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记者 崔青龙 乔向荣 本刊记者 周丽萍
高挑匀称的身材,着一身鲜艳的“中国红”工服,工作帽边缘露出一抹黑的秀发。秀气的脸上,细框眼镜后的一双眸子闪现着安静和睿智,微微上翘的嘴角显露出几分自信与刚毅。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凭着对采油工工作的热爱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从一名普通的石油技校毕业生,一路成长为技能专家。21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6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0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33岁成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采油技能专家,37岁又成为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她就是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一油矿北六队女工杨海波。
聪明伶俐的杨海波爱学习从小就出了名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他人看来考入名牌大学深造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命运偏偏有意让她经受一番磨难。出身于石油工人家庭的她,只靠父亲一人的收入,维系着5口之家的拮据生活,且母亲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需要赡养。要圆自己的大学梦,无疑将给本就拮据的家里增加无法承受的负担。孝顺的海波忍痛作出了选择: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里负担。于是,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后,她毅然报考了技工学校。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对酷爱学习的杨海波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委屈的泪水化作了对知识的渴望,在接受职业教育中继续着她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有书读,就要把它读个明白”。理论知识学习期间,她每天除去吃饭、睡觉就是学习,总是最早一个来到班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深夜还在挑灯夜战背考题、记笔记。实际操作学习中,她总是围着老师和师傅问了一遍又一遍,烈日下站在操作台上反反复复练习,白净的面庞晒得黝黑,细嫩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调平衡需要站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曲柄上进行,为了克服恐高症,杨海波时常站在曲柄上练胆量,一站就是个把小时。技校毕业定级考试时,她的理论成绩名列前茅,就连男同学最擅长的实际操作,她也是以“速度最快、动作最规范”的成绩,让评委老师连连称赞,从24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为数不多的5级工毕业生之一。
1994年,刚满18岁的杨海波揣着骄傲和梦想,从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大庆采油四厂一矿,成为一名采油工。还记得上班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对海波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家里没别的指望,就是想让你踏踏实实地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工人”从此烙在杨海波的心底,她暗暗下决心,一定做出个样子来。
但实践的课堂却没那么容易。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一次事故,让杨海波刻骨铭心。刚到中转站倒班时,一次上夜班期间突然发生了输油泵盘根刺油,满地的油污使她和另外一名女工手足无措,反复加了多次盘根都没有成功。第二天站长处理完故障后,杨海波哭了,这泪水里包含了自责,更有对自我的一个重新认识。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杨海波。她知道要当个好工人,干好本职工作,光有理论知识基础是不够的,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她结合岗位实际重新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对照《采油技术问答》等许多专业书籍,学习工艺流程,机泵工作原理、结构,在实践中摸索和印证,记录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母亲因病住院,她经常是一下夜班就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医院,边护理母亲,边在病床边看书学习。一本《采油工》专业书,令她爱不释手,多次翻散,多次装订。在苦练技能操作过程中,为了缩短更换抽油机皮带的时间,上百次的演练使她扛皮带的肩膀磨破渗出了血水。为了掌握调平衡的技术要领,她曾经用大锤砸伤过自己,但困难不但没有吓倒她,她还把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都做到了一流的标准。许多老师傅看在眼里,不止一次夸海波:“这个女孩子不简单,将来肯定有出息”。
杨海波为员工讲解阀门内部构造。
杨海波现场培训青年员工。
成功总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的厂技术大赛上,她连拔头筹,夺得采油工第一名。成为了厂“状元”后,杨海波把目光锁定在了全油田、全国的大赛上。1997年5月12日,对于杨海波,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忙碌着准备结婚旅行的她,接到了参加大庆石油管理局技术大赛的通知。出去旅行还是参加大赛,放下电话后,她沉默了良久。“这次机会很难得啊,等你给咱家再捧个大奖回来,咱们用结婚旅行给你庆祝。”爱人贴心的话语帮她做出了选择,她放弃了旅行安排,最终取得了大赛第五名的好成绩,并获得了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的资格。在封闭3个月的训练中,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那时,她对岩石润湿性的概念难以理解,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却从老师指导时有意泼在水泥地上的一盆水中得到启发,悟出了岩石润湿性就是流体在岩石表面自动流动的特性,这种联想记忆的方法对她今后的学习帮助很大。为了掌握更多型号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一条离家较近的井排路,杨海波拿着书本往返过无数次,对照实物一点点的理解记忆,每次都要徒步往返七、八公里。她的刻苦和执着,终于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上取得了采油工第10名的好成绩。颁奖那天,全家人守候在电视机旁欢呼雀跃。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为杨海波自己献上了一份新婚特别礼物。
获得一个个荣誉的同时,杨海波常常问自己“我离一个真正的好工人还有多远?”她深深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道理,要成长,要突破,就要舍得打磨自己。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解决生产难题,这一直是杨海波身体力行的格言。了解杨海波的人都知道她身上那股倔强劲儿。“不断学习,不在于获取到了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培养了多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08年,杨海波主动要求去新成立的三元复合驱采油队—聚五队工作。当时,三元复合驱在大庆油田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工艺新、技术力量弱、配套技术不完善一直困扰着原油正常生产。对于三采开发这个全新的领域,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杨海波感受到了压力。但对于天性喜欢挑战的她来讲,压力就是动力。为了掌握三采开发基本知识,她走遍了油田各大书店购买三采开发书籍,多少个夜晚上网查阅三采技术资料,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咱们队皮带太费了,三天两头就得更换一次。”维修班长的一句无心之语,让已成为高级技师的杨海波倍感压力。经过了解,由于聚驱抽油机井产量高、负荷大,皮带耗损严重,仅2008年一年就消耗皮带1053组,材料费高达43.67万元。于是,她向队里建议由她和五名技师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进行集中攻关。虽说杨海波说这话是有底气的,但她也清楚这是个不小的难题。她带领攻关小组进行了现场调查、原因分析,通过查阅书籍、理论计算,她们筛查出了抽油机皮带轮配型不合理、部分井皮带轮包角小的问题井46口,及时采取了更换皮带轮型号、增大皮带轮直径、加装皮带胀紧器等方法,使全年皮带消耗由1053组下降到596组,保证了抽油机时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年节约材料费24万多元。针对聚驱井结垢严重、检泵周期短、采出液腐蚀性强等诸多生产难题,她和小组成员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了加药防垢、高压热洗等建议。
杨海波在训练场地为员工讲解管路组装要领。
随着聚五队机采井的陆续见效,全队13座计量间相继出现了回压高、流量计量油难的问题。杨海波和攻关小组连续一周往返于各个计量间,反复进行理论计算、现场核实,发现了管线直径小是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随着本队油井的陆续见聚及三元复合驱的开采,13座计量间陆续出现回油干线压力高无法量油的现象,杨海波连续做试验一个星期,在13个计量间走了无数个来回,和小组成员总结摸索出了适合聚区井黄打非的一套流量计改玻璃管量油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她挨个站给计量工讲解操作要领及注意问题,计量工很快掌握了该量油方法,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她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创新创效中,针对注聚井便携式取样器取样时间长、冬季易冻结的问题,研制了“注聚井固定式井口在线取样器”,替代目前普遍使用的便携式取样器,赢得了工人们的交口称赞。
2011年,对于杨海波又是个特别有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她被抽调到了杏北六队。杏北六队前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庆油田唯一的一支女子采油队,形成了“奋发实干、吃苦奉献、勤学苦练、力争上游”的“采油铁姑娘”精神。现在又是集团公司传统教育基地。来到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采油队工作,对于杨海波无疑是一种激励,也为她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刚到北六队时,她在工作中发现,全队10座计量间资料较不规范,她就反复往返于10座计量间和121口油井现场,核对站史、综合记录,并按照检查标准组织计量工反复学习、研究,确定统一的填写规范,在厂半年检查中,资料全准率达到了100%。由于技术精湛,她还多次被矿里抽调参加全矿中转站系统检查,检查中她发现中转站资料管理内容填写上不全、不准、不统一,不能准确反映设备运行状况、遇到施工改造没有健全的第一手资料可查。杨海波通过查阅大量机泵、压力容器、自动化仪器仪表等相关标准,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管理标准,并在全矿得到了推行。
杨海波在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还把生产实际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共获得国家专利2项,厂技术革新二等奖3项、厂现代化管理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她撰写的论文《注聚井固定式井口在线取样器研制》获厂一等奖,四小成果《抽油机井加盘根专用工具》获厂二等奖,Q C成果《减少聚驱抽油机井皮带消耗数量》获厂三等奖。
十几年的孜孜不倦的学习,让杨海波收获了自信、荣誉和价值。技术精湛、操作过硬的杨海波一直担任厂、矿技能操作培训师。2002年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006年聘为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007年聘为油田公司采油工培训师。2008年被聘为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命题专家。多年来,本着对年轻人负责、为企业负责的态度,培养了一大批青工能手。身为兼职教师的她积极协助厂、矿举办各类技能操作培训,在员工岗位练兵和技能培训中充分发挥作用,授课测评满意度高达99%。“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07年被聘为大庆油田公司培训师后,如何让学员们学会并且会学,成了她新的目标和追求。她边尝试着教学,边找来大量的经典教案和录像,认真学习教案编制和教学方法,从中总结出一套“差异化”教学法,根据员工的工种、技能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精心编制不同培训教案,有时甚至是对技术基础薄弱的员工,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集团公司开展“千万图书下基层,百万员工品书香”和“学习在石油·每日悦读十分钟”读书活动后,面对宝贵的学习资源,按照“差异化”教学的想法,她把这些书籍分门别类推荐给了她的学员,使学员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为使《机械制图》课更加生动,易于接受,她又总结出了“形象化”教学法,用多种有趣的实物来丰富教学内容,有时家里孩子的玩具都成了课堂上的教具。杨海波现在仍清晰的记得自己上的第一堂课是《机械制图》,课前,她认真撰写教案,足足备了一周的课。当她迎着一双双渴求的目光,胸有成竹地授课时,一名学员提出的“如何在计算机上绘制零部件三维立体图”的问题使她顿时语塞,她下决心要把电脑绘图这一课补上。她通过订阅《电脑报》、《办公软件应用》等专业报刊、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电脑培训班,学习掌握了三维绘图等软件的操作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耐心细致、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但激发了员工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率。2009年厂人事部针对目前生产岗位存在的缺少实用性的学习资料,岗位练兵形式与内容过于模式化、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在全厂生产岗位推广了《岗位练兵指导手册》。杨海波担任了《采油工岗位练兵指导手册》的主编,她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本手册中,将多年来积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全部融入到手册中。同时她还参审了《集输工岗位练兵指导手册》,使岗位练兵更加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杨海波在认真填写运转记录。
杨海波懂得,言传还需身教。2009年,在备战省总工会举行的第一届技术比赛中,她担任了参赛队伍的培训工作。在近3个月的培训中,她俨然成为了一名参赛队员,与大家挑灯夜战背理论、顶风冒雨练操作。经过与大家80多天的摸爬滚打,参赛选手在这次大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由于比赛经验丰富,她担任了大庆油田公司2010年度员工技能运动会总教练,培训中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选手的赛前培训中,精心准备教案,组织现场练习,运动会上,带领选手积极应战,最终有14人获得公司技术能手称号。近年来,经她辅导的学员有63人获得了公司、厂技术能手称号。
由于杨海波具有深厚的采油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培训经验,被邀参加了石油石化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修订,主编和参编《抽油机安装工》、《集输工》职业资格等级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试题集,《采油工技术问答》等系列丛书。在半年多的编写过程中,她和编写组的同事一起查阅了上百本相关书籍,反复修订题库细目表十几稿,罗列鉴定点600多个,包含试题2600多道。为了查阅更多的资料,她走遍了油田各大书店,遍访各大图书馆,其中两本工具使用类书籍是从网上邮购的。她还先后拜访了多位技术专家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09年,她又参与了石油石化《采油工》、《集输工》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及厂《采油工岗位练兵指导手册》的编写,并被评为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优秀兼职教师。
2012年,机遇再次垂青于杨海波。为了加大全员技术培训力度,矿里提出了在矿内建立一个专门的培训中心的设想。经过细致的论证和规划后,特聘请杨海波为首席培训师,并把培训中心命名为“海波培训室”。从无到有,困难可想而知。作为负责主持海波工作室的组建牵头人,她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为了保证实际操作场地搭建的演练设备结构准确,她带着几名技师连着十几天早出晚归蹲守在操作场地上,监督建设进度。为了保证培训教材更加贴近实际,她没有简单地使用她参与编写的各类专业书籍,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优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培训室的教材习题集。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海波培训室”终于建设完成,培训室拥有30多名技术能手组成的教师团队,仅在建成第一个月就为近300人培训授课,承办了2012年度员工技术大赛和赛前培训,并且有十多名优秀工人通过培训室的技师培训课程,顺利达到了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技术等级。
一路走来,人们看到了杨海波收获的鲜花掌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她一次次超越自我背后的付出。面对亲人,杨海波感受最多的是愧疚。作为女儿,母亲从突发脑血栓到去世,她没有在医院呆过一个整天;作为母亲,心爱的儿子从出生到现在,吃她做的热乎饭菜的次数屈指可数,就是在筹建“海波培训室”期间儿子哮喘病犯了,她也是在培训室落成后才带着孩子到北京看的病。但面对工作,她却倍感欣慰,她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参加工作18年,每当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她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珍惜、热爱采油工工作,所以我愿意学、愿意练、愿意干,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做个好工人”。杨海波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支撑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真正动力所在。就是父亲那句“做个好工人”,成为杨海波恪守的人生和事业信条。这个普通的采油女工,正用自己满腔的热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心诠释着自己最朴素却最有力量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