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畅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制造业,可以说没有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就丧失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为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软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创造了非常必要的发展软环境 。
生产性服务是指生产者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进一步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求的行业[1]。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它是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到商品生产过程的媒介,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通道,因此它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增加其产出价值。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内部分工外部化的结果,所以生产性服务业自产生之时就与制造业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升,这种关联在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得到全方位的加强,制造业的功能得到延伸,效益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也有所加强。在制造业产值中,生产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日益提升,制造业价值链“软化”趋势进一步加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了协同发展趋势。如果U表示制造业总产值,W 表示作为中间需求投入到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R表示制造业价值链“软化”度,R=W/U。那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趋势可以描述为R值不断变大的过程[2]。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生产总值18 2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2000—2010年,GDP年均增速为11.39%,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接近14%;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辽宁省GDP的比重为37.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40%[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金融业等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基本也都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见表1)。
表1 2009年先进省市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制造业的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内在推动力,围绕着制造业的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生产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引发制造业新的需求。东北老工业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很好地满足现有制造业,从而束缚了现有制造业的顺利有序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现有制造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滞后的情况,信息反应慢。二是现有的制造服务业无法满足制造业进一步提升的新需求。从全球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情况来看,下一个阶段将出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再次融合,意在提高全球市场中的产业竞争力。但东北老工业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较晚且进步较慢,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区的服务业的发展,原因在于东北老工业区为了保护相关产业,对服务业也开放较晚,忽视了发达的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温床,从而导致人才缺乏。尤其是包括高级管理人才、制造业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型人才、掌握实际操作技术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等高层次服务业人才的严重短缺,甚至非常缺乏。那些基于技术与知识的服务业发展就比较缓慢,致使东北老工业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水平不高。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是一种辩证的融合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并互相制约的,制造业也会对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4]。我们以为,东北老工业区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大”即制造业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不强”的主要表现是缺少世界级大企业、缺乏国际著名品牌,许多行业未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加之规模不够,导致对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需求不强。产品研发设计与创新、品牌经营、营销网络建设、供应链构建和管理服务等,具有突出的规模经济特点,就是说一个企业生产规模越大,只要在规模经济的范围,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就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还按着原来的价格销售,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这样企业就容易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能使企业加大投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相反,如果企业未达到一定的规模,或不具备一定的实力,企业生产规模不够,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就会相对增加,这样按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格去交换,利润就会减少,在市场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我们受到过分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做法上采取了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而忽视产业引进,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症;只顾生产力财富迅速的增加,而忽略了对生产力形成原因的分析,造成我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样也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例如,我国制造业主要的研发创新设计、品牌经营服务等能够带来较高附加值的部分都被外国公司承揽,从而阻碍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和共同升级。由此可见,东北老工业区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及缺乏自主创新的思想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区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东北老工业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完善,表现之一是东北老工业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服务内容过于单一,各部门间相互模仿,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大同小异,缺乏多样化、差别化服务,更缺乏能够真正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服务能力,远不能达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理想需要。表现之二是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够[5]。生产性服务业是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制造业的规模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东北老工业区制造业的情况是有优势的制造产业集群尚未成熟,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制造产业配套生产能力不够强,最终导致制造业产业很难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这样就势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地区合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也很难进一步拓展。除此之外,东北老工业区服务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完善,对外开放的水平很低且对内竞争也不够公平,比如在某一区域内,对服务业行业数量有限制,这样必然会削弱服务业的竞争程度,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从而严重束缚了服务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难以得到进一步有效发挥。
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无形性和显著的经验品特征,所以服务业的发展对市场环境要求比较高。因其无形性,也就是它提供的是一种抽象的服务,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它提供的服务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陈列,而是在事先无法看到,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使对方感受到它的效果。其服务质量需要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约束,内在的要素是作为提供服务方要有诚信做基础;外在是指国家或者相关部门要有法治健全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做保障。否则,人们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没有保障,企业也不敢轻易到外部市场去购买服务,进而限制交易的发生和产业的发展。现在,许多制造业企业仍然将相当多的、本来可以外部化的服务内部化,就是我们当前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的现实反映。过分内部化必然造成资源低效率利用,导致服务达不到专业化水平。
从理论上,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与城市规模以及密集程度息息相关。从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化进程来看,东北老工业城市具有人口众多、分布密集、而且随着近些年的发展,老工业区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制造业较多,讲这些都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的主要因素。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由于东北老工业区发展滞后,虽然制造业产业不少,但是分布分散,其集聚程度不高。在制造业中的产业链较短,缺乏长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这就决定服务业中,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分布集中度低,尤其是在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水平相对更低,教育、咨询、信息服务等很多活动都不得不在制造业内部完成。而它们本应可以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从改善管理着手,把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中心进行重新调整。企业应把财力物力着重投资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重要环节上,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而采用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其次,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合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提高服务业集中度的途径有两条:其一,针对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来说,可以鼓励分布在生产中上游、中游、下游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合作、重组;其二,对于跨行业跨部门地区,可以鼓励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这样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最后,进一步建立完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介服务平台。具体步骤是:其一,在获取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供求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双方供求信息系统,并根据服务情况,建立各自服务质量反馈系统,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供求以及提供服务情况随时监督,进一步完善服务过程监督体制,以保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默契合作,实现“安全对接”。此外,要将对外资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有益补充,使单纯的制造业集聚变为制造与服务功能的集成性产业链集聚。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
东北老工业区制造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不过,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能力差,多数制造业尚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阶段,其主要通过依靠低成本与生产规模优势进入市场,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想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先进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发展会引发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使服务业又为制造业提供了网络化信息化服务。信息技术在强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备的信息化平台,是制造业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基地和信息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构建实现园区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服务和人性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首先,考虑城市建设中人口多少与集中度、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若干因素,然后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其按照功能化、区域化模式发展。其次,通过引导制造业的聚集发展来推动服务业区域性集聚。具体来说,可以考虑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通过制造业集聚必然会引起对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性需求的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和壮大,从而形成支撑两者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通过地区内和跨地区的规划布局、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方面可以生产性推动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化。此外,尽快消除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按照德国历史学派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形成的原因同生产力本身一样重要,政策制度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是它却能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影响更大。因此,建议政府对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趋势渐强,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作质量,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认真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再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企业发展的可行性规划,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且把大目标再分解成几个不同的小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期的工作中来。第二,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打破行业间垄断、建立合理市场准入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环境。第三,服务业可以根据产业关联度水平、市场潜力等方面确定自己工作目标和重点。尽量使服务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确定服务业的结构调整目标。第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服务业的每一位人员都是提供服务的主体,其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第五,在外部环境上,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和制定配套政策的同时,加快推进服务业行业协会组织化进程,以维护服务行业的合法利益。
[1]吴曙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协同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5):184-185.
[2]唐强荣,康泽永.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3):250-2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南昌大学,2008:35-37.
[5]卢玺,李园园.辽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可行性和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1(7):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