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怡,杨飞,老锦雄
(佛山市中医院,佛山 52800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冠心病(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AMI)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冠心病中。大约2%~50%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因其发作隐匿,易被忽视,故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性猝死的发病率都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针对有心肌缺血性损害倾向的人群(如冠心病发病前期、心肌缺血的高危易感人群等)预先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电针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协调阴阳,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从而启动机体自身内在的整体调节能力,减轻或抵抗随后较长时间(如心脏手术)或急性较严重的心肌缺血性损害(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笔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背俞穴治疗AMI患者30例,并与单纯基础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体检中发现AMI患者60例,60例患者均为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图像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52±12)岁;伴有高血压7例,高血脂1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4岁,平均(57±9)岁;伴有高血压6例,高血脂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冠心病(CHD)诊断依据WHO《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AMI诊断标准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制定[2]。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图像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者;③年龄>30岁且<75岁者。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②未按规定治疗或者资料不全者;③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④哺乳、妊娠妇女或精神病患者。
①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等;②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出现严重的合并疾病;③治疗期间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④受试途中退出临床研究者,为退出病例。
单用基础治疗药物,常规运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小板凝聚药、调脂药,依据病情给予相应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针背俞穴。取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常规用碘伏消毒后,患者取侧卧位,选取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针刺后接通G9805-C型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每侧上下连接导线,波形为疏波,波宽0.4~0.7 ms,频率为1~100 Hz,通电后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30 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1.1 普通心电图图像的变化
显效 心电图ST-T改变恢复正常。
有效 ST段回升0.5 mm以上,T波平坦变为直立,T波倒置变浅25%以上。
无效 治疗前后心电图无变化。
3.1.2 动态心电图图像的变化
显效 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示缺血性ST段改变消失,动态心电图结果正常。
有效 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心肌缺血频率减少≥50%,或下降ST段回升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
无效 24 h动态心电图复查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3.1 两组普通心电图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普通心电图疗效比较 (n)
3.3.2 两组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 (n)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之分,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临床多虚实杂见,随病情发展多出现气滞血瘀之标象。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背俞穴可调整相关脏腑功能,常用于治疗相关脏器病变。心俞具有补心气、温心阳、通心络、宁心神、行血祛瘀之功,为心痛之要穴;肺俞具有补肺理气之功。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补之则补养阴血、摄血止痛、强壮筋脉,泻之则调血活血、祛瘀生新、宽胸理气、通经止痛;肝俞具有养肝补血、活络定痛的功效。《针灸大成》:“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心包络为心之防护,针之可温补心阳[3]。
五脏俞的分布规律与交感干、交背联系点关系非常密切,有报道称交感干、交背联系点的体表投影线与五脏俞的总重合率为80%。五脏俞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背俞穴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自主神经的兴奋状态又直接影响脏腑功能。通过对五脏俞的良性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轴突反射、节段反射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从而协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目的。五脏俞皆位于膀胱经上。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组织最多的经脉。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主治脏腑疾病[4]。良性的刺激可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整功能,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的调节,调动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协同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抵御疾病的目的[5]。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和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胡大一,陈尚恭,戴玉华,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2):77.
[3]高希言,孙婵娟.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3):288.
[4]赵鸿龙.针刺五脏背俞穴的临床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1):57-58.
[5]崔承斌,王京京,吴中朝.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2005,25(7):48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