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庭
(广州市番禺区东涌医院,广东 广州 511453)
小儿腹泻[1](infantile 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小儿腹泻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尤易发生。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本次选择我院一年内接诊的腹泻患儿100例,进行对比治疗,现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的腹泻患儿100例,年龄在6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1.6岁,其中6个月~2岁患儿83例。秋季发病者68例,夏季发病者27例,其余季节5例。感染性腹泻71例,非感染性腹泻29例。其中8例患儿有血便。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对照表
根据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小儿腹泻诊断标准如下:①多以夏秋发病,人工喂养发病率高。②有大便次数增多的胃肠道症状,重型腹泻还常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③大便常规检查。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大便有较多白细胞。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多为水泻,多伴有脱水症状。
1.3.1 西医治疗
1.3.1.1 饮食疗法
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用稀释的牛奶或奶制品喂养;儿童则采用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h,但不禁水[3];病毒性肠炎为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者,可采用去乳糖饮食。若未改善,需考虑蛋白质过敏引起的过敏性腹泻,改用其他种类的饮食。
1.3.1.2 液体疗法
口服补盐夜纠正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衰竭者。轻度脱水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少量频服,8~12h将累计损失量补足。
静脉补液用于中度以上脱水,病情重、呕吐腹泻剧烈或腹胀患儿。制定“三定”,即定量、定性、定速。第1天补液:①定量。补充累计损失、生理需要及继续损失的液体总量,根据脱水的程度确定。轻度脱水时约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②定性。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③定速。先快后慢,重度脱水或有休克表现得应尽快补充血容量,可用等渗含钠液20mL/kg,在30~60min内快速输入。累计损失量每小时8~10mL/kg,8~12h补完。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宜慢,每小时5mL/kg,12~16h补完。④纠正酸中毒。轻度的酸中毒可随脱水的改善而纠正,重度酸中毒用1.4%的碳酸氢钠纠正。⑤钾的补充。低钾的纠正按照10%的氯化钾每日1~3ml/kg计算,浓度不超过0.3%。补钾的原则是见尿补钾,患儿若饮食量恢复为原来的半量可停止钾的补充。⑥其他电解质的的补充。若出现手足抽搐则由经脉缓慢推入10%的葡萄胎酸钙5~10mL。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量应根据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补充,病情明显缓解者可改为口服补液。生理需要量则按每日60~80ml/kg计算,用1/3张含钠液补充,能口服则减量;继续损失量的补充原则为丢多少补多少,一般给1/3~1/2张含钠液。
1.3.1.3 药物治疗
①控制感染。根据大便培养和药敏试验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免疫力低下的患儿选用抗生素。病毒性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不用抗生素。②微生态疗法。选用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杆菌、需氧芽孢杆菌等菌制剂。可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③肠粘膜保护剂[5]。可选用蒙脱石粉,能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
1.3.1.4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主要是积极寻找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做好液体疗法、营养治疗和药物疗法[4]。
1.3.2 中医治疗
①常证:湿热泻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风寒泻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伤食泻用保和丸加减;脾虚泻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泻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②变证:气阴两伤用人参乌梅汤加减;阴竭阳脱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同时配合小儿针灸和推拿治疗。
1.3.3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区别
对照组未给予中医治疗,其余治疗均与治疗组相同。
治疗1个月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大便检查,将疗效分为3级。治愈:大便的次数及大便的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好转:大便的次数减少,大便逐渐变得稠厚。无效:患儿的腹泻未改善。
两组内及两组间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1.5处理。显著差异为P>0.05。
100例患者中,1例患儿出现迅速的循环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13例患儿给予口服补液纠正脱水,36例患儿给予静脉补液。24例患儿出现电解质紊乱并给予纠正,治疗组的50例患儿均经辨证论治后给予中药治疗2周,平均比治疗组治愈快4d。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72%。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照表
西医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及预防并发症为原则。急性腹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及运用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可减轻胃肠道负担,可缓解腹泻症状,但饮食控制应适当,应注意补充机体的生理需要量。液体疗法可纠正急性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方药,可协助西医的补液及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同时配合小儿推拿和针灸等外治法可刺激胃肠道神经,减少肠道分泌,减轻腹泻症状。
[1]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5-124.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0-217.
[3]曹红,李政.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J].陕西中医,2008,29(11):17.
[4]王永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5):19.
[5]刘研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