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了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用户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从世界范围来看,手机销售量也不断增加,预计2012年底全球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8.1亿部,到2014年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0亿部,手机用户人数将远远超于PC用户。随着移动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设备价格将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这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随着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时空。在这里,学习者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获取移动网络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将个人的观点、困惑等上传至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与其它学习者进行分享和讨论,从而完成协作知识的构建。本文将根据知识转化SECI模型,探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
1.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伴随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移动通讯设备(如移动电话、PDA、Pocket PC等)的普及,在E-learning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或移动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做出了如下定义:“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通过对国内外移动学习定义的梳理,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在无线移动网络支持下,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移动计算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实现学习交互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2.移动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各类教师、组织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马红亮,2007)。虚拟学习社区不仅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可视化空间,还是学习者交流、分享价值观、情感等的学习家园。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随着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时空,是指以移动通信设备为承载平台,学习者和助学者围绕共同的学习主题聚集在一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沟通、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形成的虚拟社会关系网络。
3.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如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赵建华,2005)。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其价值观、人生观和知识经验背景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知识意义并不能完全反应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知识建构的过程需要个体与群体进行交流,在不断的知识协商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的合理性。
1.突破时空限制性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许多E-learning学习互动平台,虽然使学习活动的时空局限性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是这些平台需要计算机或专用实验室支持才能进行异地交流。这使得在计算机和宽带网络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的农村地区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仍然存在着时空的局限性。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第一次在人类学习活动历史上真正打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性。无论你是孩童还是老年学习者,无论你身在何处(如野外、地铁、公车等),只要拥有可上网的移动设备和学习的愿望,你都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和模块时间获取移动网络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分享各种情感和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和关怀。
2.学习情境的随机性
在传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气氛,专门的学习场所和有效的学习时间,这为我们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移动学习则不同,学习时间是零碎的、模块化的,学习情境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如繁杂的地铁,空旷的郊野,人流攒动的博物馆等),知识是学习者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互动而获得的。
3.交互的快捷性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主要以个体探究和群体协作为主。在个体探究方面,移动通讯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Just-in-Time的学习内容,如在户外进行学习或考察时遇到不懂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方式查询相关的资料,以满足当时当地的学习需求。借助于移动通讯设备快捷的交互功能,学习者还可以与虚拟社区中的其它学习者进行交流,分享经验、情感等,与社区中的其他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从而增加个体的新知识,改善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4.知识的共享性
参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和偏好,他们除了共同遵守社区规则外,会互相共享学习资源、情感、价值观等,使社区形成一种积极的文化共享氛围。
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1998)。按照知识的属性及其获取的难易程度,可以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易于编码、度量、传播、交流和掌握的知识,如事实知识、自然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于用图文记录和传播的知识,如经验、态度、动作技能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不断地进行互动和转化。一般来说,知识转化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tion)、综合化 (Combination) 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种基本过程,即著名的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从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可以看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互动和螺旋上升、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目标是通过基于情境的问题探究过程来建构群体的知识,进而增加个体自身的新知识和改善个体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可以从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两个维度来理解。
个体知识建构是指个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改组原有知识结构和创造新意义的过程。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个体知识建构是建立在移动通讯技术和学习社区服务上的个体知识创新过程,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和知识传播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移动虚拟社区个体知识建构过程模型
1.知识获取与知识传播
知识获取是指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自己需要的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的过程。知识传播是知识获取的相反过程,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将知识从源学习者向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扩散,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获取与知识传播是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个体知识建构的首尾衔接环节,正是这两个环节的不断衔接,个体知识建构和协同知识建构的循环才得以实现。当然,这两者并不是一对一关系,并非特定的源学习者对应着特定的终端学习者,有可能是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关系,或者知识传播后通过一些知识建构才进入到知识获取的环节,这都是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需要进行动态的变化的。
2.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是指学习者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新旧知识加以组织和吸收的过程。根据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个体知识的整合过程包括综合化、内化、社会化和外化四个阶段。
(1)综合化(Combination)
综合化是移动终端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与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如论坛、组群、即时交流软件、新闻组等)中获取的显性知识(只有显性知识才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播)进行结合,并对已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排序、增删、分类和综合,从而使个体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知识的过程。
(2)内化(Internalization)
内化是学习者将综合化阶段所获得的显性知识,以思维模式或技术诀窍等形式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内化学习者自身的隐性知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延伸和重构,这些知识最终通过社会化或直接传播的方式被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其他学习成员所共享。
(3)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学习者从他人那里直接获得隐性知识,进而创造个体的隐性知识。移动虚拟学习社区良好的时空跨越性、情境随机性、交互快捷性和知识共享性特征,为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对话、头脑风暴、创建学习小组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习者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隐性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吸收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化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4)外化(Externalization)
在此阶段,移动终端学习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使其转化为可用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将这些显性知识传播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为协作知识的建构做准备。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仅仅依靠个体理解并不能使承担的任务或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学习者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活动,对知识意义进行共同建构,才能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文化制品。协作知识建构是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经历知识分享、知识冲突、知识协同和知识收敛四个环节(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该模型的中心,移动终端是个体和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个体知识建构是协作知识建构的基础,完整的协作知识建构是这四个环节相互支持而不断上升的过程。
图3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协作知识构建过程模型
1.知识共享
协作知识建构的发生不仅需要先进的平台和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学习者具有知识共享的精神。在此阶段学习者要积极地提出问题、抛砖引玉,也可以针对特定的问题陈述观点,表达思想,并通过移动通讯设备将各自的想法发布到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与其他学习者(或小组)进行分析协商,形成共享的知识。
2.知识冲突
知识冲突是指由于知识的异质性而造成的知识主体之间在观点、意见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碰撞乃至对抗及其结果。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异质性现象严重,每个个体原有的知识都各不相同,且从虚拟学习社区中吸收的知识也不完全一致,这就使得新获得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知识冲突。知识冲突分为良性知识冲突与恶性知识冲突两种,良性知识冲突能够给协作知识建构带来不同个体思维模式的彼此启迪和知识共享,而恶性知识冲突则会给群体带来紧张、不安等负面影响,甚至会削弱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知识冲突产生后,助学者(或管理者)应对知识冲突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加强虚拟学习社区内部的沟通交流,如通过主题讨论、意义协商等方式促使各种观点达成共识,使冲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知识)、环境等达到的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并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的“双向”或“多向”(也包含“单向”)的多维的动态过程,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协同是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阶段,协同可以促使各种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知识。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时空突破性、学习情境的随机性和交互快捷性特征为移动学习者的知识协同提供良好的支持。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地针对某些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意见,如同意或反对别人的观点等,通过澄清、阐述、反思和组织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扩大彼此的共同点。各学习小组可以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或观点)提交到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集体讨论或评价,通过对比各个小组的观点,找出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反思或论证。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断互动和螺旋上升,社区中的共同理解逐步扩大,各种分散的观点聚集成一个较大的观点,个人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逐渐汇聚成为团队的共同理解。
4.知识收敛
知识收敛是学习者将原有知识和知识协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化、内化的过程,是协作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形成的关键。虚拟学习社区成员通过反复循环的对话过程,将知识协同阶段形成的共同理解进行概括、总结,并以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述出来,使之形式化、规范化,形成显性知识。这些知识最后以文档、知识库或其他文化制品的形式展示,并最终被整个社区的成员所接受,成为人们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时空,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性、学习情境随机性、交互快捷性和知识共享性特征,为开展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尝试。然而在我国,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学者对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不断深入才开始受到关注的新领域,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还很少,特别是关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的研究更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今后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广大研究者持续不断地拓宽视野、范围,并大力强化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全面提升研究水平,还要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深入探究,引领该领域的研究迈向更高层次。
[1]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邓伟.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吴先锋,唐茜.让虚拟社区移动起来[J].中国电信业,2009,(7).
[5]曹再辉,余东先.知识管理理论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6).
[6]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7]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8]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
[9]李彤彤,马秀峰.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10]胡航,任友群.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下的M-learning共同体[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11]王广新,白成洁.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12]王朋娇,王爱文,孙革.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在开放教育中的构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
[13]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7).
[14]佟泽华.知识协同的内涵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
[15]张耿,胡少龙.移动虚拟社区发展现状及其特性探析[J].科学管理,2009,(11).
[16]周素萍.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
[17]王飞绒,柴晋顺,池仁勇.基于SECI模型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7,(4).
[18]赵建华,David Mc Connell.网络学习中的协作知识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7,(6).
[19]赵凤梅,艾伦.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20]倪旭东.知识冲突的知识整合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9,(07).
[21]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
[22]甘永成.论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J].中国远程教育,2006,(2).
[23]2011-2012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DB/OL].http://www.elecfans.com /news/hangye/2012041826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