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态式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是在这种环境上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虚拟学习社区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习者集体智慧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流才能达到目标。虚拟社区中的学习者大多数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的而参与到虚拟学习中来,因此,为学习者提供舒适、操作简易的虚拟学习环境是促进虚拟学习社区更好发展的基础。
微博 (Micro-blogging) 即微型博客,它源于Twitter,是博客的一种新形式,是基于Web2.0理念的网络社交平台。相比以往的博客而言,它允许用户通过IM软件(如QQ,MSN等) 绑定,利用PC、手机等各种可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用140个字符的内容来及时表达思想。[2]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博客具备了4A 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3]微博所具有的以上四个元素不仅促进了信息交流的频繁产生,而且加深了信息交流的深度。信息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是虚拟学习社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微博作为平台应用于虚拟学习中,促进学习者和指导者的信息交流方式产生新的变革。
并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不能显性化,一部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显示出来,其中一种方法叫做外部明示,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4]微博能够实现部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换的过程,具体有两点说明:第一,由于微博的个性化、方便快捷、内容微小且碎片化、技术门槛要求低等特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博,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强烈愿望;第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用微博进行信息交流,由于学习者相互之间不熟悉,他们不必担心由于说错或是见识浅显而带来的尴尬窘况的发生,因此,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虚拟环境。综上所说,虚拟学习社区用微博存储、传递信息时,学习者可以各抒己见,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想、所得、所惑,进而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首先,微博的注册过程十分简单。以人民微博为例,网民只需填写笔名、用户名、电子信箱地址,设置登陆密码即可成为微博用户。[5]在以后的使用中,用户只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录和使用自己的微博了。140字符的限制满足了手机微博的使用者,并且在语法、汉字等方面没有要求,只要拥有求知的欲望,即使是只有小学水平的使用者依然可以通过微博和虚拟学习社区的其他成员进行信息交流。此外,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方式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电脑,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登录个人微博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随时随地保持和其他学习者、教师的信息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微博丰富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交流,使信息交流更频繁、方便和简单。
文本字符、图片大小、视频容量的限制使得微博内容微小化又碎片化。例如,新浪微博支持上传5M以内的图片、500M以下的视频。尽管微博信息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在微博提供的个性化操作环境下,允许用户对自己微博里面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相同主题的内容被同一种思想牵引在一起,进而整合在同一个标题下,如此一来,信息自然而然就显得秩序井然。微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即跟随性。微博用户如果对其他用户的微博内容感兴趣,可以把别人的微博标注为“关注”,一旦被关注者更新微博,相关内容就会同步到关注者微博中,关注者登录微博后就能看到这些内容。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微博相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微博相连,看似很混乱的信息经过微博跟随性的作用,使其相互之间更有关联性、系统性。
有学者提出,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两种方式。[6]另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虚拟社区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信息的产生和发布、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以及信息的共享和再创造四种方式。[7]本文结合两种观点,从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三个角度来探讨微博视角下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交流模型,如图1所示。本模型是以拉斯韦尔的5W模型为基础,以信息交流中的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为核心。
图1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交流模型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信息的发布者由教师和学习者两个交流主体承担。不仅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源上传到微博中,供关注微博的学习者学习使用,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发布在自己微博上。用户可以任意编辑自己微博上的所有内容,创造个性化的微博,不受其他人的控制和约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遇到困惑或是对某一知识点有所悟的情况,微博提供的人性化操作平台吸引学习者记下自己的想法、观点或是迷惑的相关信息,学习者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现在个人微博上。发布的信息不仅可以是学习者和教师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浓缩,还可以是转发别人微博上的内容,亦或是在Web2.0技术的基础上把其他网页上的信息转载到自己微博上并发布出来。
微博的信息发布速度很快。例如,发生在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Twitter用户发布消息的速度甚至比任何特派记者更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 N N)、《纽约时报》和B B C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当天均在官网开设专栏,专门刊登这些用户从海地首都太子港发出的消息和图片,试图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练的直接引语,描绘海地震后全景。[8]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35分35秒发布的,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9]微博如此惊人的传播速度会大大提高交流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
学习者进入虚拟学习社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获取和利用信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下面从被动获取信息和主动获取信息两方面来分别加以阐述。
被动获取信息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一种行为,即学习者登录个人微博就可以被动地获取到他所关注的其他学习者或是教师发布在自己微博上的所有公开信息及相应的评论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学习者有选择转发或是收藏的权利。
主动获取信息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首先是搜索功能,通过输入微博用户名、微博账号、关键信息进行查找,学习者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其他学习者或是相关内容,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跟随兴趣相投的其他学习者,把所跟随对象微博上的信息主动获取到自己微博上。还有一种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教师所跟随的人和他们的粉丝,浏览这些人的微博内容,可能会从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或是想要跟随的人。
虚拟学习社区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者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可随时访问的共享的知识库。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得以形成和共享。[10]由此可见,信息共享在虚拟学习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一个虚拟学习社区,首先应考虑这个虚拟社区能否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的程度如何。微博的交互性使信息能够在一对一、一对多,甚至是多对多个用户间方便、快速地传播,这与虚拟学习社区所要实现的信息共享的目的不谋而合。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微博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共享方法。
首先,学习者或是教师发布在个人微博上的信息,能够分享到其跟随者的微博中。教师通过跟随所有学习者的信息,查看学习者发布的最新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习者的最近学习动向和心理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使学习者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向目标任务逐步迈进。教师应该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减少他们在虚拟环境下的孤独感、无措感。学习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是别人微博上有价值的信息亦或是在网络看到的优秀的视频、图片、文章等转载到自己微博上,和跟随自己的学习者、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人的成果,跟随者可以选择回复或是评论信息。这种信息共享可以使学习者相互了解,发现在某一知识面学习能力强的同伴,同时也能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其次,微博提供聊天室功能,相互关注的学习者可以在聊天室里交流,能够传送文字、图片、文件形式的信息。只要两个学习者同时在线,就可以实现同步交流。在微博聊天室里,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讨论主题,学习者进行讨论、学习,学习者如果有疑问可以单独和教师甚至是相应知识领域的专家交流,从而帮助自身素质的提高。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把作业以文件的形式提交给教师,这种形式的辅导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还有利于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知识创新的基本原理,其中一个过程为:受理论或实践的启示,产生新思想。[11]这样,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共享经验、思想以及和教师的交流,实现了从分歧、思考到吸收别人的观点再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信息的发布、获取、共享是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者能否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因此,对虚拟学习社区信息交流模型、策略等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微博以其优越的特性为虚拟学习社区引进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学习者的共同进步、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虚拟学习社区信息交流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09):18-21.
[2]曾睿,万力勇,国桂环.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08):29-32.
[3]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51-52.
[4]程瑶池,郭睦庚.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9,(05):130-136.
[5]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J].文学界(理论版),2010,(07):237.
[6]张岌秋.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初探[J].图书馆学刊,2009,(10):78-80.
[7]张 .虚拟社区交流机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8] 刘佳.海地微博效应[J].互联网周刊,2010-2-9:22.
[9]程倩.政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传言危机[J].新闻爱好者,2010,(04):106-107.
[10]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张国红.信息交流与知识创新[J].江西图书馆学刊(季刊),200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