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供给变化对浙江就业格局的影响分析

2012-11-06 06:38张春玉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劳动力农民工

张春玉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农民工供给变化对浙江就业格局的影响分析

张春玉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近年来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农民工呈现由省际转移向就地就近转移,新生和富余劳动力明显减少等特征。浙江作为农民工流动和输入大省,其本省农民工供给也存在流动性大、老龄化等问题。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劳动力供求矛盾逆转等局面,建议高度重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多渠道拓展劳动力供给,加快对第三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农民工;就业结构;供求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超2.5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有近50%为农民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供给已经由“全面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可能会在2013年到来。浙江作为农民工流动和输入大省,其区域特征明显,更易受到农民工供求变化的影响,有必要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准确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一、农民工供给变化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从全国范围看,农民工供给变化呈现三个基本特征。

1.省际转移向就地就近转移转变。近年来,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地区间工资水平趋同,农民工跨省流动的经济动力减小。据统计,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2053元、2006元和1990元,差距不足百元。随着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意愿不断增强,出现了省内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加,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下降的趋势。2008年,中、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到省外务工的比重分别为71%和63%,到2011年,分别下降到67.2%和57%。在总量上,2011年到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而在省内务工的增加772万人。

图1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到省外务工的比重

2.农村新生劳动力与富余劳动力规模齐降。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与200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3亿,农村劳动力整体供给基数变小。0-14岁人口比重从22.89%下降到16.6%,随着教育普及率提高,15-19岁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下降,全国“十二五”时期,每年新生农村劳动力仅有300-400万。从浙江本省看,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于全国水平,但0-14岁人口占比比全国低4.39%,乡村人口占比仅为38.38%,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比例更低。

表1 2010年不同年龄人口比重

3.中西部地区发展引起农民工“回流”。从表面上看,农民工返乡回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其实是人力资源市场流动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伴随着地区间经济格局调整而引起的人力资源格局的调整。在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的产业项目,并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贷款、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如,安徽省在所有县区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数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服务平台;四川成都实施“回引工程”,把有创业愿望的5500名返乡农民工打造成了中小企业老板。

二、浙江农民工供给特征

1.浙江本省农民工供给占七成。自2000年以来,浙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成为本省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据2012年4月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600余名农民工中,有70.7%为本省农民工,与2006年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数据相同,6年来本省和外省农民工保持了同比例的增长,随着本省富余劳动力存量的减少,未来对外省农民工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2.三成外出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浙江本省农民工到省外务工的比重较低,而在省内跨地区流动的比重为34%,跨地区流动规模约为500万左右,这就对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地区间流动障碍等提出了要求。

3.年长农民工比重增加。横向比较,浙江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4岁,低于全国水平(36岁)。但从纵向看,与2006年相比,其平均年龄增加了4岁,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由63.9%下降至41.4%, 4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由9.17%上升至21%。农民工退出人力资源市场的年龄推迟,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

三、农民工供给变化对浙江就业格局的影响

浙江作为农民工流动和输入大省,尽管其本省农民工供给占比较大,但需求和输入量仍居全国前列。因而当前,浙江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农民工供给变化的影响。

1.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或出现逆转。历史数据显示,浙江“十一五”期间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00万,按常住人口年龄结构、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等推算,“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劳动力供给仅增加27万。如果保持就业弹性不变,经济发展保持8%以上的增速,外省流入的农民工总量必须保证年均70万的增长。在中西部农民工“回流”、跨省转移意愿降低、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农民工“无限供给”状况可能会发生转变。调查表明,长三角农民工总量与上年相比,仅增长了0.3%。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民工的供给极有可能表现为不足,致使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发生逆转。

2.“普工荒”与“技工荒”将在经济回暖时出现反弹。产业升级转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劳动密集型等低附加值产业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转移。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浙江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今年春节后“招工难”现象并不突出,但随着国务院新一轮财政、货币、产业等三大政策陆续出台,经济回暖,用工单位对“普工”的需求将出现反弹,而农民工供给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普工荒”。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显现,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素质、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力,技工短缺现象将持续出现。

3.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将大幅增加。在局部地区供求矛盾逆转的情况下,受市场调节作用,工资水平会随之上涨,劳动者对生活性服务业需求不断提高,从而带来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虽然200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偏差(产业份额大于或小于就业份额之值与就业份额之比)从0.5下降到0.04,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偏差分别在-0.69~-0.74和0.24~0.31之间小幅度波动,劳动力配置未明显优化,第一产业仍需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大转移力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并未满足GDP增长所带来的用工需求,长此以往,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

表2 2000-2010年浙江省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比较

四、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就业结构协同推进。如果劳动力供求矛盾逆转,浙江省在对外贸易中低人工成本的优势将逐渐丧失。因此,需转变长期以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观念,及时调整“十二五”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减少对初级劳动力的使用和需求。高度重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改善就业环境,吸引具有一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外省农民工到浙江就业。

2.多渠道拓展劳动力供给。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本省农民工的供给。二是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参与率,重点提高女性劳动力以及40岁以上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银发资源”,考虑率先在一些工种和岗位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四是提高工资水平,改善用工环境,增加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差距,吸引更多省外高素质农民工到浙江就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研究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第三产业的工商、信贷、财税政策。另一方面,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加大对第三产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做好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农村新生劳动力、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发展,引导和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就业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预测、监测机制以及市场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就业服务体系的技术含量,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人力资本有效配置,提高就业质量。

[1]蔡昉.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时间窗口[J].财经国家周刊,2011,(7):P31-33.

[2]朱晶、李天祥、李琳.迁移成本、工资上升与刘易斯转折点[J].农业经济问题,2011,(9):P8-17.

[3]张春玉、陈诗达.“十一五”及“十二五”浙江就业形势评估与分析[C].2011年浙江发展报告(社会卷),2011:P189-204.

(责任编辑:施越霞)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6.005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