〕。(1)痊愈:眩晕以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活动时无眩晕发作,可正常生活;(3)有效:静止时眩晕症状减轻或消失,活动时仍可诱发轻度眩晕发作。(4)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较入院时无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痊愈7例(15.9%),显效9例(20.5%),有效15例(34.1%),无效13例(29.5%),总有效率70.5%。治疗组痊愈14例(29.2%),显效20例(41.7%),有效11例(22.9%),无效3例(6.3%),总有效率93.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组TCD检查结果比较 用药前两组血流速度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两组血流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快;两组相比,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快更明显,VA和BA收缩期峰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3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PA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全血比黏度、PA、血细胞比容(HCT)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可见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有6例患者在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过程中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微升高(在60 U/L以内)。有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恶心,停药后缓解。未见嗜睡、头晕、头痛等反应,尿便常规、血常规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1)P <0.05,2)P <0.01;与对照组比较:3)P <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和BA流速比较(cm/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和BA流速比较(cm/s,s)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治疗组 48 32.3±4.8 48.8±7.31)2)31.7±3.648.7±6.51)2)42.8±6.956.8±6.91)2)14.5±3.027.4±4.71)2)15.1±3.726.8±4.51)2)20.2±3.3 33.8±4.91)2)对照组 44 32.9±5.0 38.1±5.11) 32.5±3.4 41.2±5.31)40.9±5.9 49.9±7.41)15.2±3.4 18.9±3.31) 14.9±2.8 19.9±4.01) 19.6±2.9 25.9±3.8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s)

组别 n 全血比黏度 血浆比黏度 HCT PA(%)治疗组48治疗前 6.42±1.17 1.96±0.22 0.50±0.16 0.47±0.12治疗后 5.34±0.912)3)1.33±0.201)3)0.34±0.131)3)0.35±0.091)3)对照组44治疗前 6.28±1.02 1.98±0.26 0.49±0.18 0.45±0.18治疗后 5.79±1.022)1.61±0.221)0.47±0.21 0.43±0.15

3 讨论

目前认为PCI主要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包括后循环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子脱落致血液循环受阻;椎-基底动脉的畸形或发育异常,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动脉痉挛、受压等都可引起局灶性脑供血不足;此外,血液成分改变和高脂血症等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细胞流速缓慢,以及椎-基底动脉舒缩功能障碍,致使血流动力学改变,都会影响动脉血管的有效血循环,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PCI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椎-基底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形态的、机能的异常,导致供血区突然产生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约占 50%),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10,11〕。同时可伴有复视、吞咽呛咳、发音不清等症状,查体可有脑干受损的体征,可反复发作。如果大脑后动脉受累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皮质性盲或视野缺损。如小脑、脑干受累则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交叉瘫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丁苯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HC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A减低,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12~14〕。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的TCD测量能反映此处血管的供血情况,对判断脑干、小脑、大脑后部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可靠的观察指标,可用作评价治疗结果〔4~6〕。本研究观察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发现丁基苯酞软胶囊可以明显改善PC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并且可以改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以往的研究表明丁基苯酞软胶囊可改善动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区的脑灌注,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的数量,改善脑缺血后脑能量代谢,缩小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12〕。另外有研究发现丁基苯酞软胶囊还能改善线粒体能量泵的功能,增强呼吸链功能〔13〕,增加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凋亡,保护损伤的脑细胞〔15〕;同时能够抑制谷氨酸释放,抗血小板聚集,解除微血管痉挛〔14〕。

丹参在临床上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16〕。本研究以此作为对照,观察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PCI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提示,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PCI性眩晕疗效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的血液供应,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但因该药是口服制剂,在治疗中与丹参注射液同时应用,尽管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丹参组,但单独用药的疗效有待在今后的应用中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1 Feng YP,Xu HL.The search for new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J〕.Pharmacol News,2000;7(1):26-9.

2 Deng WB,Feng YP.Effect of d1-3-n-butylphthanlinde on brain edema in rats subjected to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Chin Med Sci J,1997;12(4):1122-3.

3 Yan CH,Feng YP,Zhang JT.Effects of dl-33-n-butylphthalinde on regional cerebral bood flow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rats〔J〕.Acta Pharmacol Sin,1998;19(3):1172-9.

4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

5 戴东璟,桑 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1):446-7.

6 杨 琍,张双国,张 明,等.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175-6.

7 蔡金钟,林 芳,陈君丽.126例血液流变学检测及高黏滞血症分型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460.

8 毕 胜,潘尚哈,毕 莉,等.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12(2):184-6.

9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0.

10 Lee H,Yi HA,Baloh RW.Sudden bilateral simultaneous deafness with vertigo as a sole manifestation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4):539-41.

11 Moncayo J,Bogousslavsky J.Vertebro-basilar syndromes causing oculomotor disorders〔J〕.Curr Opin Neurol,2003;16(1):45-50.

12 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J〕. 药学学报,1999;34(3):172-5.

13 阎超华,张均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正常及局部脑缺血大鼠纹状体脑血流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1):36-9.

14 徐皓亮,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药学学报,2001;36(5):329-33.

15 黄如训,李常新,陈立云,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8):985-8.

16 张新春,张晓冬.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3223例临床观察〔J〕.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4):222-3.

猜你喜欢
丁基软胶囊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2-丁基-1,2-辛二醇的合成研究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氮掺杂碳纳米管活化过硫酸盐降解丁基黄药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对PEG20M固相微萃取涂层萃取性能的影响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
不同剂量大蒜油软胶囊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