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琼 张红耘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 昆明 6521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中的急症和重症,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1]。随着对心肌梗死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临床以尽早、充分及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为治疗AMI的关键[2],并且随着溶栓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的联合应用,AMI的病死率也呈逐渐下降趋势[3]。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患者年龄、溶栓的时机、合并症等,但目前AMI治疗预后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尚不明确[4],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旨在探讨各项影响因素与AMI预后的相关性。
选择2007年至2011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其中男52例,女36例,平均年龄(63.4±7.8)岁(53~75岁),伴ST段抬高64例,非ST段抬高24例。
AMI诊断标准参照WHO诊断标准:①有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胸痛胸闷症状或伴随左肩背左上肢放射性疼痛、出汗;②心电图显示至少两个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0.1mV;③心肌酶谱CK升高2倍以上;④排除亚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入选标准:①起病时间在6h以内者;②发病年龄<70岁;③排除有出血性脑卒中史者;④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活动性内出血者;⑤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溶栓治疗方案:溶栓前给予嚼服阿斯匹林片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低分子肝素针4000u皮下注射。尿激酶50万U加0.9%生理盐水40mL静脉推注,而后将尿激酶100万U加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溶栓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100 U/kg脐周皮下注射5~7 d。溶栓的同时对患者体征、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进行监测。
不符合溶栓治疗标准的患者常规接受硝酸脂类药物、阿斯匹林、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组滞剂治疗。
根据治疗后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7例)和死亡组(31例),对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肥胖、吸烟史、梗死部位、治疗方法、溶栓治疗时间、合并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脑卒中。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选出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和95%可信区间,以α=0.05为检验水准。
将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因素比较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因素作为影响AMI预后的主要因素已经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同[5]。顾永群[6]研究表明吸烟可使升高血中CO,降低室颤同时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戒烟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本研究结论也证明了吸烟是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脂类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血糖均升高,死亡风险增加,研究表明高血糖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糖尿病[4]。此外其他合并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高血脂虽然可能与AMI的发病有关,但却不是影响AMI预后的危险因素。
黄先勇等[7]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本身并不能降低病死率,AMI预后与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点。本研究结果发现显示溶栓治疗时间不晚,但再通率不高。这提示梗死血管的再通率不仅与实施溶栓治疗时间早晚有关。此外,研究表明即使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但患者心功能衰竭,患者死亡概率仍较高,原因可能是器官灌注压力过低,溶栓药物无法到达血栓部位[8],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心率失常病死率明显增加。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受多因素影响,除性别因素为不可逆因素外,其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和针对性预防,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1]Norekval TM,Fridlund B,Rokne B,et al.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s predictors of 10 year survival in wome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0,8(1):140.
[2]张力俨,张翠丽,富路.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2):212-215.
[3]刘广倩,姚国新,徐永祥.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9):19-21.
[4]Thygesen K,Alpert JS,White HD,et al.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2007,20(8):959-969.
[5]熊学辉,任玉平.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806.
[6]顾永群.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学,2009,16(9):1637.
[7]黄先勇,沈洪,宋扬,等.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7):405.
[8]Huikuri HV,PRaatikainen MJ,Moerch Joergensen R,et al.Prediction of fatal or near-fatal cardiac arrhythmia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2009,30(6): 6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