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非均衡现象探究——基于泰尔指数的视角

2012-11-06 06:35林佳丽
闽台关系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泰尔城乡居民差距

林佳丽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利用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凭借地理人文优势迅速崛起,30多年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然而“效率优先”的原则却带来了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福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福建的障碍。因此,全面探析当前福建城乡居民收入非均衡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对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福建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关于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相关的文献较多。许多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农村的财政投入”等视角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见解。如,王秀(2011)认为长期以来失衡的城乡发展政策和因此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原因。董文可(2011)认为,城乡居民教育和就业差异是导致城乡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龙翠红(2011)认为,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力量,将改善城乡收入非均衡发展的现状。黄天柱(2011)认为,城乡金融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农村融资困难,农民缺乏资本来源,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造成农民经营性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陈元刚、周冲(2011)认为,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异造成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差异,从而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汤林闽(2008)从财政支农的角度分析收入差距的扩大,认为只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等,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总的来说,以上文献较好地分析了近年来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而本文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Theil指数这一分析工具,对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非均衡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城乡居民收入非均衡程度的测量方法选择

研究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非均衡问题、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以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为基础,这就需要一些测量收入差距的方法。测量收入差距有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两种方法,而绝对收入差距虽然能体现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绝对数额,但它忽略了收入的基数差异。因此,要全面衡量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主要是采取相对收入差距方法。国际上衡量相对收入差距的方法通常有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法、泰尔指数法等,其中泰尔指数是用来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而就目前来看,泰尔指数法是较为成熟的方法,因为泰尔指数法具备一些优良特性,如收入所有者无关性原则、相对收入原则、庇古-戴尔顿转移原则、规模大小不变原则、可分解性原则。泰尔指数在具备其他收入差距测量方法所具有的特性外,还满足可分解性,因此运用较广泛。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法来对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非均衡程度进行测量。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衡量组内收入差距和组间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泰尔指数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仅考虑了相应区域人均收入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还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因而能更准确地反映收入差距问题。

目前国际通用的泰尔指数公式是[1]:

泰尔指数具有可分解性,因此:T=TW+TB

T、TB、TW、Twi分别为总泰尔指数、组间泰尔指数、组内泰尔指数、每个基本单位内部泰尔指数。Y、N 代表整体总收入和总人口,Yi、Ni代表第i个单位的总收入和总人口,Yij、Nij表示第i基本单位中j地区的收入和人口。

泰尔指数值分布在0~1之间,其数值越大,越接近于1,说明个人或地区间的收入不均衡程度越大;数值越小,越接近于0,说明个人之间或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均等程度越小。

三、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非均衡程度测量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主要以2000~2010年(除2004年以外)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10年数据(包括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各市县城镇和农村人口等)为基础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福建省各辖区统计局网站、2000~2010年《福建统计年鉴》等。由于2004年各辖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据缺失,统计难度大,故本文省略了2004年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另外,2000~2010年间统计年鉴中有关各市县人口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了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一些技术处理。如年鉴中在各市县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数据统计上,2005年之前采用年末户籍统计方法,而2005年之后采用年末常住人口统计方法,为了统一口径,本文统一采用年末户籍统计口径的数据。由于2005年之后各市县年末户籍人口无城镇和农村人口划分,而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划分,因此本文利用各市县年末户籍人口和年末常住人口中的城镇化比例,来计算各市县城镇和农村人口。

(二)模型应用

本文根据泰尔指数的思想,以市县为单位构造福建省总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城镇或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以及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

定义t为全省总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城镇或农村两个地带,j表示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等福建省的九个辖区。Yij表示i地带(城镇或农村)中j市县的居民收入。Nij表示i地带(城镇或农村)中j市县的人口数。Y表示全省居民年总收入,N表示全省总人口数。

定义TB为福建省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

Yi表示福建全省城镇收入或农村收入,Ni表示福建全省城镇人口或者农村人口。

定义Twi为福建城镇或者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

定义TW为福建省城乡内部收入差距

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福建全省收入差距可以分解为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则有:

(三)结果分析

根据泰尔指数的测算公式,可以算出全省总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城乡间以及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T、TB和TW,并算出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和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对全省总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的贡献率,以期找到全省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从城乡收入的泰尔指数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全省市县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以2007年为拐点,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并稳定的趋势。全省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0346一直上升到2007年0.1259的顶峰,扩大了2.64倍。而2008年只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微微下调,并在2009年得到稳定,而到2010年又降为0.1199。其最终值0.1199是2000年0.0346的3.47倍。总体上,福建省收入差距扩大势头较猛,如图1所示,全省总收入的泰尔指数线呈较大幅度上升趋势。

表1 2000~2010年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泰尔指数

通过分解后的泰尔指数显示:

第一,福建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各市县收入的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0122上升到2003年的0.0145,扩大了0.19倍,幅度较小,而从2005起到2010年该指数逐步缩小,2010年该指数为0.0082,与2000年相比缩小了3.28。说明福建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几年的小幅度扩大后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总体上往缩小方向发展。

第二,福建省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波浪式的小幅度扩大趋势。城镇市县收入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0081扩大到2001年的0.0093,在2002年回落后,2003年开始一直上升直到2006年的0.0126,而2007、2008年又是回落,在2009和2010年反弹,最终达到0.0166,相比2000年,扩大了1.05倍。总体上看,其扩大幅度较小。

第三,福建省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呈大幅度扩大趋势。福建省城乡间居民收入泰尔指数由2000年的0.0262一直上升到2007年0.1141的顶峰,扩大了3.36倍,远大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而福建省城乡间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虽然在2008年到2010年有所回落,但幅度很小,总体上看,福建省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幅度较大。

第四,与城乡间相比,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变动趋于平缓,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率较低(城乡内部以及城乡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说明城乡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幅度很小;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上升幅度大,且与总体泰尔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并都以2007年为拐点,说明全省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整体上看在波动起伏中呈上升趋势(从75.65%上升到87.65%),也说明了福建省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因此,统筹福建经济,构建和谐福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图2 2000~2010年福建省城乡间和城乡内部收入差距对全省收入差距贡献率

四、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鉴于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探讨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以下将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人力资本、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财政金融四个方面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作出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不均等

福建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建国初期,我国为了实现工业化的需要,通过农产品定价的“剪刀差”支持城市的发展,同时通过城乡之间严格的户籍分割管理制度来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不平等。福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首先,使得城乡居民在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利用方面处在不平等的地位。由于农村在各种制度上处在劣势地位,使得农村居民无法获得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福利。其次,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则农村居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二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村过多的人口追逐有限的农业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进而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于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关键性作用。因而要缩小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在于积累农村人力资本。目前福建省农村虽然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具体表现为:一则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城市普遍具备的现代教学设施,使教师缺乏教育创新的载体,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二则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地区福利偏低且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导致很多优秀教师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而留守的教师授课水平较为有限,这势必影响农村的教育质量。三则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不足。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培训经费短缺的问题,使得农村居民整体职业能力、生产技能难以提高,影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进城农民工的就业。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前福建省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疾病、自然灾害、上学贵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加剧了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低。我省农村居民参与农保的积极性低,农保覆盖率偏低,据统计,2009年,我省只有150万人左右参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覆盖率仅为11%,离全社会保障覆盖率7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医疗水平较低。尽管近年来我省加快医疗保障的建设,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已开始试点并不断推广,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较滞后且服务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农村医疗设备较落后、医务人员匮乏,导致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规范,存在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享受不到公正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是城镇建设的主力军,但却一直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享受不到国民待遇,他们遭遇失业、工伤、疾病等只能自己负担,这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社会保障工作受阻。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使得保障工作的进展受阻,出现保障水平低或者有些贫困户的保障金难以落实的问题。

(四)财政、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从总体上看,一则福建省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相比于城镇,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仍然偏低。据统计,2010年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42亿元,其中,城镇投资7460.07亿元,农村投资813.34亿元。2011年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19.47亿元,其中,城镇投资9374.83亿元,农村投资744.64亿元。[3]可以看出,福建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从9.17上升到12.59,说明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偏低。二则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农民集资难。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又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大,因而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资金需求望而却步。又由于农村贷款额度小,手续繁杂,金融机构贷款收益低,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少,金融服务缺位。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因资金不足而受限,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

五、缩小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城乡公平竞争环境

削弱并瓦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构建和谐福建的必然选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其消除需要长期并持久的努力,其根本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第一,走农村城市化道路,促进农村非农化。城市化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转非,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因此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走城市化道路。走城市化道路,关键是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建设辐射农村经济。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为前提进行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选择人口多、乡镇企业分布密集的乡镇来组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另一方面,农村小城镇建设须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要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非农化,走农村城市化道路。

第二,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阻碍着福建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别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象征,维持着城乡封闭的格局,阻碍了农村的城市化。因此,应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口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改革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根据人口的变化规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公平的机会;应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逐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发展政策。

(二)紧抓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日趋增强。因此,要缩小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方面要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必须不断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一方面,中央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和财政倾斜,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中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室以及寄宿生宿舍楼建设,提高教学设施水平。同时应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纳入享受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的职工行列,提高农村教职工的工资福利水平,这样既有利于防止农村优秀教职工流失,又能吸引城镇优秀的中高级教师下乡,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倡导办学,协助省教育局工作,组织并管理好农村义务教育日常事务;要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的人事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考评和监督机制,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招聘录用以及调配的工作,保证农村师资力量。

第二,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投资力度。政府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应增加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政府还可引导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以及职业技能协会的建立,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能力和生产技能,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充足的人力资本。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并推广社会保障试点工作

缩小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农村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要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应坚持广泛覆盖、重视特殊困难群体的原则,具体可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保证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政府须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调动农村居民农保的积极性,提高农保覆盖率。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一要统一配备城乡医疗资源,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二要通过法律规范农村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营,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改革体制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第三,抓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维护农民工权益。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其社会保障工作存在很大缺位。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安全,应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具体保障措施可据其流动性而定。

第四,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方面,要保证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补贴落实到位,加大保障金补贴额度。政府应落实好保障金的补贴政策,提高农保的社会化,改变农村居民实质上自我储蓄的农保模式,提高居民农保的积极性。同时可提高农保的政府补贴比例,增加低保财政补贴额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应实行多元化保障金集资形式。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加大社会宣传,动员社会集体或个人力量参与到救助和捐赠的活动中。

(四)加大农村财政倾斜和金融体系建设,创造农村发展宽松的金融环境

第一,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财政倾斜。福建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的水利、道路、通信等发展状况落后于城市,且由于管理资金不足,导致了水利灌溉、抗旱等农业设施的老化,加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因此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交通网、电网以及水利等生活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同时利用优惠的税收、贴息政策等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推动农村科研机构和科研协会的建立,促进农业和科技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兴农。

第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宽松的农村信贷环境。一要以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新信用社组织模式,提高其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二要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四大行及各种股份制银行入驻农村,为农业规模经营、乡镇企业的建设创造宽松的信贷环境;三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发展民间小额信贷,引导农民发展基金互助组织,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同时加强对民间信贷运营机制的规范管理,减小民间信贷风险。另外,可考虑将民间信贷纳入国家金融的监管范围,为其提供合法的平台,降低其交易过程中的成本。

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国家政策支持是基础,要不断落实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各方面的支持,协调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共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苑林娅.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1):31-32.

[2]巫望群.以人为本 福建公共财政点亮“新农村”之光[EB/OL].(2006-02-10).http://www.hxcjd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0.

[3]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省统计局.2010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2-23).http://www.stats fj.gov.cn/tjts/tjgb/0201102230012.htm

猜你喜欢
泰尔城乡居民差距
百忍寺
百忍寺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幽默救命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关于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