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与思
——基于对Z大学该课程的调查分析

2012-11-09 05:27金绍荣梁成艾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设置

金绍荣 梁成艾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与思
——基于对Z大学该课程的调查分析

金绍荣 梁成艾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中存在着针对性欠突出、结构欠均衡、脱离实践、忽视个体差异、忽视学生需求等弊端,应尝试建构“三性兼顾、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和“院企联动、左右结合”的学习方式来加以克服。

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课程设置;学习方式

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成数学递增序列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自身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不遗余力,各高校在大三都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旨在为学生面临的就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经验上的传授,以便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掌握一定的就业常识和技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助学生一臂之力。为此,我们以Z大学2012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对《就业指导课》的看法,并在该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以期掌握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的第一手实证资料,进而分析高校《就业指导课》在教学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更好地保证该课程的质量。

一、调查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以Z大学2012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主要包括文科、理工和师范专业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意愿、学习认识、课程管理等情况。调查方式则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典型抽样的方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52份,回收率为90.40%。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和理论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

1.课程设置方面结果分析

(1)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但针对性较弱。目前,就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整体状况而言,其课程设置目标都十分明确,均能围绕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掌握一定的就业常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知识与技能”三个子目标来开设相关课程。但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高校学生就业自身规律性的意识较为淡薄,使得无论接受教育的学生发展处于何种阶段,课程设置均提供大同小异的帮助,一些学生就总结出了就业指导课的“老三套”:先说形势,增强紧迫感;再说心态,警惕挑剔;最后说往年就业,树立信心。[1][2]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时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使得现有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选修的就业指导课对你找工作有作用吗?”时,有62.3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3.72%的学生选择了“几乎没有”,11.06%的学生选择了“毫无作用”,只有12.83%的学生选择了作用较大(见表1)。

表1 《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找工作有无作用

(2)教师教学态度端正,但胜任力不足。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而言,他们的教学态度大多很端正,每次上课勤勤恳恳,对学生要求也较严格,课程考试或考核也很规范。调查中,当问起“你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怎样?”时,仅有16.59%的学生选择“较差”和“很差”,而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态度“很好”和“较好”。可见,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的看法

众所周知,一个教师能上好一门课程,仅凭教学态度是不够的。一名课程教学胜任力较强的教师,他不仅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班级管理知识等理论性知识,也应具备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等操作性知识;还应具备教学机智、教学智慧、教育教学案例等实践性知识,更需具备课程的领导力、执行力和评价力。《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的应用型学科,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公共礼仪等许多学科和领域。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既要具有宽广的人文社科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水平,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1]然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队伍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复杂多样,大部分任课教师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和招生就业处管理人员承担,大多缺乏教学经验,虽然有些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缺乏完整的理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水平难以保证,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够,胜任力欠缺。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觉得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的问题时,仅有 24.4%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其中 5.1%的学生认为很好,19.3%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 73.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高达32.5%的学生明确表示很差(见图1)。[4]

图1 学生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水平的评价

可见,高校《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教学态度端正,但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不利于教师知识视野的拓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满足学生对有价值的就业知识的需求。

(3)课程内容面广,但深度和区分度不够。从查阅的一本本就业指导课教材来看,从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安排来讲,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就业制度与政策、形势与市场、择业与创业、就业准备与渠道和就业技巧与生涯规划等。但归纳起来,这些教材的内容无外乎职业类知识和就业类知识解读,各版本大同小异,但深度不够,知识更新少。例如,当被问及“您认为就业指导内容如何”时,有32.08%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有14.82%的学生认为培训课程内容理论解读多,实践总结少,宏观层面统领得多,微观层面指导得少。有46.24%学生认为内容的职业和行业针对性差,脱离了就业市场实际,有6.86%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和肤浅,不能吸引大家,学了没用(见表3)。

表3 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指导课》内容的看法

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虽丰富,但却没能与大学生就业改革实践接轨,没有反映出就业市场上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课程内容与动态的就业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待《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调查显示:有16.81%的学生表示由于课程有用,自己会积极参加,56.19%的学生表示由于害怕老师点名,还是参加,但都没认真听,但同时也有26.99%的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甚至不参加(见表4)。

表4 大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的态度

2.学习方式领域

(1)知识渴求强烈,但满足感弱。当代大学生,当他们毕业后,摆在面前的就三条路:要么就业或创业,要么出国留学,要么考研继续深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文凭在贬值,大学生读书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先就业,为此,他们对职业和就业的信息十分关注,对就业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渴求强烈。调查中,被问起“你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想了解和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时,有53.8%学生认为了解和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很想学习,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知道,愿意或想学习,仅有2.4%学生认为愿望不强烈,不想学习。另外由于学校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需求,他们还额外投资在校外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参加补习,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投入,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讲,这只能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事了。

其次,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不仅有个人学历、家庭背景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还有性别、年龄、爱好、心理、动机上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教育上学习需要不尽相同,给教师教育者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大多采用大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没有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特点及个体上的差异,大大削弱了就业指导课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调查显示:在对待“你在培训中最想学到哪类知识”的问题上,有24.12%的学生表示最想学习职业选择、商务礼仪、职业规划知识,有7.08%的学生表示最想学习职业道德和精神方面知识,38.5%的学生表示最想学习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知识,而另外20.13%和10.18%的学生分别最想学习就业制度、政策和形势和其他(见表5)。集体化统一授课,“众口难调”,教师很难顾及到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故学生对现有的就业指导课愿望强烈,但满足感弱。

表5 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最想学的就业知识

(2)理论研修的多,但实践实习的少。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而忽视学生就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更少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等需求,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却渴望就业指导课能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与就业市场对话,与就业单位对话,与职场精英对话,与毕业校友对话,更希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灌输。例如,当被问及“你希望如何来学习就业指导这门课”时,分别有32.3%和28.1%的学生赞成通过调研就业市场、走访企业和校友的形式来学习这门课程,也有23.23%的学生选择聆听职场精英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该课程,只有11.95%的学生选择学习理论的方式来完成该课程学习。在其他开放式问题中,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课堂激情高涨,师生互动频繁(见表6)。

表6 大学生希望学习《就业指导课》的方式

(3)课程通过率高,但评价不科学。就业指导课易考,好过,这是许多大学生的统一认识,回收到的调查问卷显示,此课程重修率只有1.5%(见图2)。[4]

图2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成绩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该课程通过率极高。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该课程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学习质量评价缺少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评价方式单一,诸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仍是以纸笔测验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评的,这种以考代评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探讨

为了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思,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现立足于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实际情况,对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的改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三性兼顾、三段分层、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在“三性兼顾、三段分层、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中,学习课程可分为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三个模块,“三性”即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实用知识的针对性和理论课程的科学性。“三性兼顾”就是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又重视实用知识的针对性性,还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使课程的这三种特征能得到协调发展;“三段分层”是指在大三的上学期主要讲解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有大体了解,大三下学期讲解基础知识,让大学生明晰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四上学期讲解实用知识,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现实参考和指导;“实践导向”是指在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这三板块中,要突出实践的主导作用,兼顾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发展(如图3所示)。[4]

图3 “三性兼顾、三段分层、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示意图

1.分块设置内容,彰显课程设置的区分度。要增强《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根据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需求有区别的分类设置内容。据调查,一般大学在大三开始开设此项课程,主要为即将找工作的大四做准备。此课程设置分三期完成,在大三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为此,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就业和职业方面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法律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常识,同时,帮助学生在大三的分水岭阶段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大四上学期就是实战的阶段,这阶段主要给大学生指导一些实用的东西,包括对自己专业就业市场行情的分析、未来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前景、简历制作、职场礼仪和自我营销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怎样找到份理想而又务实的工作。

2.调整课程导向,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以三大知识类型板块为基础,以“实践导向”为原则,《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课程的指导价值。《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初次涉入职场,职业和职场上的知识欠缺,许多学生指望就业指导课提前了解点知识,为此,这门课程对大学生来讲很重要,期望值高,他的指导性很强。二是要强化课程的实践价值。职场和就业市场瞬息万变,气象万千,大学生如何取胜于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如何在多样和多向选择中作出英明的抉择,如何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找准自己的方向,都需要老师指导,《就业指导课》当然责无旁贷,为此,实践性是《就业指导课》应有的属性。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学习阶段和考评方式上,都强调实践导向,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

3.改革课程教学,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教法上,教法的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又在于教师上。在“三性兼顾、三段分层、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中,我们增加许多内容,便于教学改革的展开,比如在职场礼仪上,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展开教学,在简历制作上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职场制度与文化上,可以应用“现场教学法”,在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内容上,可以应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理论说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倡导“学工结合、校企结合、三方联动”的课程学习方式

“学工结合、校企结合、三方联动”的课程研修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与教、教与习、学与习、校与企的多赢结合,该模式示意图如图4所示。[4]

1.学工结合,增强课程学习的情境性。“学工结合”即学生走出去方式与企业员工走进来方式相结合。学生走出去是指学生走进企业员工身边,聆听他们在职场中的真实故事,观摩他们在职场上鲜活的场景,切实感受职场与课堂的不同魅力。企业员工走进来是指授课教师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来担当,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指导,将学与教,学与习相结合,实现实践导向的目的。学生与职员之间的学工结合,一方面密切了学生与职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优秀的企业家和职员可以给予学生个体足够的关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情感价值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走进员工有助于其更了解职场实际,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成为真正的“反思型学习者”,改变不合时宜的职业理念、工作态度、就业心态等。由此可见,这一方式营造了《就业指导课》学习的情境性,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研修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校企合作,调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教育合作,尤其是就业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为基地,全面打造多方联动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和就业指导的平台,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走的是就业指导与职场实践形结合的开放式的学习道路,有利于学生和就业指导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学习和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就业指导课教育质量的目标。作为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大平台下,有可能找到自己如意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就业指导与职业定位的完美结合,这样一来,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足,积极性会不断提高。

3.三方联动,综合测评,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三方联动、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指学生、高校和企业三方通过学生与员工的学工结合,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基础知识课堂与教学实践课堂的对接配合等途径,多管齐下,综合测评课程学习的效果。这一评价方式不仅做到了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多维评价及全程性评价。[4]例如在课程开展前,通过教师与学生、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互动,可以运用诊断性评价对学生及高校的基础现状及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及教授内容。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基础知识课堂与教学实践课堂及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查缺补漏,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接近尾声时,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究、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实现有效的终结性评价,[4]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机制,提高学习质量服务。[4]

图4 “校企合作、学工结合、三方联动”的课程研修模式

[1]张炳兰.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7).

[2] 黄志梅.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

[3]李志勇,朱巧玲.对就业指导课中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考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9).

[4]梁成艾,陈恩伦.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现状调查——以2010年“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与研修方式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金绍荣(1980-),男,土家族,湖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梁成艾(1970-),男,贵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论。

2011-10-17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设置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医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思考
高校就业指导课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关于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