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书春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主干以及皮质支由于血管的管腔狭窄以及闭塞,引发的血栓,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症状,甚至病情恶化的患者脑局部供血区出现血流中断,导致继发软化坏死[1]。患者通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患者的心、脑、肾以及视网膜出现了器质性改变。脑血栓在临床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致残率也至高不下,严重影响着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本文根据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进行有效治疗,取得十分可观的收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29~62岁,平均51岁,患者均为第1次发病,从患者第1次发病到给予治疗,时长约为72h,患者年龄均<62岁,没有意识改变,均行颅脑CT或者实验室检查,排除了患有心源性脑梗死,脑出血的可能,且患者的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0mmHg,既往没有血液病史,也没有出血倾向,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患者均没有抗凝药物史。也没有严重的肢体瘫痪等情况,对有意识障碍以及嗜睡的患者也应排除在外。所纳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意识改变等临床表现。但应排除颅内患有肿瘤、合并血管畸形以及伴有血管瘤,近日内发生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的患者。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以及起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或双侧瘫痪,言语障碍,偏侧感觉障碍,视力、视野障碍,或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且至少持续24h。(2)脑脊液颜色呈无色、透明。(3)采取CT扫描检查发现,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没出现出血性改变。
1.3 治疗方法 通过了解患者病情、病程,采取不同程度的降颅压处理,去除脑自由基,改善脑部的水肿情况,控制好血压,保持血压平稳等。如:给予口服维生素E、阿司匹林、尼莫地平,20%甘露醇静脉滴注,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斟酌给予。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两周。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1个疗程。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上下肢肌力恢复到Ⅴ级,生活可以自理,意识清楚,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基本恢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2)显效:患者临床表现显著好转,瘫痪侧肢体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意识清楚,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3)好转: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瘫痪侧肢体肌力提高Ⅱ级以下,意识清楚,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部分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4)无效: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没有改善或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及以上。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患者进行两周的给药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约为1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约为87.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仅两例患者出现有轻微胃肠道不适症状,没有给予特别处理,均于停药后自行消失。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脑血栓从中医理论上讲,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肝风内动、风痰搏结、血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脑血栓约占同期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82%左右。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一类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功能不便,如:日常活动能力低下,不能自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精神压力。为此,采取有效治疗方法,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脑血栓形成好发于颈总动脉、椎动脉上段、基底动脉下段、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以及大脑前动脉等[2]。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病灶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出现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降低、加大血液黏稠度以及出现血管痉挛等症状,机体血液中,含有一些有形成分,以及纤维都黏附于受损的粗糙内膜上,使血栓逐渐加大,导致附壁血栓,最后诱发动脉完全闭塞。因此,本研究采取有效手段,降低脑血栓形成的时间,该病起病较为缓慢,患者从发病至发展到最高峰,仅需要数十天,甚至数天即可完成。并且,该疾病于经常在睡眠中,安静休息时诱发,且患者在睡前没有一点的临床征兆,直至次日清晨醒后,才发觉自身出现了偏瘫或者失语,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休息状态下的血压较低、血流速度缓慢的原因。但有一些患者则是在白天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不适、肢体没有知觉、乏力,甚至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患者在发病6h之前,一般肉眼看不到有明显病理改变,直至8~48h之后,患者的病变部位,才渐渐出现脑沟窄小、脑部肿胀、脑回扁平。患者在此时,大多意识是清楚的,只有对于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才可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并且,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复视、感觉障碍、交叉性运动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通常意义上讲,患者的脑细胞出现死亡后,不会出现再生,但如果患者的血流恢复相对迅速,神经细胞将可逐渐恢复其功能,那该损伤将是可逆性的。疏血通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其药物组成主要是由动物中药,如:水蛭、地龙等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方中水蛭味咸、性平,破血、逐瘀、通经,用于症瘕痞块,血瘀经闭;地龙味咸,性寒、活血化瘀通络,两者合用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减轻脑组织损伤的作用,并防止脑血栓再次形成。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抗凝,抑制凝血酶活性;(2)抗血小板聚集;(3)促纤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酶,生成纤溶酶;(4)改善血管内皮功能;(5)细胞保护作用。奥扎格雷钠是近年来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本品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通过使前列腺素增加,从而使血小板的凝聚和血管收缩得到抑制,从而抑制脑血栓形成。可以改善脑血栓急性期的运动障碍,抑制大脑血管痉挛,增加大脑血流量,通过抑制血栓烷A的产生及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而有利于促进两者间的平衡失调,有利于脑缺血急性期循环障碍的改变,以及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异常的有效改善,可对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脑梗死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通过静脉滴注,药效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脑血管系统,并且,能有效平衡脑部代谢及微循环系统,用于治疗脑血栓具有显著效果。并且,由于夏季是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较多的季节,属该病的高发期,因此,在每年春夏秋季节交替时,应给予预防性用药治疗。根据上文研究得知,通过两周的治疗,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仅观察组有两例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未做处理,于停药后自行消失。因此,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效果较好,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十分有利,并且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2008,4-18.
2 卢艳,刘龙,李秀明.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10):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