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与产品差异化关系分析

2012-11-06 06:34卢煜雯
闽台关系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市场份额商业银行顾客

卢煜雯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起,银行业也被纳入产业组织学的研究范畴。[1]综观国内研究情况,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作为企业众多竞争行为之一,在银行业产业组织相关研究中多被作为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中的一个分析要素,仅就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做简单的定性分析就被粗略带过。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银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进行了一些思考[2-4],但是大体上看,目前针对银行业产品差异化战略所做的各项研究中,从研究对象看,大多学者对银行业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是以微观的银行企业为出发点,研究产品差异化对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弊,而未见有学者从中观的角度出发,从产业组织的高度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动与银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实施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当前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海外风险扩散的影响与国内实体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稳健而富有活力的金融体系是维护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屏障,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将对其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并传导于实体经济的运行。行业内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是评价其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引入了现代博弈理论之后可以证明,产品差异化作为企业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手段,也对行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

鉴于此,并考虑到当前学术界对产品差异化程度对市场结构影响的研究空白,本文将从分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及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出发,就银行产品差异化程度对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动分析(2004~2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大的格局,设立起四家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此阶段,商业银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基本结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为商业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寡头垄断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为更为直观地考察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动情况,选取商业银行业2004~2011年数据,计算商业银行的行业集中度指标CRn,文中所采用的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银行年报。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文中所采用的商业银行业数据仅包括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共16家(股份制中渤海银行因建立年限较短,财务数据不足,且规模较小,将其排除不影响整体分析的结果,故不包含在分析范围内),不包括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首先计算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图1显示,在2006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指标CR4均在75%以上,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是垄断II型,市场高度集中,四家国有银行在吸储能力上具有极大优势。但是2006年以后,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CR4指标逐年下降,市场结构转向寡占程度较低的垄断III型,市场结构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当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可以说是政府授权的行政垄断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国有银行必然在各项业务上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天然的优势,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相对较小,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内部的竞争情况,把四大国有银行剔除出考察的范围,在剩余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计算新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4′。该指标显示(见图2),在剔除国有银行之后,银行业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形成的仍然是一个寡占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结合CR4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呈金字塔形结构,四大行位于塔顶,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中等规模银行位于塔中,在剩余的市场份额中占主导;大量的小型商业银行位于塔底,竞争银行数量最多,但占据的总体市场份额却最少。

图1 2004~2011年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n=4)

图2 2004~2011年银行业除四大银行外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n=4)

图3 2004~2010年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变化情况(n=8)

进一步考察行业内规模最大的8家银行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8。结合图3 发现,CR8与CR4大体上保持着相同的变动趋势,但2004 年到2007年的CR8指标均超过85%,大部分资源仍然掌握在少数几家大银行手中,2007年后,CR8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较小,以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寡占程度相当高。结合CR4指标,可以推测,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正处在由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缓慢过渡的过程中。

三、中国商业银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分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5]

(一)客观条件差异化分析

若不考虑不同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在功能以及服务等相关方面的差异,对于顾客来说,在选择银行产品供给方时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距离银行网点的距离,因此不同规模银行间的客观差异就体现在银行网点数量与区域布局的差异上。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点遍及全国,2007至2011五年平均机构总数是其他银行的8.59倍,其他股份制银行以及地区商业银行的规模难以与之抗衡。即使在当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也难以超越国有银行。银行提供的大多数服务都必须通过分支机构来提供,考虑到获得服务的便利性,网点的数量越多,银行客户从银行服务中获得的顾客价值就越多。客观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大型银行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短期内,这种客观条件差异化带来的竞争优势都不会消失。

(二)银行业务差异化分析

1.业务内容差异化。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决定其产品的纵向差异化程度,即产品质量上的差异化程度很低,银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通过横向差异化来实现。但是由于存在知识的外溢,即使某家银行出现了产品设计的创新,其他银行也能够很轻易地进入这个新产品的市场,对创新银行产品的模仿成本极低,由于创新而产生的银行产品横向差异被很快削弱,影响创新银行的积极性。因此各银行业务与服务趋同化现象严重,产品研发创新不足。

2.业务结构差异化。各银行业务结构雷同,存贷差仍然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小型股份制银行较四大国有银行更具活力,但从收入情况看,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对传统收入领域的依赖甚至强于四大国有银行。从产品差异化的层面对此加以分析,很可能是由于各银行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获得服务的便利程度(以网点数量来衡量)成为影响顾客选择的最主要因素的缘故。

3.业务价格差异化。银行两大业务板块中,存贷款业务的价格即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受到国家管制,不随市场供求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间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存在比较明显的“领导-跟随”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为2004年农行率先对银行卡征收10元年费后,其他三大国有银行也在短时间内相继表示将征收年费,而部分中小型银行(如光大银行)出于争取市场份额的考虑仍然免收年费。因此各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价格差异。

(三)银行经营战略差异化分析

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其市场定位和核心价值,对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至关重要。由于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量化的分析,因此在此采取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把16家样本银行按其总资产规模大小分为三组,从每组中随机选取一家银行作为相似规模银行的代表,对其各自的经营战略进行比较以考察其经营战略的差异化情况,把三家代表银行按其规模大小列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三家银行的经营战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大力争取中小企业客户。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是各家银行竞相追逐的优质客户群体,表1所列的三家银行均以争取中小企业客户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战略目标之一。二是资金重点投向政策支持产业。国家经济政策支持的新兴、热门行业以及传统的垄断产业(如石油、电力等)成为银行资金资源投向的首选。三是区域布局趋同。尤其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中小型银行对自身市场定位缺乏充分认识,盲目进行全国扩张。以上三点是我国银行制定经营战略时存在的普遍问题,银行在经营战略上的低差异化影响了银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表1 不同规模银行经营战略

四、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产品差异化关系分析

(一)未引入产品差异化的分析模型

为考察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如何在现有的银行机构间影响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从而使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做出如下假定:

1.一座Hotelling线性城市的市场上只存在A、B两家银行机构,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线性城市之中(见图4)。

图4 Hoetlling线性城市

2.A 和B 均只生产一种产品,各自提供的产品在品质、功能以及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客户选择产品唯一取决于离银行机构的距离,以γ表示由于离银行机构的距离不同所产生的产品相互替代程度,则1-γ就表示两家银行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当顾客趋近于A、B间的中点时,γ无限趋近于1,A、B的产品互为完全替代品;当顾客位于A 银行的左边或B 银行的右边时,γ无限趋近于0,A,B的产品几乎不可能互相替代;当顾客位于A 银行与B银行间除中点外任意一点时,0<γ<1,A 与B的产品间存在一定的互相替代性。

3.A 银行与B银行产品的单位成本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AC=MC=C

4.设A 银行的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别为pa、qa,B 银行的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分别为pb、qb,根据Bow ley模型[6],A 与B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其中α>0,β>0,0<γ<1

对(1)进行变换,得到A 与B的需求函数:

A 银行与B银行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两家银行经营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分别对A 与B的利润函数一阶求导,得到:

联立求解(4)式,得到A 银行与B银行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各自定价与产量的均衡解为:

则:

于是有结论1:在本模型中,当A 银行与B 银行均未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时,银行网点的位置成为决定银行市场份额的唯一因素,因此A 银行与B 银行都会向线性城市的中点移动,最终在中点达到均衡(见图5)。在中点上,A 与B的产品对于均匀分布在整个线性城市中的消费者而言都是无差别的,即γ无限趋近于1,此时有:

图5 A 银行与B银行博弈的结果

市场上出现了“伯川德悖论”,虽然此时A 与B 各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但价格竞争仍然成为了他们的唯一选择,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A 与B发生激烈的价格战,均衡利润最终均为0,但却没有达到击败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反而两败俱伤。

如果把这个结论扩展于现实世界,可以得到如下推论:因为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银行有强烈增设网点的冲动,但是中小型银行的资金实力难以与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银行相比拟,网点的铺设速度远逊于大型银行,长此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中小型银行为争取客户展开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另一方面是市场结构的寡占程度不降反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为争取优质客户资源,东部地区以及一二线城市成为各银行铺设网点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也是导致我国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

(二)引入产品差异化的分析模型

现假设A 银行实施了产品差异化战略,如提升了品牌形象,为客户提供了额外的附加效用;B银行未进行差异化。A 银行进行产品差异化的单位成本为c′,实施产品差异化后,每一单位的A 银行产品能为客户提供额外的顾客价值v,除此之外,A 与B提供的产品没有其他不同。

A 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会对B 银行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产生影响,因为顾客在购买与A银行产品功能、品质各方面均相同的B银行的产品时无法享有额外的附加效用,因此相当于在原有价格条件下B银行的产品价格提高v,此时A 银行与B银行的反需求函数变为:

其中α>0,β>0,0<γ<1

变换得到A 银行与B银行的需求函数,进而推导其利润函数:

A 银行与B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分别为:

得到A 银行进行产品差异化后A 与B各自定价与产量的均衡解为:

A 银行实行产品差异化后,可以从A 银行产品的市场价格、市场需求两方面对其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评价,于是有如下结论:

结论2:A 银行产品实施产品差异化后的均衡价格与未实施产品差异化时的价格之差pa*′ -pa*=(γv+2c′)/(4-γ2)>0,因此A 银行在竞争中基于产品差异化战略,通过为客户提供独有的消费体验避免了与B银行的恶性竞争,客户愿意为这种独有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A 银行的产品价格上涨。

但是对于A 银行而言,在施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之前还需要考虑产品差异化带来的好处是否足够大,以能够其所支付的成本,因此A 银行进行产品差异化的前提条件为,即(γv+2c′)/(4-γ2)>0,将其进行变换,条件变为:v/c′≥(2-γ2)/γ

结论3:A 银行实施产品差异化是否成功地扩大了市场份额就取决于新的均衡下,A 银行与B银行各自的市场份额与未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均衡市场份额之差的值是否大于零,A 银行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表现为,即;B银行的市场份额减少表现为,即意味着在新的均衡下A 银行的市场份额q*a′大于B银行的市场份额q*b′,A 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成功使A 银行获得了更强的市场力量。

因为v代表着顾客由产品差异化中获得的好处,c′代表A 银行为实现产品差异化所付出的单位成本,不妨把v/c′看作是A 银行施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效率。银行作为利益主体,只有当差异化有利可图时才会选择进行差异化,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具体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v/c′<γ/(2-γ2)<1<(2-γ2)/γ,此时顾客由A 银行的产品差异化中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小于A 银行为此花费的成本,顾客认为不值得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转而投向B银行。A 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作用适得其反,反而因此丧失了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这种情况下A银行从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的好处不足以弥补其为此付出的成本,因此作为理性主体,A 银行不会选择在产品差异化战略效率v/c′<γ/(2-γ2)时进行产品差异化。

2.当γ/(2-γ2)<v/c′<(2-γ2)/γ,对于部分顾客来说此时购买A 银行的产品仍然是不合算的,因此发生客源的部分流失,但一小部分B银行客户可能受到A 银行独特产品的吸引,转投向A 银行,但新增的顾客少于减少的顾客,因此在此时施行产品差异化战略会使A 银行与B 银行的市场需求都遭到损失。同时,A 银行进行产品差异化的投入同样无法得到弥补,如果A 银行不能预见产品差异化战略效率的提高,A 银行仍然不会选择进行产品差异化,但如果A 银行确信产品差异化效率将会提高,此时的亏损只是暂时的,则会选择忍受暂时的市场份额的减少和亏损,以期给B银行造成打击。

3.当(2-γ2)/γ<v/c′,此时顾客由A 银行的产品差异化中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大于A 银行为此花费的成本,顾客愿意为这种差异化支付更高的价格,B银行的客户纷纷转投向A 银行,A 银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A 银行为实现产品差异化投入的各项成本从价格上涨中获得了补偿,实现了盈利。因此,当A 银行施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效率足够高时,A 银行将毫不犹豫地通过大范围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产品差异化战略能够对银行本身以及竞争银行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但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只有当产品差异化的效率足够高,或是银行确信产品差异化效率将会在今后的期间内提高到足以使银行获益的水平时,银行才会决定实施产品差异化。而产品差异化的效率还受到A与B产品的相互替代性γ的影响,γ取决于银行网点数目与位置,A 与B的网点数目越多,网点所处的位置越接近,在不存在产品差异化的情况下γ越大,产品差异化的效率就越低。

如果把以上分析结论扩展于多家银行竞争的现实世界,各家银行通过研发与创新提高银行产品的差异化效率,在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大型国有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将导致银行业市场结构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中小型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则会导致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散化。

五、结论与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寡占程度仍然较高,大型国有银行的市场力量压倒性地强于中小型银行。其力量强弱对比不仅体现于市场份额的差距,还体现于由于资金实力差距所导致的网点数量的差距。由于各银行提供的产品在功能、服务以及其他附加价值上的差异化并不显著,顾客在选择银行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得到服务的便利程度,网点数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客户的选择。中小型银行的资金实力弱于大型银行,无法大规模铺设网点,只能通过价格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伯川德悖论”现象,一定范围内的产品定价策略上出现了竞争性市场的特征(如中小银行的中间产品业务定价,或是各银行在争取优质对公客户时的定价等)。

但是一旦在市场上引入了产品差异化,只要银行进行产品差异化的效率足够高,就能避免两败俱伤的恶性价格竞争,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变动的结果就是使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发生变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中小型银行推行产品差异化战略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做出调整。但是在现实的施行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两个问题:

一是银行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不同客户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千差万别,在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实行产品差异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由于存在知识外溢,且银行产品的模范成本很低,所以需要由政府在制度层面对银行产品的知识产权做出明确的界定与保护,以维护创新银行的研发积极性。

[1]张磊.银行业的产业结构、行为与绩效——从产业组织学角度对银行业进行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3):2-9.

[2]林谦.金融品牌、差异化营销与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深圳银行业品牌竞争的实证分析及其策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4(5):30-34.

[3]徐旻.企业网上银行业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J].江苏商论,2007(2):150-153.

[4]迟明海.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具体策略[J].金融论坛,2004(5):41-45.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6.

[6]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史东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0.

猜你喜欢
市场份额商业银行顾客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通信芯片市场份额 有望超越计算机芯片
上海市各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表(2017)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让顾客自己做菜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内地市场份额接连下滑,联想手机怎么了?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