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宇,王汉东,樊友武,李劲松,王 海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神经外科;2.病理科 210002)
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PGN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007年其被列为新的独立性疾病,属混合性胶质神经元肿瘤类。自1998年Komori等[1]首先报道并命名9例PGNT以来,目前国内外报道也不多。现将2008年10月本院收治PGNT患者1例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患者,女,12岁,因“间歇性头痛进行性加重3月余”入院。2008年10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3个月,呈间歇性,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及癫痫发作。外院头颅MRI检查提示:左侧颞叶囊性占位,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壁结节部分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左侧基底节、侧脑室及额叶受压变形(图1),增强扫描后实性壁结节呈显著均匀强化,囊壁呈环状强化。查体:双侧视盘水肿,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脑沟变浅、脑回增宽,皮层颜色变浅;肿瘤血运中等,有假边界,周围水肿明显,囊液淡黄色;肿瘤实体部分灰白色鱼肉样(图2)。本病例术中全切肿瘤。患者预后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
图1 患者头颅MRI图
图2 PGNT组织病理图(HE×200)
PGNT是一类新的独特的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男女均可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预后良好。有研究提示,PGNT好发于青少年。该病病变部位均位于幕上,多见于颞叶、额叶,两者约占总数的62%,枕叶最罕见,报道中仅有1例。肿瘤多位于脑室周围白质内,与侧脑室毗邻,曾有报道1例肿瘤位于侧脑室三角部,手术证实起源于脑室壁,肿瘤与脉络丛边界不清。所有病例中,肿瘤均为单发,未见双侧或多发病灶的报道[2-3]。
在MRI T1WI像上多数囊性部分呈低信号,但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近,实性及壁结节部分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既往的报道中肿瘤伴有囊变占绝大多数,约87%,其中囊性占位合并囊壁结节15例,占总数33%,2例合并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后,36%出现环形强化,出现不均匀强化的占33%。多数病例不合并瘤周水肿(7例)及钙化(4例)[2-3]。
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显微镜下观察病灶主要出现特征性的假乳头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维组织和血管,乳头表面排列单层或假复层的小圆形细胞和短梭形胶质细胞。另一特征是肿瘤细胞出现神经元方向分化,或呈大小一致、圆形的小神经细胞,局部出现无核区;或呈中等大小的神经节样细胞,甚至体积大的神经节细胞。此外,营养不良性钙化、间质内含铁血黄素沉积以及出现Rosenthal纤维和胶质细胞的增生也常见。
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级标准,PGNT属于WHOⅠ级,为增殖活性较低的肿瘤。临床预后好,手术完整切除后一般无复发,最长随访时间7年无复发。绝大多数的报道均认为治疗中应尽可能地将肿瘤全切除,但即使是大部切除肿瘤,术后不需行放、化疗,预后也是良好的,极少有复发的可能。既往的报道中,代表增殖活性的Ki-67标记指数大多数低于1%,因此,对于该指数高于1%的病例应密切观察其恶性生长的倾向。Ramin等[4]报道1例PGNT全切患者,但术后4年出现多处远隔部位的复发,再次手术后肿瘤仍有部分残余,予以局部放疗及化疗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见残余肿瘤消失。此外,还有2例原术区及其毗邻区域复发的病例,从复发病例的治疗过程分析,放、化疗有助于抑制PGNT肿瘤细胞的生长甚至杀灭肿瘤细胞。
[1]Komori T,Scheithauer BW,Anthony DC,et al.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a new variant of mixed neuronal glialneoplasm[J].Am J Surg Pathol,1998,22(10):1171-1183.
[2]Susan RW,Beth WJ,Joseph CP,et al.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Clin Lab Sci,2008,38(3):287-291.
[3]张泉,张敬,张云亭.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特点(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0):1304-1307.
[4]Ramin JJ,Laurence D,Jason F.Aggressive variant of a papillary glioneuronal tumor[J].Neurosurg Pediatr,2009,3(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