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晚稻补种救灾早熟晚粳品种的筛选

2012-11-06 06:30
作物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剑叶播期结实率

, , ,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012-02-20

谢小兵(1986— ),男,江西万载人,硕士研究生,Email:xxb861126@163.com。*通信作者,Email:ybzou123@126.com。

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项目;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湖南晚稻补种救灾早熟晚粳品种的筛选

谢小兵,蒋鹏,黄敏,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为了探讨晚稻秧苗遭受洪涝灾害后的补救措施,从辽宁、吉林、黑龙江引进了18个不同熟期晚粳品种在长沙进行了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从播期来看,以6月2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5.60 t/hm2),且与6月10日和7月10日播种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从品种来看,吉粳83号、沈农265和辽星1号的产量表现较好,特别是吉粳83号,其6月25日播种的产量达7.50 t/hm2,其高产主要表现在顶3叶更长更宽和抽穗前后积累的干物质更多;各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00~117 d,比品种原产地减少了25~54 d。由此可见,在双季晚稻遭受洪涝灾害后,从中国东北三省引进适宜的早熟晚粳品种可作为湖南双季稻区晚稻生产的灾后补种品种。

晚稻;粳稻;品种筛选;补种救灾;湖南

20世纪70年代以来,籼型杂交晚稻的推广应用使得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的粳稻种植逐步从生产上退出[1]。但有研究[2~7]表明,利用粳稻品种抗寒性强和耐迟播的特性,种植粳稻可作为晚稻洪涝灾害后的一项补救措施。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双季稻区自然灾害的频发,筛选多熟制作物种植的搭配品种和洪涝灾害后的补救种植品种已经成为当前水稻减灾救灾研究的热点。笔者对从东北引进的18个不同熟期粳稻品种在长沙进行播种试验,旨在为湖南双季稻早熟晚粳稻生产以及晚稻秧苗遭受洪涝灾害后的补救措施制订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0年从东北引进的18个粳稻品种(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播种期分别为6月10日、6月25日、7月10日和7月25日。采用湿润育秧,播种(50 g/m2)前用强氯精浸种,在2叶1心至3叶期,秧田追施尿素75 kg/hm2。手工移栽,秧龄20 d,行株距27 cm×12 cm,每穴2本。试验地氮肥用量(N)180 kg/hm2,分别于移栽前(40%)、移栽后7 d(30%)和倒3~4叶期(30%)施用;磷肥用量(P2O5)90 kg/hm2,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用量(K2O)90 kg /hm2,分别于移栽前(50%)和移栽后25 d(50%)施用。其他田间管理按当地习惯进行。由于7月25日播期未能正常成熟,其资料未进行统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生育进程:记载齐穗期和成熟期的日期;(2)叶龄和分蘖:每小区标记12穴,用于叶龄和茎蘖动态调查,自移栽后10 d起每3 d调查1次;(3)株高:齐穗期每小区测量20穴植株主茎的高度(从地面至穗尖);(4)顶3叶长宽:齐穗期每小区测量10穴标记叶龄植株主茎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长宽;(5)干物质积累:于抽穗期(每小区5穴)和成熟期(每小区10穴)取样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重;(6)考种测产:成熟期每小区取样10穴,考察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及粒重(14%含水量),计算理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早熟品种(龙粳24、龙粳14、龙粳20、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龙粳21和长白9号)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00~104 d,而中晚熟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吉粳83号、吉粳806、沈农265、辽星1号、铁粳7号、港源8号和盐丰47)为106~117 d,分别较其在东北地区种植的全生育期缩短25~38 d和26~54 d。

表1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2.2 分蘖和叶片生长

2.2.1 分蘖动态

从图1可以看出,6月25日播种的分蘖多于其他2个播期。各播期下各品种的分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龙粳25号、龙粳20号、吉粳83号、龙粳14、龙粳27和龙粳26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沈农265、辽星1号、铁粳7号、龙粳21号、龙粳24号和港源8号的分蘖能力相对较弱,其他品种居中。

图1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分蘖动态

2.2.3 顶叶叶长

由表2可知,播期对剑叶的长和宽均有显著影响且各品种剑叶的平均长度和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月10日播种的剑叶最长,6月25日播种的剑叶最宽,而7月10日播种的剑叶的长和宽均最小。各品种倒二叶的平均长度和宽度差异显著,6月10日与6月25日播种的倒二叶长宽相当,且均显著大于7月10日播种的。另外,从表2还可以得知,剑叶和倒二叶平均长度分别在30 cm和35 cm以上的品种有3个,分别为松粳12号、松粳9号和吉粳83号;而平均宽度在1.5 cm以上的品种有沈农265、辽星1号和盐丰47号。

表2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叶片长度(cm)

2.3 干物质生产

由表3可知,6月10日与6月25日播种的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7月10日播种的。此外,各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吉粳83号、沈农265、辽星1号和盐丰47号4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对较大,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超过了750 g/m2和1 000 g/m2。

表3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g/m2)

2.4 产量及产量构成

2.4.1 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

由表4可知,各品种平均每平方米穗数存在显著差异,6月25日与6月10日播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相当,但显著高于7月10日播种的。其中,450穗/m2以上的品种有8个,分别是龙粳24、龙粳14、龙粳20、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和吉粳83号。表4还表明,各品种的平均每穗粒数差异显著,6月10日与6月25日播种的每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7月10日播种的。其中,平均每穗粒数在100粒以上的品种有2个,分别为沈农265和辽星1号。

表4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

2.4.2 结实率和千粒重

由表5可知,各播期的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各品种的平均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结实率达80%的品种共4个,分别为龙粳25、龙粳21、吉粳83号和铁粳7号。表5还表明,各播期间的千粒重差异相对较小,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其中,平均千粒重在26.0 g以上的品种有4个,分别为龙粳24、龙粳26、长白9号和港源8号。

表5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续表5

品种结实率(%)06-1006-2507-10平均(%)千粒重(g)06-1006-2507-10平均(g)沈农26584747477abc235246237239i辽星1号81637372def242225240235ij铁粳7号82787980ab261257262260bcd港源8号76847277abc267256265263b盐丰4770665965g264265244258bcde

2.4.3 产量

由表6可知,各播期的产量差异显著,6月2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平均5.60 t/hm2),6月10日播种的次之(5.09 t/hm2),7月10日播种的最低(3.95 t/hm2)。各品种的平均产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看来,吉粳83号、沈农265和辽星1号3个品种的产量表现较好,其3个播期的平均产量均在5.5 t/hm2以上,且在6月10日和6月25日播种的产量均超过了6.0 t/hm2。

表6 不同播期下18个粳稻品种的理论产量(t /hm2)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6月2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5.60 t /hm2),且与6月10日和7月10日播种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是最适宜的播期。该播期比当前湘北双季晚稻生产的播期(6月15~20日)迟5~10 d。从品种来看,吉粳83号、沈农265和辽星1号的产量表现较好,特别是吉粳83号,其6月25日播种的产量达7.50 t /hm2,表明选择适宜的早熟晚粳品种用于湖南双季稻区晚稻生产是可行的。上述品种高产表现与其“源”的优势有关,主要表现在顶3叶更长更宽和抽穗前后积累的干物质更多。在本试验条件下,与6月25日播种(同当前生产接近)相比,7月10日播种的因顶3叶长宽、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等的显著降低而产量下降了近30%。由于本试验中没有选择当地早熟籼稻品种作对照,所以不能完全明确早熟晚粳品种用作长江流域双季稻区晚稻减灾救灾生产措施的优势。但根据各品种在7月10日播种的表现可以筛选出几个在推迟播期下表现相对较好的粳稻品种,如吉粳83号(5.45 t/hm2)、松粳12号(5.03 t/hm2)和铁粳7号(4.94 t/hm2)。另外,供试品种在长沙7月25日播种未能正常成熟,但是否在7月15~20日播种能够正常成熟,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1] 邹应斌.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11, 44 (2):254-262.

[2] 罗中元,张志友,唐厚传. 晚稻涝害损失及对策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5,(4):21-24.

[3] 杨晓琴,王仪春,王云华,等. 晚粳稻原粳35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 浙江农业科学,2005,(4):279-280.

[4] 刘小宝. 优质早熟晚粳糯“余粳晚糯”的选育及应用[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9(4):111.

[5] 王俊敏,骆荣挺,鲍根良,等.采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J].核农学报,2007,21(4):323-327.

[6] 刘 鑫,石建尧. 浙江救灾用水稻品种的播期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2009,(9):1104-1110.

[7] 吕海枝. 涝灾后直播早熟粳稻技术及风险评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4):122-123.

ScreeningofEarlyMaturingLateJaponicaforReseedingandRelievingofLateRiceinHunanProvince

(College of Agronom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

The seedlings of late rice have often been damaged by floods in Hu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mediation, 18 varieties of different growth stage were introduced from Liaoning, 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of seeding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a maximum grain yield of 5.60 t/hm2was produced under the seeding time of 25th June, significantly above that under the seeding time of 10th June and 10th July. Varieties Jijing 83, Shennong 265 and Liaoxing 1 had better yield potential than others, especially Jijing 83 planted on 25th June which yield reached 7.50 t/hm2due to the top three leaves longer and wider, and accumulating more dry matter around heading stage. The growth stages of all varieties are 100~117 d, 25~54 d less than that planted in original districts. Hence, we can bring some suitable early maturing Japonica varieties from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as the remedial measures when late rice is damaged by floods in Hunan.

Late rice; Japonica rice; Screening; Reseeding and disaster relieving; Hunan province

S511.022

A

1001-5280(2012)02-0116-06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2.03

责任编辑:刘目前

猜你喜欢
剑叶播期结实率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水稻回交群体剑叶性状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骨架细化和坐标点计算的水稻剑叶角测量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兰花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