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歌曲作品中“同歌异版”现象分析

2012-11-10 03:43董宏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谱例现象创作

董宏宇

(《音乐生活》杂志社,辽宁 沈阳 110010)

一、“同歌异版”现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同歌异版”是歌曲传播过程中的版本问题,但这里所指的“版本”非一般意义的,不同媒体、不同出版物或某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奏(唱)者来演出的差异。而是指我国抗战时期由于物资贫乏,出版业不发达,口头传唱以及后人收集过程中出现的同一首歌曲不同的版本。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文化传播中一种不完备的表现,但透过它又可发现特殊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活和歌曲创作中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些在今天依然有研究的意义。

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成千上万首歌曲,有记载的有800多首,其中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久唱不衰。从目前掌握的晋察冀歌曲来看“同歌异版”大多出现在不被人熟知的歌曲中。这些歌曲在“版本”上有的调子不同,有的拍子不同,有的歌词不同,有的词曲都不尽相同。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以下通过一些具体谱例来分析这种“同歌异版”现象。

1.《参加八路军》

谱例1[1]75

谱例2[2]46

这首歌是活报剧《参加八路军》的第三首插曲,是该剧的高潮,也是全剧五首插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此曲曲调昂扬,节奏明快,有浓郁的民歌气息,把一首号召参军为目的的歌曲写得十分生动和亲切。从歌词可以分析出演唱这首歌的不同角色以及表达的不同内容,这也是这首歌曲两个版本的最大差异。谱例1共有三段歌词,是由“八路军”和“老百姓”分别演唱。谱例2中共有六段歌词,其中不但有“八路军”和“老百姓”分别演唱,还有两者的合唱部分。作为活报剧题材中的插曲,这首歌的曲调创作得短小活泼,易于学唱和传唱。张非回忆该剧演出的情景时说:“……台上台下欢呼连成一片,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演出结束之后,甚至有当场报名参军的。”[3]出于对现场效果和宣传目的的考量,这首歌曲一定要让观众的热情得以充分释放,所以在段落方面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的多唱几段,从而使活报发挥出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政治效果。

2.《万岁!中国共产党》

谱例3和谱例4是1941年5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20周年而作,颂歌部分中的两次“万岁,中国共产党”把旋律分为两个乐句并成递进关系,谱例4中三拍子的运用在演唱时感到句与句之间连接有些仓促,原本抒情的段落并没有充分的时值空间用来抒发情感,这种局促之感在谱例3中以四拍子的设计得到了改善。从插入的曲谱上看到谱例3是经人整理的,谱例4是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的原始版本。这首歌的两个版本相比整理过的要略好于原版。

3.《站岗放哨歌》

谱例5和谱例6的歌词反映了当时我军部队中一个极为平常和具体的现象——“查路条”。这两个版本的差异是谱例5的歌词有“同志我问你,你到哪里去”“通行证你可带着哩”两个问句没有回答,所以这个版本是不完整的。谱例6中有三段词,歌曲以对唱形式出现,乙唱的第二段歌词回答了甲第一段的问话,这符合了行为和思维逻辑。作为一首填词歌曲,其旋律采用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曲调,但词曲结合得不够紧密。在对这首歌曲搜集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找到正式出版的原稿,所以只能推测相对完整的谱例6贴近原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谱例3[1]99

由于根据地初创时期缺乏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整个边区还没有自己创作的歌曲。这种民歌填词的做法在当时运用得很普遍,也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歌曲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同调不同词,同词不同调”的歌曲在晋察冀根据地歌曲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由于这种歌曲创作出来后便口口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等歌曲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再收集回来的时候,受到流传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唱的人可能唱全可能唱不全,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谱例4[4]

谱例5[1]362

谱例6[2]362

二、“同歌异版”现象与当时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生活

1.体现了晋察冀边区音乐工作的深入和音乐生活的繁荣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歌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晋察冀的音乐工作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了最直接的方式,并在创作时自觉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以求创作出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作品,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风气。

晋察冀的各文艺机构和团体为歌曲的创演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边区成立以后先后组建了许多剧社、文工团和村剧团等文艺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晋察冀地区活跃的专业剧社和文艺团体有36个;区内各村、县成立的业余剧团78个。

2.体现了边区群众、音乐作品、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晋察冀边区的音乐工作者扎根于人民,同现实斗争相结合,同民间艺术相结合。群众为创作者提供鲜活的创作素材,创作出的作品再从群众的反馈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晋察冀歌曲之所以能够出现“同歌异版”现象,这和传唱过程中人为对歌曲的更改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上文提到的《万岁,中国共产党》。在搜集到的晋察冀歌曲中有一大部分存在着两个版本相差个别音符、节奏或歌词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在传唱过程中传唱者或其他的词曲作者发现了歌曲的不足,出于对歌曲的热爱在其演唱或者传唱过程中对歌曲主动进行了积极的修改。同时歌曲的原作者为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也没有反对或者排斥这种做法,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时晋察冀边区的艺术作品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全边区军民共同的财富。

3.体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音乐风气

在晋察冀各地区文艺团体之间和文艺工作者之间民主空气较为浓厚,集体生活使他们彼此互相理解、包容。在工作和创作上的争论不会产生成见或隔阂。

上文中提到的活报剧《参加八路军》就是经过集体讨论,崔嵬连夜写成的剧本,吕骥和卢肃创作的插曲,由华北联大文工团突击排演出来的。当时重要的创作都要经过集体讨论,不管意见多少,看法正确与否,都是言者主动,听者尊重。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风气将边区的音乐工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以致产生出来的文艺作品很多都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被后人传颂。

三、“同歌异版”现象的启示

1.强化的版权意识对歌曲创作和群众音乐生活的影响

现阶段每年有大量的新歌产生,流传的比较少。这是因为新作品一旦正式发表,出于版权考量没有人对不成熟的作品进行主动修改,许多有缺陷的歌曲要么昙花一现,要么自生自灭。设想一下,如果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如此的版权意识,就不会有那么多歌曲流传到今天,也就不会有“同歌异版”现象的存在了。

说这些并不是在否定版权意识,版权意识是社会进步产物,但是不能过分极端地为了追求版权利益而提高版权意识。作品确实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完全认为作品是人民的创作是片面的,但谦虚地接受意见和建议也是应该的。对于作品,作者和作品的受众要拥有宽容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精神,给不成熟的作品多一点空间,哪怕是一点闪光,我们能够容忍它、帮助它,那样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2.为歌曲创作从群众中吸取充足养分拓展广阔通道

自1939年3月吕骥在延安倡导鲁艺音乐系高级班成立“民歌研究会”以来,运用民间曲调创作成为当时音乐工作者的习惯。相比今天的歌曲创作,一些歌曲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省略了“田间作业”这一重要环节。这使一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脱离生活,显得空洞乏味。所以说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想要让短小的歌曲发挥最大的功效,就要求音乐工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深入生活,从群众中汲取养分,从百姓的生活中寻找题材。老一辈艺术家的那种深入群众、广泛结合群众、紧密联系生活的创作方式是值得当今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的。

3.让音乐更好地回归人民大众

晋察冀根据地自建立以来,群众性文艺活动开展得相当广泛,群众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是因为晋察冀的文艺作品适合边区群众的审美习惯,在创作技法上适应大部分群众的演唱能力。其文艺工作者把人民看作创作的主题,尊重人民的意愿。

现在有一些作品创作的技法很高深,演唱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技巧,如果拿这类作品在普通群众中间推广,应该不会有很理想的效果。社会上比较流行且有一定影响的歌曲,它们之所以流传得如此广泛,就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内容通俗易懂、曲调容易上口、演唱技巧简单等特点。由此可见,音乐创作者和人民大众在创作里要有内容与形式上的互补,这样生产出来的音乐产品才能受到更多群众的欢迎。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造就了中国文艺理论和实践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是结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问题,结合了当时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产物。由此联想到当今中国正处在同世界高度接轨的时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比抗日战争时期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丰富多彩,文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文艺工作者应运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

[1]王瑞璞.抗日战争歌曲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晋察冀文艺研究会.晋察冀根据地歌曲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张非.歌活报《参加八路军》及其他[M]∥晋察冀文艺研究会.战火中的歌剧舞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6.

[4]周游,力夫.万岁,中国共产党[N].晋察冀日报,1941-06-04(副刊).

猜你喜欢
谱例现象创作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创作随笔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