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2-11-08 06:55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体育教师文献

陈 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体育系,福建 福清 350300)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陈 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体育系,福建 福清 350300)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和反思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认为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目前还没能引起体育教育界学者足够重视,提出以往的研究缺乏全面和深入、方法手段简单、本土化程度不高、纵向追踪研究极少等问题,并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提供参考意见,为根本解决倦怠问题抛砖引玉。

职业倦怠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存在问题;反思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超强度工作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1]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从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3个维度对职业倦怠进行深度诠释,并编制3个版本的职业倦怠量表(MBI),即通用版、教师版、服务行业版。至此,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我国职业倦怠研究相对滞后,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是如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2006年,发表的论文数在2007年显著增多,2008年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显著增多,其中,李国红等人自编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量表,[2]之后至2011年体育类核心期刊仅出现2篇此类文章。一部分研究是以Maslach研究的结果为依据,主要从个体层面、工作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分析、综述。另一部分研究同样依据Maslach研究的结果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统计学分析,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的主要是这类文章。总体而言,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尚存差距,尤其在纵向实证研究方面。

1 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篇名和关键词为“职业倦怠”和“高校体育教师”字样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共进行两次检索。此外,为解决2011年下半年论文入库的滞后性问题,又通过百度搜索进行同样的搜索。一共收集到1999年至2011年发表的与此相关的文献59篇。需要说明的是,样本遴选的标准是专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对那些涵盖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或泛指体育教师的文献不在之列。

(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文章发表年代、发表刊物和涉及地域,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时间分布

过去13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主要增长出现在2007年及以后(见表1)。说明倦怠现象已逐步引起高校体育界的重视,但与其他服务性行业的职业倦怠研究相比,论文数量仍然明显偏少。

表1 1999年~2011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n=59)

2.2 刊物分布

经过对文献的统计分类,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论文(n=59)主要发表于4类刊物,,分别是体育核心期刊(以当年G8类核心目录为准)、一般体育期刊(包括非核心体育学院学报)、本科院校学报和其他刊物,具体分布见表2。在统计时还发现,11篇核心期刊文献有7篇出现在2007年和2008年,说明这个时段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及学术界的相对重视,是研究的高峰期。但整体质量偏低,反映学术界重视程度不够。

表2 1999年~2011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刊物分布情况(n=59)

2.3 涉及的地域分布

59篇论文中有22篇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共涉及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新疆、湖南、浙江、湖北、陕西、山西、福建、安徽、辽宁、宁夏、甘肃等15个省、直辖市。

2.4 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

(1)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绝大部分论文都是以Maslach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对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3个维度进行分析、考量。问卷调查结果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主要结论及影响因素。2004年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教师是职业倦怠五大高发人群之一,59篇论文中综述性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结论与之吻合。22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的论文涉及15个省、直辖市,其中,对13个省市的结论是职业倦怠普遍存在,另两个省市的结论是整体上不是很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出现了两种不太一致的结论,主要是调查对象、研究方法及时间不同而致。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李国红等人的研究认为,北京市重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且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高于女教师;31~50岁年龄段的职业倦怠程度普遍较高;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层面上差异显著;每周上课在12~16学时的教师表现得更为严重。[3]王恒等人的研究显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自我成就感整体上随教龄的发展呈U型发展趋势;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成就感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职称在情感衰竭和自我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4]邵锡山等人对山西的调查发现,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整个教学生涯中都存在倦怠现象,不同阶段程度不同。其中,13~l8年教龄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总体呈“双峰型”的发展趋势。倦怠程度与教师在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5]

井玲对武汉高校研究的结论是武汉高校体育教师目前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对突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A型性格正相关;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6]闫晓等人认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情绪衰竭和较低的个人成就感。感受到较高的来自科研、职业期望及自我发展的压力,同时还感受到相当程度的来自工作因素、组织气氛及学生因素的压力。[7]郝明认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情绪衰竭相对突出。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相关,职业自我概念中工作满意、师生关系和人际知觉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

综合来看,59篇论文的研究主要从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方面展开,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性别的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较为集中的结论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省、市比较严重;二是高校体育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均存在个体差异;三是高校体育教师在情感衰竭及低成就感方面较之去个性化具有显著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工作负荷重,家庭及工作压力大;二是职业社会地位低,付出努力却得不到重视;三是收入不高且职业发展渺茫;四是工作环境差;五是个体职业定位不准。

3 反思

3.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全面和深入,方法简单。经过归纳对比发现,1999年至2011年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理论性分析综述和问卷调查研究。其中,理论综述文献远多于问卷调查文献。理论性综述文献大多停留在点和面上,缺乏全面和深入探究,缺乏权威理论支撑;问卷调查文献大部分的样本偏少。文献基本是使用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进行研究,极少使用个案法、实验法和质化研究。研究方法和类型简单粗放,缺少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纵向追踪研究。

(2)研究存有功利性。为了待遇、为了职称而进行的研究难免落入俗套,难免粗制滥造。经过对文献作者的年龄、学历、职称与其对应的文献对比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存在职称及学历需求,当然,不能以此为据,就断定作者的动机。但其中有部分文献出现框架、内容、结论与其他文献雷同,研究流于形式,缺乏说服力,且拼凑迹象明显,确实让人生疑。

(3)研究工具本土化程度不高。实证研究方面,目前国内用于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工具多直接搬用国外量表,少见其编修说明。[9]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同样如此,22篇实证研究的文献采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是沿用Maslach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的3维模型,其量表计分方法大多采用Likert scale,有5分、6分、7分。极少数的研究对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进行了修编,但其信效度值得商榷,即使部分问卷经过编制者检验具备了很高的信效度,却依然缺乏更广泛的运用及检验。概言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呈现出研究理论模型过于单一、本土化研究工具缺乏、本土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无法回避。

(4)研究水平尚待提高。过去13年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水平偏低,仅有18.7%的文献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大部分文献发表的刊物层次不高,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系统性缺乏,没有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和特质,没有抓住高校体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对揭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3.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引发的思考

教师是职业倦怠五大高发群体之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论证。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尚需深入和完善。虽然研究者对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从个体、工作、组织层面进行了广泛挖掘,对教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这些都是点和面上的探索,仅仅揭示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是一种适合所有职业的通用探索,缺乏体育职业特质,缺乏本质探索,对解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探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职业看法,虽然我国的相关研究表明,Maslach的MBI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但毕竟是舶来品,可能水土不服,如果生搬硬套,对探究事物的本源无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职业倦怠源自高强度工作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这种压力有精神方面的,也有身体方面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社会职业歧视和相对剥夺感,这是中国重智轻体的传统文化所致,其次来自文化素养和科研(职称评定等)。毫不夸张,高校体育教师的精神压力大过身体压力,这就是中国国情。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压力源。

(1)职前培养目标思考。教育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中国职前体育教师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以至于造成了极大的人才和资源浪费。全国有多少高校在重复着“不求回报”的无效教育,还在不计成本地重复生产着不为社会所需的“产品”?[10]这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诟病,也是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真实写照。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该怎样培养人?首先必须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目标是一种导向,它可使教育者调动自己的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竞争心理的驱使下,想方设法不断创设新的计划、方法、条件,以求尽快达到目标。人类的一切活动,目的越是明确,越是具体,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小,困难就越大。所以,目标太多、太模糊就等同于没有目标。因此,制定教育目标,一定要剔除假、大、空。

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过于宏大的目标应该重新认真思考。建国之初,体育专业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适当培养一批教练员和体育干部”,60年代提出的目标是“必须全面扎实地学好并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群众活动、业余训练的需要”,之后几十年基本定位在“体育师资”。这些目标的指向还算基本靠谱。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这种目标定位,貌似冠冕堂皇,实则混淆视听,让教育者无所适从,受教育者叫苦不迭,是典型的假大空。试想,凭借目前中国高校体育师资的观念和实力,能培养出几个如此“复合”的人才?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11]它明确指出,体育是教育,是运用健身知识、技能,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发生的教育活动。所以,它的目标定位应该从教育能力、健身知识、运动技能、科学方法几方面考虑,重点在科学健身方法。时代发展至今,健康已成社会问题,学校和社会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政策的制定应尽快促使职前体育教师的培养解除枷锁,回归本原。唯如此,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才有意义,职业倦怠的发生率才可能降低。

(2)职业价值思考。任何职业存在的价值在于职业自身价值,不在于专家抑或政策赋予的价值。职业自身的价值来源于社会及人的需求,来源于自身固有特性,重要的是怎样挖掘和利用。很显然,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自1903年产生至今,在不断挖掘中已承载太多时代烙印,依附着政策的推动,自身价值显得扑朔迷离。体育人说法各异,学术界争论不休,把很简单的问题弄得异常复杂。体育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它来源于人和社会需求及自身特征,社会需要发展,生命需要强大,离不开体育教育,离不开体育教师。因而,它的职业核心价值在于“用教育手段,使生命更强大”。它可以教会人们怎样用运动手段“让生命更强大”,毋需讳言,体育教师职业的存在价值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然而,体育教师职业的“含金量”为什么经常遭到质疑,导致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源于职前培养目标偏差致使“技术教学论”一统天下。相当一部分专家和体育教师不愿丢弃安身立命的“技术本钱”,认为惟有技术才能证明自身存在价值。张洪潭教授“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的有序传承”[12]尤具代表性。造就了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同一简单技术的奇特现象,为解释这种现象,部分专家学者大找托辞,抛出“技术健身”论调。殊不知,技术并不是体育教育的本质,它只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和载体,不能将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混为一谈。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大多数受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对体育课周而复始的技术教学持懒散态度,厌学情绪明显。偏激的人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此观点甚至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及所谓学者认同,碍于教育政策,不敢或不便明目张胆而已。

不难想象,高校体育教师处在这样一种不利于职业发展的大环境中,很难体验到职业愉悦感,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而,高校体育教育研究急需产生大量推进性成果,以促使管理者改变现有培养模式,以凸显职业价值为主线,使体育教育回到科学轨道,回到教育轨道。探索运动与健康奥秘,教育人们怎样运用科学运动手段获得强健体魄。而不是高举“生命在于运动”的大旗指手划脚,也不是简单的教技术,更不是喊口令做裁判或组织竞赛,这些不是体育教师职业本性。教会大学生怎样科学地运用运动手段健身才是高校体育的本质特征和灵魂,这是职业价值所在,也是提高职业地位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1] 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 -165.

[2] 李国红,王力男.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51-252.

[3] 李国红,高嵘,苑文燕.北京重点高校公体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86-88.

[4] 王恒,李玫红.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学报,2009(15):88-89.

[5] 邵锡山,刘瑶.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J].体育学刊,2008,15(8):57-60.

[6] 井玲.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武汉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82-85.

[7] 闫晓,郭风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和压力源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6):572-573.

[8] 郝明.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7):63-66.

[9] 李芸,李辉,白新杰.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1015-1016.

[10] 郭立场.就业率,高校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信息报,2006-12-01(2).

[1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0.

[12] 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81.

Review and Reflections on PE Teachers’Job Burnout in Our Country

CHEN 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 350300,China)

By literature research,review and reflections on the status of PE teachers’job burnout in colleges,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is problem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by PE schol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not comprehensive and deep,the methods are simple,the degree of localization is low and the longitudinal study is little.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is phenomen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to solve college PE teachers’job burnout.

job burnout;college PE teacher;existing problem;review and reflection

G807

A

1009-3907(2012)08-1018-05

2012-02-27

陈平(1965-),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体育教师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