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娟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高校的就业指导也 越来越迫切与具体,就业压力关乎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难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但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和职业规划水平低加剧了就业矛盾。虽然高校渐渐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但从执行力度来看相当薄弱。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国外的理论为依据,大多数是理论研究,部分是现状调查,干预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都以团辅形式展开,效果显著。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有以下不足:没有阐述理论,使方案缺乏依据,也缺少对单个理论的检验;评估问卷多属自编性质,结果缺乏说服力;干预人数稍多,影响效果(理想的团辅人数为6~10人);都以团辅形式展开,缺少个案研究;干预方案不适合个体。此次研究克服了这些不足,干预建立在现状调查取证的基础上,阐述了指导的匹配理论,采用权威的有高信效度的问卷,干预人数为6,同时设置对照组,以个体干预方式进行,干预方案适合个体且富弹性,更有针对性。
1.1 对象 在某大学公开招募,确定12名志愿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生人数一致,年龄在18~23岁,平均年龄20岁,学生来源于理工类:文史类=城镇:农村=2:4,大一:大二:大三的比例为1:2:3。
1.2 方法 12名被试在干预前施测《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和SDS,作为前测成绩。接着对实验组的6名学生进行每周1次,共6次、每次1.5~2个小时的个体化的职业干预,对照组不实施干预。6次干预都结束后,对所有被试施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和SDS,作为后测成绩。
1.3 工具
1.3.1 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1]是依据金树人教授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问卷改编而成,信效度良好,分为生涯定向、专业兴趣、职业认识、就业信心和了解规划5个部分,共14题。
1.3.2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2]简称SDS,参考霍兰德编制的SDS量表而编,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95~0.904,效度在0.3~0.7之间,分为理想职业、职业价值观、感兴趣的活动、擅长的活动、喜欢的职业、能力自评、统计7个部分,共计237题。
表1 职业生涯规划干预方案
1.3.3 《MBT I人格问卷》[3]共93题,信度效度良好。
1.3.4 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的基本原则与假设 ①人可分为6种类型R I A SEC(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环境也相应地分为这6种类型。从事相同职业的成员有相似的人格与个人发展史,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对各种情境与问题的反应方式也大体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②人都在追求某类工作环境,这类环境能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能展示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能胜任问题的解决和角色的扮演;③个人的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和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
1.3.5 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干预方案 干预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制定职业目标、做决策并行动。本次的干预方案是依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而设计,通过个体干预形式,共进行6次,见表1。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
2.1 干预后实验组自主型学生比例明显上升,对照组前后无显著变化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学生在生涯定向上的差异分析[n(%)]
2.2 干预后实验组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2.3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所学与工作的关系认识、就业信心和了解规划方面差异不显著(分别是t=-0.791,1.195,-1.746;P>0.05)。实验组干预后在就业信心和了解规划上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实验组前后测在3个维度上的检验值为t=6.428,P<0.001),而对照组前后3项指标差异不显著(总体是t=1.289,P>0.05),见表3。后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这3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分别是t=-2.712,-2.666,-4.568;P<0.01)。说明匹配理论下的个体干预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在这3个维度上有显著效果。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注:实验组对照组在这3个维度上前测时总的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t=0.307,P>0.05),后测时总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t=-3.723,P<0.01)
实 验 组对 照 组前测 后测 t P 前测 后测 t P所学与工作 2.50±0.548 2.00±0.894 1.464 0.203 2.83±0.753 2.83±0.753 0.000 1.000就业信心 3.17±0.983 1.33±0.516 4.568 0.006 2.50±1.378 2.83±1.329 -1.581 0.175了解规划 3.67±0.816 2.00±0.000 5.00 0.004 4.50±0.548 3.83±0.983 2.000 0.102
2.4 干预后实验组职业兴趣的SDS代码的区分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对照组前后无显著变化,见表4,说明个体干预使学生对职业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SDS代码前后测区分性的差异比较()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SDS代码前后测区分性的差异比较()
注:X1-X3为首字母代码的得分减去第3个字母代码的得分
前 测 后 测 t P实验组X1-X3 5.33±3.204 8.33±4.033 -3.354 0.02对照组X1-X3 7.0±3.95 7.17±3.764 -0.349 0.741
经过2个月的职业个体干预,实验组学生在生涯定向、就业信心和了解规划上有显著提高,其原因主要是①匹配理论使干预活动有系统性,从而有助于目标的实现;②个体干预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③本研究中设计的干预方案经检验,是可行的、有效的,经修改可以在学校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中推广和使用。这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促进我国职业规划工作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学生在了解职业上的变化不明显,提示我们在改善“职业认识”这一阶段的干预目标和具体策略上还有待提高。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①受双方时间的限制,干预对象的人数太少,缺乏有效的代表性;②学生有一定的敷衍心理,不大愿意去观察或访谈,致使活动难以深入;③干预方案设计存在缺陷;④本人干预活动经验不足,具体操作过程中指导性和启发性不强;⑤单个用匹配理论本身的局限性;⑥个体干预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跟团体干预相比,个体干预虽然能足够保密学生的隐私,方便学生更大程度的展示自我,但时间花费多、缺少团队互动性难以获取丰富多样的职业信息,也不利于形成团队精神和竞争。在以后的研究和设计中,应努力克服这些缺陷,使个体干预更完善,获得预期的结果。国内目前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干预或辅导研究工作很少。随着就业市场的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人将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进行这方面的干预研究工作将成为热点与焦点。从总体看,未来的职业干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①形成本土化的一个有高信度和效度的职业规划问卷;②所依据的理论既可以是对单个理论的检验,也可尝试几种理论的融合运用;③以团体干预为主,辅之以个体干预;④最好能进行跟踪研究,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使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平能又快又有效地提高,以缓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心理压力。
[1]王娟.某大学医学本科女生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陈睿.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李江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