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临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所引发的靶器官损伤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1]。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中以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为主,目前临床应用的有α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α1受体阻滞剂[2]。本次研究以左旋氨氯地平作为对照,客观的对甲磺酸多沙唑嗪的疗效与安全性作出评价。
将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为25~72岁;病程为1~23年;轻度高血压13例,中度高血压16例;就诊时收缩压(SBP)为(156.07±11.60)mmHg,舒张压(DBP)为(100.09±5.73)mmHg。观察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23~73岁;病程为1~24年;轻度高血压11例,中度高血压18例;就诊时SBP为(157.31±11.58)mmHg,DBP为(100.24±6.09)mmHg。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于入组前2周停用其他降压类药物。对照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口服,1次/d;治疗中如DBP≥90mmHg,则将用量增至5mg;6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甲磺酸多沙唑嗪2mg,口服,1次/d;治疗中如DBP≥90mmHg,则将用量增至4mg;6周为1个疗程。
1.2.2 疗效评价方法
一疗程后测量血压水平,以DBP下降10mmHg及且正常或下降20mmHg及以上为显效;以DBP下降10mmHg以下但正常或下降10~19mmHg为有效;以血压未见下降或有升高为无效。降压作用谷峰T/P比值,监测动态血压每小时均数,以服药后的1~8h内,血压下降幅度最大的1h平均值为作为峰值;以下次服药前1h血压下降平均值作为谷值;谷值均数除以峰值均数为谷峰T/P比值[3]。同时统计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2.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统计学专用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后SBP及DBP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明显差异性。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T/P比值、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性。两组对比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T/P、不良反应及治疗后血压水平对比表
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长效的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拮抗剂,除了具有二氢吡啶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的高度选择性外,还具有特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其血浆中的半衰期较长。左旋氨氯地平可平稳降压,对交感神经不发生明显的激活作用。甲磺酸多沙唑嗪属于一种长效的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口服1次降压作用即可维持24h,长期服用后未见耐药性且在较少发生心动过速、血浆中的肾素升高,与其他高血压治疗药物联合应用时亦可协同起效。另外还可有效改善多种冠心病易感因子,明显促进脂类的代谢,对于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4]。
具备较长半衰期的药物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控制24h以后的谷值血压,才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磺酸多沙唑嗪与左旋氨氯地平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两药T/P比值均>60%,提示两药1次/d口服后均可维持24h稳定降压,均具有降低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两药在用药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因此两药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吕燕春,陈玉婷.左旋氨氯地平和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1,23(6):184-186.
[2]谈中茹,张煜,焦青萍,等.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试验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2(1):36-38.
[3]唐斌,诸俊仁,蔡乃绳,等.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复方厄贝沙坦降压作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4,31(2):114-115.
[4]赖泽仁.甲磺酸多沙唑嗪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6):200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