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涛 石盾 黄兴楚 王静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世界各国哮喘患病率都有所上升,美国、英国等国儿童哮喘发生率在10% ~30%之间[1]。中国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2000年6~10月间对全国31省43个城市的儿童展开哮喘患病率调查,表明我国城市0~15岁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累计哮喘患病率平均为1.97%[2]。
目前,吸入治疗已被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列为首选治疗方案[3],治疗集中于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本研究在常规哮喘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生产厂家: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3065),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更好地开展儿童哮喘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实验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本院哮喘专科门诊收治的儿童哮喘病患者中,根据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症诊断标准[4],符合条件者156例,排除急性发作时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不能停用全身性糖皮激素和H1受体拮抗剂者等,其中男82例,女74例,年龄4~12岁。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组,每组7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轻重差异等相关因素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药物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山西省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3065),主要成分为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及沙丁胺醇气雾剂,口服孟鲁司特钠;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1次1粒,3次/d,疗程12周。
1.4 疗效评定 每周随访患儿2次,详细记录每位患儿的一般情况、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哮喘发作次数等。其中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哮喘发作次数较以往减少80%以上;有效,哮喘发作次数较以往减少50%以上;无效,哮喘发作次数较以往减少50%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评估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复发率评估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哮喘病的复发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哮喘病患儿复发率比较
哮喘病是一种因个体免疫系统中2型辅助T细胞对环境中无害抗原的免疫应答产生紊乱而导致的特应性过敏疾病,给患儿、家庭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反复发作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这种变态性炎症的最有效方法[5]。很多报道认为,吸人性糖皮质激素用量过大仍会产生激素样不良反应,还可产生药物依赖或药物抵抗。临床上已出现激素抵抗型哮喘及激素依赖型哮喘[6];此外,作为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注重了局部抗炎而忽视了对患儿全身免疫系统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寻找激素的替代药[7]。
有人提出假说认为,肠道菌群失衡参与了特应性过敏疾病(包括食物过敏、哮喘病)的发生发展[8];1998年 Wold等[9]提出,特应性过敏疾病发生率增高与病毒或细菌感染降低无关,而是婴儿肠道正常菌落结构发生了异常变化;Noverr等[10]以抗生素诱导法改变实验动物的肠道菌落结构,准确预测实验动物发生气道过敏性疾病;郑旭锐等[11]为了证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脏腑理论,通过实验表明肺病状态下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这些都启发我们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治疗儿童哮喘的目的。
Forsythe等[12]给动物喂饲罗伊乳杆菌制剂,结果表明该制剂可抑制大鼠出现过敏性气道反应;本研究在常规哮喘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结果表明益生菌的应用显著地提高儿童哮喘病的疗效,降低复发率。该疗法通过干预胃肠道菌落结构而减轻呼吸道远端器官的炎症反应,详细机制尚未明了,但是先前的研究已经明确,吸入的颗粒和微生物同是被吞咽进入消化道,这些暴露于呼吸道的抗原同事暴露于消化道,由于消化道抗原可诱导产生口服耐受,因而胃肠道在吸入抗原耐受的形成过程中充当“感受器”作用,全身其他组织的调节性T细胞,尤其像呼吸道黏膜组织的调节性T细胞,被同时诱导激活,避免发生呼吸道变态反应[13]。
作为一种可以对宿主施加有益影响的生物添加剂[14],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值得在儿童哮喘治疗工作中推广应用。
[1]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 Steering Committee.Worldwide variations in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and symptoms: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Eur Respir J,1998,12:315-335.
[2]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中国城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3]Bateman E,Hurd S,Barnes P,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Eur Respir J,2008,31(1):143-178.
[4]陈育智,华云汉,文昭明,等.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3.
[5]韩连书,戴家熊.糖皮质激素防治儿童哮喘进展.临床儿科杂志,1996,14(5):347.
[6]陈志玉.激素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新疆医学杂志,2003,33(6):74.
[7]余启梅,辛建保.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和黄芪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3):57-59.
[8]Romagnani S.Regulatory T cells:which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orders?.Allergy,2006,61:3-14.
[9]Wold AE.The hygiene hypothesis revised:is the rising frequency of allergy due to 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flora?.Allergy,1998,53:20-25.
[10]Noverr MC,Noggle RM,Toews GB,et al.Role of antibiotics and fungal microbiota in driving pulmonary allergic responses.Infect Immun,2004,72:4996-5003.
[11]郑旭锐,杨宇,郑秀丽,等.从肺肠微生态变化研究肺与大肠的相关性.中医杂志,2011,52(10):865-867.
[12]Forsythe P,Inman MD,Bienenstock J.Oral treatment with l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 inhibits the allergic airway response in mic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5:561-569.
[13]武庆斌.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1):21-24.
[14]杜鹏,霍贵成.国内外益生菌制品发展现状.食品科学,2004,25(5):194-198.