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瑾,肇 毅
(1.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1100;
(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苏南京,210029)
乳头溢液在乳腺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发生率3%~8%[1]。乳头溢液主要是指病理性溢液,病理性的乳头溢液9.3%~21.3%为乳腺癌[1]。对于乳头溢液的诊断大多采用乳管造影、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但诊断率低,且存在病变定位困难的弊端。自1988年乳管镜首次用于临床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现不但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作者现将2011年采用纤维乳管内窥镜对116例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本组患者116例,均为女性。年龄16~60岁(平均38岁)。单侧溢液95例,双侧溢液21例;血性溢液44例,浑浊溢液40例,淡黄色溢液32例。
采用北京博莱德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FVS-6000MI型乳管内窥镜系统,由冷光源、影像监视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超细光导纤维和乳管扩张器组成,乳管镜的外径0.75 mm。
患者平卧、局部消毒 、铺盖洞巾。挤压溢液乳头乳晕区,确定溢液乳孔。先用5~8号眼科泪道探针由细至粗逐步扩张溢液乳管,待扩张满意后缓慢自扩张乳管口插入乳管镜,同时注入含有利多卡因的生理盐水,保持乳管扩张,视野清晰,检查过程中采集图像并保留记录。对于多孔溢液者,尽可能选择多个溢液乳管进行检查,尤其是注意有血性溢液的乳管,检查完毕后排出生理盐水。对于镜下有明显乳管炎症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先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乳管分泌物,边冲边挤,直至灌洗液清亮,再注入地塞米松5 mg和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并保留在乳管内,敷料包裹1 d。乳管镜检查或治疗后均禁浴24 h。
116例患者中,乳管内肿瘤者44例,占病例总数的37.93%。血性溢液44例中乳管内肿瘤36例,非血性溢液72例中乳管内肿瘤8例;浑浊溢液40例中乳管炎症25例,乳管扩张7例,确诊准确率100%,淡黄溢液32例中积乳症28例,乳管扩张4例,见表1。
表1 乳头溢液乳管镜检查结果(例)
全部肿瘤患者经乳管镜定位后进行了手术,切除病灶准确率100%,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88.89%。积乳症、乳管扩张症及乳管炎症的患者,予以经乳管镜冲洗及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3~6个月。72例患者经冲洗治疗后49例(68%)已经完全停止溢液,溢液明显减少22例,其中18例经过第2次冲洗治疗后停止溢液(81%),其余4例经过3次介入治疗后均已治愈。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多种病变如乳管上皮增生、乳管炎症、肿瘤等均可导致乳头溢液,部分乳头溢液是乳腺癌早期的主要症状之一。1988年Teboul首先用硬管内窥镜成功地观察到了乳腺导管腔。1989年Makita对硬管内窥镜进行了改良,使管径有所缩小并成功地对16例患者乳管内的病灶进行了活检。1990年冈崎开发了超细纤维乳管内窥镜,该镜能够观察从乳管开口到远端5~6 cm的范围,已能基本满足临床需要[2]。
乳头溢液患者乳管内可能有实质性病变,如乳头状瘤,乳管内癌等,溢液一般为血性或浑浊液体。部分患者可能无实质性病变,如乳管炎症、乳管扩张、积乳症等,溢液一般为淡黄色液体,乳白色,也可能为浑浊液体。本组血性溢液44例中乳管内肿瘤36例,乳管炎症8例;浑浊溢液40例中,乳管炎25例、乳管扩张症 7例、乳管内肿瘤8例;淡黄(包括部分色略发白)溢液32例中,28例为积乳症,4例为乳管扩张。
乳管炎症、乳管扩张及积乳症患者经乳管介入冲洗1~3次后溢液往往停止,乳房疼痛缓解。本组72例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乳管扩张症的患者经冲洗治疗后49例(68%)已经完全停止溢液,溢液明显减少22例,其中18例经过第2次冲洗治疗后停止溢液(81%),其余4例经过3次介入治疗后均已治愈。乳管炎症较重,管腔内絮状物较多的患者,可在冲洗后局部加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地塞米松5 mg灌注,效果较好。乳管内肿瘤均应行手术治疗,本组乳头状瘤患者均采用病变导管区段切除,如病理检查提示乳管内肿瘤为恶性,按通常的方法[3],距离乳头较近者采用切除乳头乳晕的保乳手术或改良根治手术,距离乳头较远者行保乳手术。
总之,乳管镜作为一种微小的内窥镜,在乳头溢液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定位准确,避免了手术盲目性或切除范围过大,且为早期发现乳腺癌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1]Markopoulos C,Mantas D,Kouskos E,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nipple discharge[J].Eur J Gynaecol Oncol,2006,27(3):275.
[2]刘亚萍.纤维乳管内窥镜[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4,9(4):253.
[3]左文述.现代乳腺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