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究竟是哪国作家

2012-11-19 08:37曾艳兵
博览群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布拉格卡夫卡捷克

○曾艳兵

弗朗茨·卡夫卡

被普遍定义为奥地利作家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杰出的犹太作家。说到他的国籍还真有点问题,恐怕并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有次学校组织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涉及卡夫卡。老师问:“卡夫卡是哪国作家?”学生答:“奥地利。”老师又问:“是奥地利吗?”学生迟疑半晌,不敢回答,一脸困惑和无辜的样子。

照说学生的回答没有错,因为一般教材上都说,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郑克鲁主编),“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朱维之主编)。新版的《欧洲文学史》首先介绍卡夫卡“是属于全世界的作家”,几乎取消了卡夫卡的国籍。但接着又写道:“他又首先是一位奥地利作家,是多民族奥匈帝国的明珠都市布拉格的作家。如果说奥地利文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以德语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卡夫卡就是这多元文化综合体灭亡前的完美体现。”(李赋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P370)这种说法,对于卡夫卡的生活和创作,大体上还是符合实际的。更专业一点的文学史,譬如,由余匡复著《德国文学史》上写道:“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1883年生于布拉格的犹太人区,当时的布拉格还是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546)交代得也还算清楚。几乎所有的卡夫卡作品集,作者前面的国籍都是“[奥]”。

卡夫卡、捷克与布拉格

深究起来,问题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从1883年至1924年,卡夫卡生活的地点基本上都在布拉格。1918年之前,布拉格属于奥匈帝国,之后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这是否意味着:卡夫卡要么属于奥匈帝国作家,要么属于捷克作家?

卡夫卡显然不能算作捷克作家,这不仅因为他作为捷克国家的公民时间太短,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而且他用德语写作,与捷克文化也颇有隔膜,通常捷克人也并不将他看作属于自己的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捷克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独立出来,民族主义极度高涨。卡夫卡,作为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将布拉格又描绘成一个黑暗、不祥的城市,他在捷克不受欢迎就可想而知了。在他死后的十年内,捷克没有出版过他的一本书,连捷克语的译本也非常稀少。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德国纳粹的上台,卡夫卡及其作品在捷克的命运更加坎坷。1939年,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布罗德没有收集到的卡夫卡的作品全部被德国人销毁了。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作品被焚烧并被判为非法。1948年,前苏联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卡夫卡的作品再次遭禁,因为卢卡奇说,卡夫卡是一个颓废的现代主义者。

卡夫卡显然是一个属于布拉格的作家,但他一辈子都在努力逃离布拉格。他把布拉格比作是“小母亲的爪子”,这爪子似乎具有某种魔法,无论你怎样挣扎,也无法摆脱她的控制。他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伤害都来自布拉格。他在作品中从不直接提到或描述布拉格,偶尔暗示或借用布拉格,语调也非常阴沉忧郁。1922年他以反讽的口吻说:“布拉格啊,我的祖国!”捷克评论家认为,“这句话一定使他本人像我们,他的许多后代一样,感到羞耻,但他的情绪无疑在很久以前,在1914年就产生了。”

卡夫卡的名字与布拉格紧紧地连在一起。但是,布拉格究竟是卡夫卡慈爱的故乡母亲,还是抛弃他的后娘?是他温情的家乡,还是可怕的地狱?是他的庇护所,还是他的天罗地网?2000年,布拉格市议会提议将卡夫卡出生地前面的小广场更名为“卡夫卡广场”,但遭到许多市民的反对,布拉格市市长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不能把他(卡夫卡)当作‘我们的’作家,因为他是犹太人,还因为他用德语写作”。在捷克版的《历史名人录》中,也没有卡夫卡的名字。卡夫卡在他的家乡从来就没有归属感。

卡夫卡一出生就是奥匈帝国的公民,虽然在生命中最后的几年里被划为捷克斯洛伐克国民,但他对斯拉夫单一文化迅速取代多元文化,仍颇感失望与失落。他在1923年离开布拉格,与生前最后一位女友朵拉一起移居柏林,1924年死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一周后,卡夫卡安葬于布拉格。

卡夫卡是奥匈帝国作家吗

将卡夫卡说成是奥匈帝国作家,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我们知道,奥匈帝国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完整的国家,是在1867年根据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者的协议,在奥地利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二元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为匈牙利国王和帝国元首。奥、匈各设政府和议会。外交、国防和财政则由帝国政府统一办理。两国议会每年各派代表集会商讨解决共同事务。奥匈帝国应该说是一个二元国家,在政治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德意志人为主干的奥地利部分;另一部分是以马扎尔人为主干的匈牙利人的部分。帝国的统治者不得不以德意志人及捷克人来遏制匈牙利人,同时又不得不通过匈牙利人来遏制捷克人或其他民族主义分子。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瓦解,分别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一部分领土则归还波兰和南斯拉夫。因此,将卡夫卡说成是这样一个松散的帝国的作家,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当然,卡夫卡及其创作跟这个帝国也没有什么很直接的关系。

卡夫卡为奥地利作家并非没道理

奥匈帝国的主体是奥地利。奥地利帝国从19世纪初就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cis Joseph,1830-1916),是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1867年弗朗茨·约瑟夫建立奥匈帝国,任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于1848年革命的风云变幻中被将军们拥上奥地利皇位,当时年仅18岁。直到1916年去世,他在位长达68年。他的妻子就是那位著名的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一位美丽、任性、浪漫而忧郁的奥地利皇后。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基本上处于这位皇帝的统治之下,卡夫卡的家族及本人的生活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这位皇帝的影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曾宣布废除对帝国境内的犹太人社区的种种限制,这项政策无论对犹太人还是哈布斯堡君主国都有深远影响,一个在欧洲被四处驱逐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独特存在的民族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因此,说卡夫卡为奥地利作家并非没有道理。

卡夫卡的父母都是犹太人。其祖父雅各布·卡夫卡,生于1814年,在9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在捷克沃塞克村一间窝棚里被抚养成人。按照当时的法律,他不允许结婚;1789年颁布的一项旨在遏制犹太人口增长的法律,只准许犹太家庭中的长子获得结婚许可证,而雅各布有一个比他年长一岁的哥哥。1848年的革命废除了这一法律,也正是这一年弗朗茨·约瑟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卡夫卡的祖父雅各布总算可以结婚了。于是,他把邻居家的女儿娶进家来。这一年他34岁。4年后,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出生。1883年,卡夫卡出生,是赫尔曼的头生子。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和皇帝一样的名字:弗朗茨。卡夫卡的命运还果真与这位奥地利皇帝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奥地利”本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将卡夫卡直接说成是奥地利作家也的确容易产生误解,因为作为国家的概念,奥地利更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确指的“奥地利”概念。“他们没有发展出来一个‘奥地利人’的归属感和团体精神,哈布斯堡王朝也没有能够为他们找到一个新的共同‘使命’。”(何蓉《奥匈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P211)1804年,在拿破仑一世叱咤风云的时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自己兼任“奥地利”皇帝,向拿破仑挑战。但他的挑战以失败告终,神圣罗马帝国也在1806年寿终正寝。当时的“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版图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以及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其民族构成也极为复杂,主要有德意志人、马扎尔人、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小俄罗斯人、意大利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等,还有不少犹太人。因此,笼统的“奥地利人”其实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而爆发战争,7周后普鲁士获胜。这意味着奥地利被剥夺了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战败后向马扎尔人妥协的产物,1867年奥匈帝国建立起来了,弗朗茨·约瑟夫任奥匈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938年奥地利又为法西斯德国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全境划分为苏、美、英、法四个占领区。奥地利的真正独立,一直要等到1955年10月,四国占领军完全撤出了奥地利。这样一个奥地利,与卡夫卡显然已经说不上有什么关联。

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

卡夫卡是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曾经是奥地利作家、奥匈帝国作家、捷克作家,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是一个有国籍但却跨越了国界的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里的惟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而卡夫卡其人也恰好就是卡夫卡式的。

猜你喜欢
布拉格卡夫卡捷克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我的捷克朋友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EMERALD IN THE ROUGH
布拉格之旅
收放自如
捷克确定选举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