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旗委书记 汪国森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植树种草播种新绿的季节。今年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以下简称翁旗)实施《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区翁牛特旗沙地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09~2012年)》的第三个年头,面对沙化严重、难于治理的问题,翁旗积极探索防沙治沙的新模式,找出了一条科学防治、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变生态劣势为发展优势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全旗各地积极向沙漠进军,植绿“淘金”,让荒沙增绿,农牧民增收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是赤峰市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据全国第三次土地荒漠化普查结果显示,全旗沙化土地面积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72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有8个苏木镇场地处沙区,沙区人口14万人。目前,全旗有300万亩危害较严重的沙地没有得到治理,这些沙地距离村庄、公路较远,流动性强,治理难度大,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
2006年以来(“十一五”时期至今),旗委、旗政府认真总结以往各个阶段生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防沙治沙作为保障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旗先后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开发试验示范区、全国治沙重点旗、全国生态建设重点旗。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公益林补偿等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为翁旗防沙治沙提供了机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积累了经验。
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逆转。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全旗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428万亩,占沙化总面积的58%,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逐年减少,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由67%下降到40%。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土地沙化趋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
治理速度进一步加快。翁旗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从翁旗自然特点和资源状况出发,开展了大规模的穿沙公路建设、引水入沙工程,加快了防沙治沙进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防治模式。
沙产业开发全面推进。利用沙区土、水、光、热、气等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沙产业,实现农牧林复合经营,深度开发,涌现出一批沙地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的典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生态保护难度大,边治理边破坏问题比较突出。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化的重要因素,滥牧偷牧、超载过牧是翁旗防沙治沙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由于重视不够,机制不活和管理不利,一些项目区边治理边放牧,一些建设工程边治理边破坏。管护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破坏生态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是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最薄弱的环节,建设效果不能充分体现。二是缺乏对沙地资源、林地和林木资源、水资源系统全面的认识,缺乏对全局和整体的认识,治理层次低,投入效益低,群众认识程度低。三是沙化危害仍然十分严重。目前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2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0.9%。流动沙地面积190万亩,占沙地面积的26%,需要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离村庄、道路较远,沙化程度重,自然条件差,林牧矛盾突出,治理难度大。虽然对沙地的周边进行了治理,沙地的移动得到控制,但内部流动性仍然很大,沙化严重。已经治理的地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保护,极易反弹,治理成果脆弱。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以来,翁旗旗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度,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生态建设基本旗策,把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建设头等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专项推进,建立了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任务、目标、责任得到落实,使生态建设从组织和领导上得到有力保障。
雄厚的技术力量。以赤峰市林研所和赤峰市林工总站为科技依托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专家长年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工程技术人员长年工作在林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组织工程的实施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适合当地情况的沙地治理模式。
丰富的自然资源。翁旗东部沙区降水量虽少,但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埋藏较浅,立地条件好的地区有利于林果及杨树用材林的生长。同时沙地原始植物种源丰富,只要控制牲畜践踏和人为破坏,通过治理,天然植被即可恢复。
良好的基础条件。翁旗位于赤峰市中部,境内有赤大高速公路,S205线、G306线、G305线、赤大白铁路贯穿南北,旗级、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为人们的出行与生产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又可直接服务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人民群众强烈的治沙愿望。长期以来,风沙灾害严重制约着翁旗经济的发展、吞噬着沙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风沙导致了沙区贫困,风沙阻挠了沙区的发展。防沙治沙有利于沙区的经济发展,符合沙区人民的意愿,因此饱受风沙危害的沙区群众迫切要求科学治理和利用沙化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综合利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周边农田、草牧场,促进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年来,翁旗一直把防沙治沙作为翁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紧紧抓住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战略机遇期,以每年60万亩的治理速度,在科尔沁沙地的重点区域,重点投入、重点治理,到2012年年底将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240万亩,使全旗流动、半固定沙地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被率达到40%,林草植被盖度达到50%,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基本构建全旗沙化土地防护体系。到2020年,全旗森林覆被率达到45%,林草植被盖度达到60%,森林植物群落更加稳定,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沙区产业体系。
根据翁旗沙化土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扩展速度快、治理难度大、成果保护困难、极易反复的特点,翁旗将全旗沙地划分为“三个治理区”、“三条治理带”,打造“三个基地”,以水治沙,以路治沙,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条块结合、切割治理,以点连线,点线成面,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沙地综合治理体系。
西拉沐沦河南岸严重沙化治理区:位于西拉沐沦河南岸,属科尔沁沙地源头,涉及五分地镇、乌丹镇、花果营子林场,沙地面积为50万亩,境内半固定沙地15万亩,流动沙地20万亩。该区主要植物种为小叶锦鸡儿、黄柳、踏郎,植被盖度为10%,地下水5~10米。布日敦诺尔和勃隆克诺尔位于其中,沙丘形状为新月形沙丘,且已形成与主风方向垂直的流动新月形沙丘链,沙丘高15~20米,沙丘密度0.8,治理难度较大。
松树山周边严重沙化治理区:以松树山为核心向外辐射,涉及乌丹镇、海拉苏镇、阿什罕苏木、乌敦套海镇、海金山种牛场、松树山林场、红山林场,沙地面积为100万亩,境内半固定沙地25万亩,流动沙地50万亩。该区主要植物种为小叶锦鸡儿、黄柳、踏郎,沙蒿也有少量分布,植被盖度为14%,地下水3~5米,其甘诺尔位于其中,沙丘形状为平缓沙沼地,沙丘高10~15米,沙丘密度0.6。乌兰敖都至海拉苏穿沙公路,其甘至松树山穿沙公路贯穿治理区。
老哈河北岸严重沙化治理区:位于老哈河北岸,涉及新苏莫苏木、白音套海苏木、阿什罕苏木、海拉苏镇、示范牧场、大兴农场、格日僧林场、双河林场,沙地面积为240万亩,境内半固定沙地60万亩,流动沙地120万亩。该区主要植物种为小叶锦鸡儿、黄柳、沙蒿,植被盖度为15%,地下水2~5米;为波状沙丘地,沙地比较平缓,形成沙地与坨甸相间的地貌,沙丘高5~10米,沙丘密度0.5;该区距离村庄、公路较远,且集中连片,治理难度较大。黑鱼泡子至布日敦敖包、敖包冷至白音温都、六家子至乌兰吉达盖、响水至道日毛都四条穿沙公路贯穿其中。
★三条治理带
西拉沐沦河南岸治理带。西起五分地镇清水口,东至大兴,全长200公里,涉及五分地镇、乌丹镇、海拉苏镇、海金山种牛场、新苏莫苏木、大兴农场、示范牧场、格日僧林场,主要为河滩地与甸子地,地势平缓,水源丰富。
海大南线治理带。西起海拉苏镇,东至大兴农场,全长90公里,涉及海拉苏镇、新苏莫苏木、示范牧场、大兴农场、双河林场,为草甸草原与沙地交错地带,沙地平缓。
老哈河北岸治理带。西起红山水库,东至龙门花(四十八顷),全长110公里,涉及乌敦套海镇、白音套海苏木、大兴农场,主要为河滩地与甸子地,水源丰富。
★打造三个基地
结合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全旗打造三个基地:
一是在原有杨树用材林的基础上,利用沙区水源条件好的优势,在丘间地、河滩地、甸子地、平缓的沙地上营造杨树用材与防护兼用林,形成50万亩杨树用材与防护兼用林基地。
二是利用东部地区年有效积温长,水源条件好的特点,选择立地条件好的丘间地、河滩地、甸子地,营造果树经济林,在四年时间内营造10万亩林果经济林基地,使沙区群众做到户户有果园。
三是针对翁牛特旗丰富的灌木资源,结合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这一最有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建设15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实现生态建设成果的转化,使沙区群众从以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事防沙治沙和林业产业的建设,使沙区的生态环境最后以近自然的方式逐渐恢复,从而起到节省治理投资和增加沙区群众收入的双重效果。
在长期治沙的过程中,翁旗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治沙模式:
生态固沙模式。对半固定沙地或流动沙地,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等工程进行综合治理,使流动、半固定沙地得到固定,生态效益得以显现。
农田草原防护模式。对地势平缓、水源条件较好的农田、草牧场沙地,栽植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在穿沙公路两侧,沙丘起伏较大的地段栽植以白柠条、踏郎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形成护岸、护路、护农田草牧场等防护体系,使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协调发展。
林草粮复合经营模式。对平缓丘间地,根据立地条件合理规划三项用地比例,打配机电井,种植用材林、经济林,林间间种多年生牧草和农作物,通过林、草、粮复合经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的。
开发利用模式。对处在水源条件好的较平缓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进行平整,开发水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面积沙区平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沙地利用率,在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开发经营。
引水入沙模式。对西拉沐沦河沿岸沙地,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引河水入沙,藏水于沙,建设地下水库,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使洪水资源化。
一是积极推动穿沙公路建设。多年来,翁旗把穿沙公路建设作为解决沙地治理的制约瓶颈,先后开通了11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02公里,不仅为治沙创造运输条件,同时将沙地分割成块,逐步治理,更加有力的推进了治沙和沙产业开发。今后几年,翁旗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通6条穿沙公路,与原有穿沙公路相连接,将沙地分割成块,切割治理,并沿公路两侧向里延伸,公路每侧营造500米宽的防护林,根据立地条件采取飞、封、造并举措施,综合治理沙地120万亩,实现以路治沙,适度开发。
二是重点实施引水入沙工程。2008年,翁旗启动实施了三处引水入沙工程,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今后几年,翁旗将继续建设新苏莫草原站、示范牧场墩基、恩格尔引水入沙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海拉苏两棵树引水入沙工程,规划实施海拉苏拦河闸至玉瀑电站调水工程,灌溉沙地20万亩以上,改善沙地水环境,建设集防洪、灌溉、蓄水、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安全体系。
三是认真探索规模化治理。在生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翁旗将突出规模治理,改变过去小而全、小而散的布局设置。一是打破乡、村界限,集中连片治理,建设联乡、联村工程。二是打破工程界限,一个工程区内,在项目不重叠的前提下,可同时安排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不同治理项目,以界桩划分治理界限。三是凡在一个工程区的各项国家投资以工程区为单位统一调剂使用。
四是全面创新建设模式。翁旗将广泛实行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等建设模式。招投标造林。对于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面积集中连片的灌木造林等项目,凡是国家投资标准能够满足建设需要的,推广招投标方式组织有资质的专业工程队伍施工。对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和原材料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合同制造林。对于国家投资标准不能满足造林需要的经济林、用材林等建设项目,采用合同制造林方式。
五是切实加强生态管护。在生态建设上,管护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必须强化这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责任。生态管理和保护由各苏木乡镇场负责,护林护草人员由苏木乡镇场统一聘用和管理。林业、畜牧主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核发管护经费和管护人员工资。以小班为单元,落实护林护草员、乡村两级责任人。坚持人工管护和工程管护相结合,鼓励人工管护。二是树立管护比建设更重要、管护比发展更重要的理念,必须把管护作为重点和难点加以推进。三是实行项目区利用认证制度。建设项目区是手段,利用项目区是目的。什么时候利用、怎样利用,不是哪一级政府说了算,而应由有资质的人员组成的评价机构说了算。旗里应组建这样的评价论证机构,今后,全旗所有项目区的开发或利用,均需经评价论证机构许可。
组织保障。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尤其沙区人民政府要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条件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战略措施,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成立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旗乡两级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旗委、旗政府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考核机制,每年年初与各乡、镇、苏木等承建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生态建设各项指标列入干部政绩和目标考评内容,对生态建设不负责任的主要负责人要进行问责。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按照防沙治沙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本部门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激励政策,出台《翁牛特旗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翁牛特旗生态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管理各方的责权利。充分利用投资拉动与政策推动措施,通过实行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拓宽筹资渠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防沙治沙资金投入。运用利益驱动机制,鼓励单位、企业、个人承包沙化土地开展防沙治沙,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防沙治沙机制。
科技保障。在治理上,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不断地突破建设的技术瓶颈和增加工程科技含量,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在开发上,本着“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加速沙区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链条,以此带动全旗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生态建设从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切实改善沙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促进沙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法律保障。坚持“保护优先”,认真宣传贯彻《森林法》和《防沙治沙法》,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转变农牧民传统的经营理念,推行禁牧政策,项目区内实行常年禁牧,专职护林员进行看护。通过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滥采滥挖、滥垦滥牧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好防沙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