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华,曾品萍,邵兰芬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无锡21400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条件致病菌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女性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据美国统计约75%的女性一生至少患病1次[1]。妊娠期由于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假丝酵母菌易繁殖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本文通过对11253例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来了解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2008年1月6日-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产科就诊的女性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患者年龄21-45岁。
采用无菌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平板和血平板(由郑州安图绿科提供),于35℃温箱里培养,逐日观察,挑取可疑菌落,采用 API系统中 API-20Aux鉴定条鉴定(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为Rosco NEO-SENSITAB酵母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采用Rosco公司的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6种药敏纸片和MH琼脂平板。
11253例妊娠期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365株念珠菌,感染率为12.1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114株,占81.6%;光滑念珠菌157例,占11.5%,克柔念珠菌65例,占4.8%,其余29例,占2.1%,见表1。对于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耐药率分别为0.43%、1.30%、6.09%、0.43%、7.82%和0.00%,见表2。
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内的微生物群,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和解剖结构共同组成的。正常女性阴道内定植有20多种微生物,其中乳酸杆菌为优势菌,乳酸杆菌消耗大量糖原抑制其它菌生长、形成菌膜保持宿主阴道壁完整性,同时分泌硬脂酸等抑制假丝酵母菌孢子产生菌丝,对维护阴道菌群平衡起到关键作用。妊娠期是一特殊的生理时期。妊振期间受内分泌的影响,成百倍增加的雌激素使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和通透性增强,导致白带显著增多。同时高雌激素水平也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积聚,经乳酸杆菌作用生成更多乳酸,使阴道内酸度明显增高,使孕妇阴道容易被感染。妊娠期母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才可保证母体不对带异体抗原的胚胎发生排斥免疫。妊娠后阴道分泌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降低,导致阴道上皮抗假丝酵母菌活性降低。Glasow等[2]研究发现具有阴道正常菌群的妊娠妇女宫颈免疫球蛋白A明显高于阴道菌群失调者,IgA水平的降低导致阴道菌群失调。而光滑假丝酵母菌性VVC妇女的阴道分泌物中sIgA水平低于白假丝酵母菌性VVC妇女[3]。
表1 1365例真菌分布状况
表2 1365例真菌药敏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在分离出的1365例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81.6%,与王潭枫[5]等报道相一致,说明白色念珠菌现在仍是真菌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菌。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向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变迁的趋势,其中光滑假丝酵母菌占到11.5%。分析发现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性VVC发生率在逐渐上升,它们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使用量日益加大导致。制霉菌素是目前医治真菌性阴道炎疗效最好的药物,原因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损害真菌膜脂质结构及功能,使其具有抗菌谱广,效果好的优点。本文结果显示,阴道感染的真菌,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100%),这与国内一些报告一致[4]。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竞争性抑制真菌羊毛甾醇14α甲基化酶(P45014DM),使羊毛甾醇蓄积,细胞膜结构功能组成成份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缺乏而起药效作用,同时由于其代谢稳定,低毒,生物利用度高,抗菌谱广,使用方便(可以口服)等优点,临床广泛用于深部感染真菌治疗,甚至作为预防抗真菌感染性用药,导致其敏感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常用唑类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妊娠妇女阴道真菌对这些唑类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本文伊曲康唑、咪康唑已经有一定的耐药率。由于机体自身免疫防御机制在真菌感染过程起十分重要作用,目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没有考虑一种真菌对一种抗菌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复杂生物学[6]。因此体外药敏试验与体内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并非完全一致,但通过体外药敏结果,基本上可以了解药物对抗真菌的情况。因此,对妊娠期妇女阴道分泌物酵母样真菌分离株鉴定到种,对于临床用药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1]Moreira D,Paula CR.Vulvovaginal candidiasis[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6,92(3):266.
[2]Glasow S,Stepan H,Saek U,et al.Cevrieal immunoglobulin A and altered vaginal flora in prengant women with threatened preterm delive[J].J Perinat Med,2004,32(1):37.
[3]陈媛媛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33(6):386.
[4]喻 华,黄湘宁,刘 华,等 .临床酵母样真菌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2):120.
[5]王潭枫,席 云.阴道分泌物酵母样真菌分离培养及其药敏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6):531.
[6]Paisley D,Robson GD,Denning DW.Correlation between in vitro growth rate and in vivo virulence in A spergillus fumigatus[J].Med Mycol,2005,43(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