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 梁栋青△ 石传猛② 荆娇娇
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恶化,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全 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们的就业焦虑开始日益受到关注。
就业焦虑主要是针对就业这一具体情境而提出的[1-6],即就业焦虑由就业情境引起,正常人面临就业时担忧就业结果及由此引起的一些行为、生理上的反应[1]。对就业焦虑的测量集中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上。肖凌燕等利用自编大学生特质焦虑问卷指出就业焦虑、学习焦虑、人际焦虑等是大学期间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因素[7]。姜桂兰、丛兆举用SA S对毕业生的焦虑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届毕业生中高焦虑水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32%[8]。安雅然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在校大学生和一般人群[9-13]。可以看出,就业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毕业生中[4-5]。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的就业紧迫感、危机感与日俱增,找工作的步伐迈得一年比一年早。已有研究指出,部分学生的“就业焦虑”“、就业恐惧”从大一就开始了[2]。
本研究拟对大学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4个年级的就业焦虑水平。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 对象 样本1: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山西省高校的500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①随机选取48名同学进行访谈;②发放开放式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83.0%。其中大一学生129名,大二学生105名,大三学生108名,大四学生65名(其中男生191名,女生216名)。
样本2: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山西省高校的200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0%,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为82.5%。其中大一26名,大二51名,大三52名,大四36名(其中男生75名,女生90名)。
样本3: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山西省高校的1600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451份,有效问卷1397份,有效率为87.31%。其中大一317名,大二332名,大三420名,大四328名(其中男生438名,女生959名)。
1.2 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
1.3 统计方法 统计工具为SPSS 17.0和L ISREL 8.7,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1 项目分析 回收样本1的问卷后,将学生答案进行汇总,编写相关项目,使各项目在意义上无交叉并请心理学专家、心理系研究生对项目进行评估,做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形成33个项目的初测问卷,问卷采用4点记分法。
回收样本2的165份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求出各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保留题项与总分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3的题项33个。对样本2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0.919(>0.60),Bartlett检验值为15977.90,P<0.001,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旋转法对33个条目进行因素分析,删掉载荷低于0.4或具有双重载荷的项目(T6),获得4个因子共32个项目,见表1,累计贡献率为54.4%。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自身素质、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家庭影响。
表1 探索性因素分析
2.2 结构效度 回收样本3中的问卷,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问卷结构的合理性。用L ISREL 8.7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4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n=1397)
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较好[14],结果支持4因素模型。
2.3 信度分析 采用克龙巴赫系数(Cronbach’α)检验问卷的信度,见表3。
表3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由表3信度检验报表可以发现4个分量表的A lpha系数分别为0.81,0.86,0.84,0.83,总量表的系数为0.90。
2.4 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 考察问卷各因素间及各因素与总分间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问卷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r)
本问卷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在0.700~0.850之间,各因素间的相关在0.400~0.650之间。
本文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共32题,有4个维度。4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0.81~0.87,总量表0.9084。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4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4.4%,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良好,RM SEA<0.08,NN F I>0.9,CF I>0.9都符合模型要求,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证实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来测量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
[1]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江苏大学,2005
[2]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肛科技,2006(1):15
[3]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54-55
[4]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61-62
[5]张辉.大学生择业焦虑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王晓红.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肖凌燕,邹泓.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4):44-50
[8]姜桂兰,丛兆举.农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焦虑状况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2-114
[9]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43-145
[10]王浩,苗丹民.不同性别及不同择业时期毕业班大学生的焦虑状态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48-49
[11]李淑英等.100例即将毕业大学生焦虑状态调查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2-3):133-134
[12]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9-780
[13]孟发军,王红瑞.西北某学院毕业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水平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5):346-347
[14]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